【病害图谱】马铃薯病害图谱大全(推荐收藏)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在我国也是四大主粮作物之一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马铃薯何时从何地传入中国,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中国。“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和番茄类似马铃薯的病害也较为繁多,据统计超过300种,常见的造成重大危害的有十余种。

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块茎,多从下部老叶开始。
叶片受害:初期有一些零星的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同心轮纹,周围有狭窄的褪色环晕;潮湿时斑面出现黑霉;严重时,连合成黑色斑块,叶片干枯脱落。
块茎受害:块茎表面出现暗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稍凹陷、病斑,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组织变成褐色干腐。
防治方法:
①选种早熟耐病品种;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长势;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枝,减少病源。

②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代森锰锌,代森锌,苯醚甲环唑,肟菌·戊唑醇,嘧菌酯或吡唑醚菌酯。

马铃薯尾孢菌叶斑病
马铃薯尾孢菌叶斑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叶片和地上部茎,块茎未见发病。初生黄色至浅褐色圆形病斑,扩展后为黄褐色不规则斑,有的叶斑不太明显;潮湿时,叶背现致密的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

①收获后进行深耕;实行轮作。

②发病初期,选择喷洒以下药剂:50%多菌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配25%咪鲜胺6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马铃薯炭疽病
危害特征:严重时可造成部分植株坏死干枯和引起根茎腐烂。
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叶色变淡,顶端叶片稍反卷,后全株萎蔫变褐枯死。
地下根部染病:从地面至薯块的皮层组织腐朽,易剥落,侧根局部变褐,须很坏死,病株易拔出。
茎部染病:生许多灰色小粒点,茎基部空腔内长很多黑色粒状菌核。
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避免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②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或三氯异氰尿酸,咪鲜胺等。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多从下部叶片叶尖或叶缘开始。
叶片受害: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边缘有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外缘出现—圈白霉,叶背更明显;干燥时病部变褐干枯,如薄纸状,质脆易裂。
块茎受害:表面出现黑褐色大斑块,皮下薯肉亦呈红褐色,逐渐扩大腐烂。叶柄受害:形成褐色条斑;潮湿时有白色霉层;严重时叶片萎垂、卷曲,全株黑腐。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耐病品种;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长势;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枝;建立无病留种地,或脱毒种薯,减少病源。

②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代森锌,代森锰锌,烯酰吗啉,霜脲氰,氰霜唑,唑醚菌胺或氟啶胺。

马铃薯软腐病
马铃薯软腐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贮藏期对薯块为害严重。
茎块受害:初在表皮上出现水浸状小斑,后扩大,并向内扩散,呈现多水的软腐,腐烂组织变褐;湿度大时,表面有絮状菌丝体,间夹小黑色球状物。
叶片受害:下部老叶先发病,出现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茎受害:髓组织腐烂,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片变黄。
防治方法:
①栽培时加强管理,保持通风透光和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消毒。
②收获前5~7天停止浇水;贮藏前薯窖灭菌;选择成熟无伤的马铃薯在阴凉处存放2~3天准备贮藏;贮藏期间保持通风。

③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氯溴异氰尿酸,三氯异氰尿酸,中生菌素,农用硫酸链霉素,或春雷霉素。

马铃薯干腐病
马铃薯干腐病危害特征
块茎病部横剖面
危害特征:发病初期仅局部变褐稍凹陷,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褶,呈同心轮纹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即病菌子实体。
后期薯块内部变褐色,常呈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最后薯肉变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缩、干腐、变轻、变硬。剖开病薯可见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或干腐,不堪食用。
防治方法:

及时清除病株残体;新薯入窖前将窖内清扫干净,可用咯菌腈喷雾,并用硫磺粉熏蒸消毒;入窖时剔除病、伤、虫咬的块茎,并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天左右,使块茎表面水分充分蒸发,伤口愈合,再入窖;窖内保持通风。

马铃薯环腐病


病原马铃薯环腐杆状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大小0.8一1.2×0.4—0.6(μm),无鞭毛,单生或偶而成双,不形成荚膜及芽孢,好气性。在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薄而透明,有光泽,人工培养条件下生长缓慢,革兰氏染色阳性。

发病规律: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据试验切一刀病薯可传染24~28个健薯。经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受到损伤的健薯只有在维管束部分接触到病菌才能感染。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作用不大。病薯播种后,病菌在块茎组织内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出土的病芽中,病菌沿维管束上下扩展,引起地上部植株发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侵染来源。

环腐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越冬。但是第二年或下一季在扩大其再侵染方面的作用不大。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在收获、运输和入窖过程中有很多传染机会。影响环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19~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贮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20℃上下贮藏比低温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病害的轻重还取决于生育期的长短,夏播和二季作一般病轻。

发病症状: 本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故称环腐。经贮藏块茎芽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病株。病株的根、茎部维管束常变褐,病蔓有时溢出白色菌脓。

