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文在线」毛传书:一点一画总关情

一点一画总关情

文/毛传书

编辑_《闻是》,来源_《书法》

点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要素。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形式的,故点画也就成了书法的语言。然而作为书法艺术的点画与文字的点画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文字的点画有约定俗成的模式,基本上是统一的、不变的。书法的点画也有规矩,但要求规矩中求变,在不变中求万变,达到变与不变的统一。犹如音乐,无论作什么曲子,七个基本音都是不变的。变在音的高低和节拍的长短运用上。写文章也一样,体裁风格多样,用词造句规矩不变。每一个点画都有规矩,都有法度。书法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尽情发挥。或徐或疾,或收或放,或轻或重,或虚或实,借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抒发自己的情感。但不管怎样变,每一笔都离不开规矩,离不开书法之「法」。所谓「用笔千古不易」,所谓「字一笔不似古人,即不成书」(傅山论书语),道理都在于此。唐代张怀瓘论书说的「文则数言乃知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文字论》,指的就是点画功夫。就是说,看你写一个字,就可以看出你的点画功底,从中也可看出你的书法修养。看出你内心的审美追求。使书家感到遗憾的「败笔」,通常就是指点画上的失误。书法点画就像人的躯体四肢,每一个部位都有一定的审美标准。学书从楷书入手,犹如学画人物先画人体素描。头要像头,手要像手。要力求从匀称、协调中把握好其基本部位。不可想象一个连人体基本结构都画不准的人能成为人物画家,更不可想象没有点画基本功的人会写出神采飞扬的书法作品。

傅山 《行草书读宋南渡后诸史传》轴 绫本 149cm×50cm 康熙八年(1669己酉)山西省博物院藏

释文:读宋南渡后诸史传,真所谓箭头不快,努折箭竿。细绎李伯纪,何其不似南人用心也!鞠躬尽瘁,武侯后仅见。山。己酉寒日偶书。

书法艺术讲究内涵,作品内涵越丰富,越耐人品味。什么是书法的内涵呢?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一个字:情。有情才有趣。成功的戏剧在于出情,成功的演员在于善表情。成功的书法作品在于含情调于纸上,在于一点一画传情传神。刘熙载说:「凡书论气,以士气为上。」《艺概·书概》士气即书卷气。为什么历来书法注重书卷气呢?因为文人学者学养深,情趣雅,审美层次高,感情,审美超凡脱俗,其格调自然清新。作品内涵便有诗情画意,就耐人品味了。

书法要表现人,其语言——点画的运用最难也就难在一个情字上。就像一个舞蹈家,既能善舞,又要善表情,一举一动都得有情感,有神韵。一个字的点画,就需要笔法、笔势、笔意三者的有机结合。一点一画既要有自己的态势,又得上下呼应,顾盼有情,构成和谐的动作,既要气势展宕,又要有风度韵致,构成动人的形象,这是很不容易的。而聚字成篇,构成章法,把握宏观布局,形成整体效果,这就更难了。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可见无论真草,皆以性情为本。没有性情,便没有生命的活力和神采;没有性情,白纸黑字焉能成为艺术!我不完全赞同「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之说(《大学书法》),因为线条毕竟是单调的。也许有人会说,篆书不是百分之一百的线条造型吗?难道不是书法艺术?显然这是早期的书法,它主要借以文字结构的形式美和象形性来表现。假如用篆书的线条写楷书,就不成书法了。由此可见这种单纯的线条束缚了人的个性。隶书是一大发明。它的突出贡献是「蚕头雁尾」。从此书法冲破了单一线条的束缚,开始转向多元的点画。这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大突破。此后遂不断总结产生了「八法」。「八法」把书法用笔归纳在「永」字的八个点画之中,就像音乐家发现了七个音(又称五音)。这是书法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八法」科学地概括了书法用笔的基本要素和运用这些要素必须遵循的规则,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书法之「法」。书法风采各异,笔墨万变,点画均未离开「八法」之「法」。机械地学会八个点画,仅仅是学会基本程式,作为「法」,就得会变。唐代大书家李阳冰论书云:「夫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笔法》学书贵在心悟。每个人根据自己感情,审美,学养去变。即运用程式表现丰富多彩的感情,表现人的精神活力和本质力量。就像演员学戏,得先学程式,基本规矩老师对学生一样做,能否成为艺术家,就靠自己运用和发挥了。有的人体型很美,却只会做广播体操,或演一些程式化的人物。为什么呢,要害就是不会表演和不善表情。所谓眼里戏、脸上戏、手上戏,这戏就是表情,没有情就没有艺术。书法的点画亦如此,先是入规矩,造就健美的体型,然后运用点画变化表情达意,形成自己的动作、自己的风姿、自己的个性。此外,另有一类书法,追求人对大自然美好境界的向往,表现气势恢宏的一种自然美或超脱凡尘的仙幻境界。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化在大自然之中,达到人和大自然的有机统一。如唐代张旭,怀素的狂章作品即是。这类作品作者在点画中倾注的感情更强烈,可谓无法中有法,达到无我的高境界,此为书法之极,非凡夫 俗子所能为之。

