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罚”之害甚于“体罚”
甘肃省武威第十二中学 史万浩 733000
最近,一位素人妈妈讲述辅导孩子作业的情形上了微博热搜,有人给这种教育方式起了一个颇具意味的名字:“内疚式教育”。“有一次,小桃有个作业要背,重复了很多次,都记不下来……那时候已经耗到十二点、一点……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就一遍遍逼她,她背不下来,我就气了。没有办法,我就抽自己。她每次背错,我就给自己扇一巴掌……”
相较于以伤害管理对象身体为主要特征的“体罚”,我们可以将案例中的“内疚式教育”称作“心罚”。这种教育管理,因方式不得当、方法不合理,常常带来与我们的期望完全相反的管理效应:家长自己劳心费神,孩子却不领情,还可能跟着家长受苦受累,最后至于孩子身心俱疲,严重影响他们健康成长。这种现象虽非学校、老师、家长所愿,但并不少见,应该引起足够警惕。
首先,“心罚”同样“伤身”。“心罚”与“体罚”都会造成承受者的身体不适,不同仅在于“体罚”将板子打在管理对象身上,以对管理对象身体的直接伤害实现对其现实表现的不满,而“心罚”将板子打在管理者自己身上,是管理者借身体上的自我伤害间接实现情绪宣泄。跟“体罚”一样,“心罚”同样可能对事件相关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这既无必要,也不应该。
其次,“心罚”严重“伤心”。一方面,管理者对管理对象不满,但基于潜意识中“呵护”“包容”“充满期待”等基本认知,掩藏甚至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以身体上的自伤实现情绪的宣泄,客观上是一种情感上的自我扭曲,是对自身精神的伤害。另一方面,虽然板子打在自己身上,肉体的痛也在自己身上,但却由此给管理对象带来恐惧、紧张、慌乱、无助、无措甚至悲观、绝望等负面情感体验,令他们遭受强烈的情感煎熬,产生强烈的内疚感甚至“负罪感”,这是对人与人之间依赖、信任、尊重等原本倍感温馨的骨肉亲情的肆意挥霍和无底线蹂躏,极不应该。
再次,“心罚”断送未来。“心罚”极大伤害管理对象自尊,摧毁他们自信,可能令他们形成“我不行”“我不能”的错误认知,进而丧失奋进的意志、信心和毅力,“破罐子破摔”,深度动摇甚至从根本上破坏其个人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制约其未来发展的信心、能力和空间,最终无可逆转地毁了他们未来,这是无论何种冠冕堂皇的借口都要不得的。
教育管理需要爱心、耐心,更需要智慧。家长们要学习或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基本规律,重视策略选择,讲究方式方法,科学实施教育管理,不能简单照搬当初自己的家长、老师管理自己的方式方法,想当然地对待今天的孩子。
表面上不痛不痒的“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可能远比令一时身体疼痛的“体罚”更持久、更严重,是“内伤”,更是“硬伤”,这种现象不该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