传播途径:环腐棒杆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一部分是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适合环腐棒杆菌生长温度20~23℃,最高31~33℃,最低1~2℃。致死温度为干燥情况下50℃。

防治措施:

1、建立种薯田。利用脱毒苗生产无病种薯和小型种薯。实行整薯播种,不用切块播种;

2、播种前淘汰病薯。出窖、催芽、切块过程中发现病薯及时清除。切块的切刀用酒精消毒,杜绝种薯带病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3、选用抗病品种,如克新1号、克疫、乌盟601、高原4号等,对环腐病都有较好抗性;

4、严禁从病区调种,防止病害扩大蔓延;

5、栽培管理 施用磷酸钙作种肥,在开花后期,加强田间检查,拔除病株及时处理,防治田间地下害虫,减少传染机会。

6、药剂防治:播种前用3%中生菌素拌种,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杀秧后全天喷雾氢氧化铜,可以较好保护地下薯块。

马铃薯疮痂病
马铃薯疮痂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主要侵染块茎,块茎染病先在表皮产生浅棕褐色的小突起,逐渐扩大,木栓化,表面粗糙,后期在病斑表面形成凸起或凹陷型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仅限于表皮,不深入薯内。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耐病品种;与非茄科蔬菜轮作5年以上;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枝;施用酸性肥料以提高土壤酸度。
②选用无病薯块留种,种薯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2小时,浸种后再切成块,否则容易发生药害。

③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络氨铜,农用链霉素,水合霉素,或噻菌铜。

马铃薯粉痂病
马铃薯粉痂病危害症状
块茎病部横剖面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块茎及根部。
块茎发病:初期在表皮上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有半透明晕圈,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大小不等的“疤斑”,随病情的发展,“疤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呈现橘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
根部发病: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
防治方法:

严格检疫,对疫区加强封锁,禁止外调;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增施基肥和磷钾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选用无病种薯,必要时可用嘧菌酯或精甲霜灵种衣剂喷种,晾干播种。

马铃薯黑痣病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
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
出土后染病:初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灰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菌核。
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呈舟状,心叶节间较长,有紫红色色素出现;严重时,茎节腋芽产生紫红色或绿色气生块茎,或地下茎基部产生许多无经济价值的小马铃薯,表面散生许多黑褐色菌核。
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发病重的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播种,避免早播;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撒人生石灰等消毒。
②种薯处理:35%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0分钟,或用50%异菌脉0.4%溶液浸种5分钟。

③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苯甲·丙环唑;噁霉灵,噻氟菌胺,每亩用量14~20ml对水40~60L茎叶喷雾。

马铃薯黑胫病

欧文氏细菌引起的病害。

一、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病规律

  病害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气温较高时发病重,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危害。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发病严重。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也会使发病率增高。

  二、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

  (1)马铃薯幼薯染病,节间短缩,叶片黄化,上卷,茎基以下部位组织发黑腐烂,故称为马铃薯黑胫病。

  (2)感病幼苗生长缓慢,植株细弱,甚至死亡。

  (3)马铃薯薯块染病,湿度大时,薯块变黑褐色,腐烂发臭。

  (4)成株期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出现迅速,晴天更为明显,叶片凋萎下垂,发病早的可全植株凋萎,但不卷叶。最明显的症状是茎基(接近地面的地上和地下数厘米内)变为褐色,变黑的茎迅速软化腐烂,茎秆极易从土中拔出,拨出后可见顶端带有母薯的腐烂物。发病茎杆常自动开裂。

  (5)后期植株矮化变黄,叶片向上反转,茎基棕色或棕黑色,茎杆破裂后出现大量粘液。

  (6)种薯染马铃薯黑胫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单株选优,芽栽或整薯播种。
  (3)催芽晒种,淘汰病薯。可采用土沟薄膜催芽晒种,具体做法是:在播前25天左右,挖深0.5米,宽1.0-1.3米,长度根据种薯数量而定的土沟。沟底铺草厚10.0-13.3厘米,上堆种薯3-4层,盖上塑料薄膜,保持在17-25℃下催芽7天左右,当幼芽催出火柴头大小时,白天揭膜晒种,夜间盖草帘防冻,可切脐部检查,将病薯彻底淘汰。
  (4)切块用快爽+草木灰拌种后立即播种。
  (5)适时早播,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地温,促进早出苗。
  (6)发现病株及时挖除。清除田间病残体,合理轮作换茬,避免连作。
  (7)种薯入窖前要严格挑选,入窖后加强管理,窖温控制在1-4℃,防止窖温过高,湿度过大。
  (8)化学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叶面喷洒势赢50g/亩+应天丰10ml、福美双或霜霉威盐酸盐、秀泽50ml/亩+应天丰10ml、络氨铜溶液80ml或氢氧化铜溶液能显著减轻黑胫病,但对量的要求很严格,易出药害,建议多元复配使用。或细刹打药机100g/亩,滴灌150g/亩,喷灌200g/亩。