世上万物皆存在于情理之中,书法艺术取象于天地万物,包容大千世界,可谓宇宙无边,书法无边,人世间一切艺术皆存在于一个情字,人生艺术,艺为人性,是大的情赋予艺术以生命,是艺术丰富人的感情,书法艺术若离开情就成了时装店里没有生命的模特儿了。

(0)

相关推荐

  • 张继:如何才能写出一幅好的隶书作品?

    当今有志于书法创造的作者,也不可片面地只在碑帖本体上下功夫,一定要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去寻觅原创的契机,以自己的心性和智慧从奇山异水和风物人情中顿悟原创的灵感.                 ...

  • 「昔文在线」秦化江:四川博物馆藏祝允明《自书诗卷》赏读

    祝允明自书诗卷 文/秦化江 编辑_<闻是> 明代帝王大都酷爱书法,以书法自娱.丛帖汇刻之风尤胜于往昔,整个明代盛行帖学.明前期的台阁体书法,流行了近百年,日趋表现为板刻.僵化,使书法失去了 ...

  • 「昔文在线」赵春青:北魏正光五年《侯掌墓志》简介

    北魏正光五年<侯掌墓志> 闻是启用「昔文在线」,在于掘地三尺,把往昔的好文.好字.好画,挖掘出来,呈现给各位文友分享.各位且看且珍惜.一起进入「昔文在线」吧!网友们如有好文,请推荐给我们! ...

  • UC头条:「昔文在线」尹连城: 吴玉如论书法简注——论技法

    吴玉如论书法简注 辑注/尹连城 点击加载图片 编辑_<闻是> 点击加载图片 吴先生 吴先生名家琭,字玉如,中年号茂林居士,晚署迂叟.是我国著名学者.书家.毕生作育人才,曾任天津南开大学教席 ...

  • 「昔文在线」倪元璐草书尺牍墨迹释文

    倪元璐 像 倪元璐草书尺牍墨迹释文 整理编辑-闻是文化 为方便朋友对此草书作品每字的认识,释文按图片的文字对照排列!!! 前月初七,锦二舅到,得家报平安.又听 锦二舅抵掌欣欣所称 母亲胜健清安之状.喜 ...

  • 「昔文在线」潘景年:笔势刍议

    笔势刍议 文/潘景年 编辑-闻是 在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中,「势」的概念可说是相当重要的.「古人论书,以势为先.」(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夫人之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乃可加工」,(唐张怀 ...

  • 「昔文在线」二十八将军斋印选

    二十八将军斋 二十八将军斋印选 我国文字的考证学,晚清人才辈出,著书立说,各抒己见,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推动了学术的开展,吴大瀓就是其中卓有成就的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他收藏丰富,曾将铜器,鉨印.石 ...

  • 「昔文在线」张树侯《书法真诠》注译(节选二)

    张树侯<书法真诠>节选 整理-卫毅,注译-味琴,编辑-闻是 张树侯(一八六六--一九三四),名之屏,安徽寿县人.擅诗文,工书画.篆刻,又能刻碑.早年曾与宋教仁.商震等同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 ...

  • 「昔文在线」承载:笔力矫健成一家——李东阳及书法作品

    李东阳 当看了下面这幅跋首的作品,小编相信,这篇文章您会全部阅读完的!最后一幅还是惊喜! 李东阳<怀素自叙帖跋首>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东阳<怀素自叙帖引首> 篆书 台北故 ...

  • 「昔文在线」张森:隶书的用笔和结体(上)

    张森 壬辰(2012)年作 隶书五言联 立轴 对联(来自网络) 隶书的用笔和结体 (上) 文/张森 编辑_<闻是> 隶书是古代为了文字书写简易速成的需要,由篆书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它的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