马铃薯枯萎病
危害特征:发病初期地上部出现萎蔫,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整薯播种;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②必要时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三氯异氰尿酸片剂1000倍液浸种薯。
③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苯甲·丙环唑,苯酰菌胺,恶菌灵,萎锈灵,或丙烯酸·恶霉·甲霜,或10%络氨铜水剂灌根。
马铃薯病毒病
普通花叶型
危害特征: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普通花叶型:叶片沿叶脉出现深绿色与淡黄色相间的轻花叶斑驳,叶片有一定程度的皱缩。有些品种仅表现轻花叶,有的品种植株显著矮化,全株发生坏死性叶斑,整个植株自上而下枯死,块茎变小,内部有坏死斑。
黄化卷叶型:病株叶缘向上翻卷,叶片黄绿色,严重时叶片卷成筒,但不表现皱缩,叶质厚而脆,易折断。重病株矮小,个别的早期枯死。
皱缩花叶型:条斑花叶与普遍花叶复合侵染症状为皱缩花叶,叶片变小,顶端严重皱缩,植株显著矮小,呈绣球状,不开花,多早期枯死,块茎极小。
防治方法:
①培育、选用脱毒的马铃薯健康种薯,繁殖过程中拔除带病病株;及时防治蚜虫,防治传毒。
②处理种薯:种薯在35℃的温度下处理56天或36℃下处理39天,可除去种薯内所带病毒,采用变温处理,特别是处理切块比整薯更有效。

③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盐酸吗啉胍,宁南霉素;吗胍·乙酸铜;氯溴异氰尿酸,三氯异氰尿酸;香菇多糖水剂,或氨基寡糖素。

马铃薯小叶病
马铃薯小叶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从植株心叶长出的复叶开始变小,与下位叶差异明显,新长出的叶柄向上直立,小叶常呈畸形,叶面粗糙。主要有三种症状。
花叶型: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
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
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
防治方法:
①采用无毒种薯,淘汰病薯,推广茎尖组织脱毒;改进栽培措施,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中耕除草,严防大水漫灌;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及早拔除病株;发现有蚜虫为害及时防治。
②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宁南;吗胍·乙酸铜;三氯异氰尿酸;香菇多糖,或盐酸吗啉胍。
马铃薯青枯病

危害特征:病后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
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变褐,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

块茎染病:发病轻的不明显,发病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
防治方法:
①与非茄科蔬菜轮作3年以上,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选种抗性品种;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选择健康种薯。

②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中生菌素;农用硫酸链霉素;叶枯唑;噻唑锌,三氯异氰尿酸或络氨铜灌根,每株灌药液0.3~0.5L,视病情隔5~7天灌1次。

马铃薯银腐病
马铃薯银腐病危害特征
危害特征:在马铃薯的生长期就已侵染,主要为害块茎。收获时在块茎上可见病斑,特别是潮湿时症状明显。
病斑主要分布在茎基部的块茎上,为表面呈不规则的褪色斑,苍白色至棕色,逐渐扩大,严重时皱缩,病斑覆盖块茎表面大部分面积,病斑下面的组织是健康的,后期开裂失水,对块茎外观影响很大。
防治方法:
①新薯入窖前将窖内清扫干净,并用硫磺粉熏蒸消毒;入窖时剔除病、伤、虫咬的块茎,并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天左右,降低薯块的湿度,减少发病;窖内保持通风。

②在贮藏前用45%多菌灵处理块茎,也可在贮藏期间,用烟雾剂处理。

马铃薯白绢病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块茎。薯块上密生白色丝状菌丝,并有棕褐色圆形菜籽状小菌核,切开病薯皮下组织变褐。

防治方法:
①发病重的地块实行轮作;深耕土壤,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可减少发病;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发病少;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②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甲基硫菌灵;三唑酮,或腐霉利等拌土撒施于茎基部,隔7~10天1次。或甲基立枯磷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天1次。
马铃薯根腐线虫病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根部,严重的植株矮化,地上部黄化,薯块表面产生黑褐色小斑点或褐色溃疡斑,贮藏中病斑扩展后引起腐烂。
线虫为害产生的伤口,为病菌侵染提供了条件,因此线虫发生重的地块会加重枯萎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严格选种,栽植无线虫种薯;收获后立即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种植前每亩施干燥鸡粪150~500kg,有较高防治效果

②栽植前处理:用5%噻唑膦颗粒剂,或0.5%阿维菌素10-20倍液,或10.5%阿维·噻唑膦颗粒剂在开沟时沟距60厘米,沟深15厘米,把药撒匀后覆土。

马铃薯灰霉病

马铃薯灰霉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马铃薯灰霉病是一种马铃薯疾病,可侵染叶片、茎秆,有时为害块茎。病薯表皮皱缩,呈黄褐色半湿状腐烂,由伤口长出毛状密集的灰色霉层。
防治方法:
①严格挑选种薯,尽量减少伤口;保持窖内低温、通风透气。

②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40%嘧霉胺悬浮剂600~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