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钩沉:我的房东大婶】

昨天,是我下乡46周年纪念日。我和几个知青战友驱来到当年插队的山沟里,看望家乡父老乡亲,给我的房东大婶扫墓。下文是二十多年前,本人在《共和国知青》一书里的一段文字(个别地方稍有改动)……

《我的房东大婶》

我的房东大婶韦孝兰,离开这个世界已43个年头了。四十多年来,我无时不在怀念她。每当忆念时,眼里总要沁出一些泪水。

.

1974年8月23日,我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来到西丰县凉泉公社中兴大队第三小队插队。记得离开沈阳的那天,市区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飘着彩旗、帖着标语,锣鼓声、口号声此起彼伏。市政府广场上人山人海。

我们腰扎黄腰带、肩挎语录包,手挥红宝书,扯嗓门喊着口号、唱着革命歌曲,挤乘着一辆前保险杠上挂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像片的“辽老二”离开沈阳。

.

那时的沈阳,好像市区不大,马路不宽。汽车走到离现在新北站不远的地方就开始是土路了。通往西丰的路几乎全是狭窄而崎岖。如今只需两个多小时的路途,那时侯却也要六七个小时。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

晚饭地点在大队部,按照那个时候的条件看,晚饭很丰盛,有血肠、松树伞蘑菇、蕨菜、水豆腐、摊黄菜……。

.

那天,我正巧牙疼,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命”,在别人大口大口往嘴巴里划拉饭菜的时候,我却在一旁捂着腮帮子发愣。这时,做饭的大婶端来一瓢凉水送到我的身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看这孩子牙疼的,什么也没吃着,来,用井水拔一拔就好了”。

.

我透着泪幕打量着这位大婶,额头上镶嵌着几条深深的纹理、身材纤小,背脊略弯,身高在一米五左右;一件发白了的靠色外衣和黑色的围裙虽补着几块补丁,但洗的十分干净;大婶鬓角镶嵌着几缕银丝,看上去有五十多岁了,但后来我才知道,那年的大婶才42岁……

.

饭后,按照大队的统一安排,我的行李被搬到了大婶家里,于是,大婶就成了我的房东大婶,大婶家也自然成了我的“堡垒户”。

.

大婶家三间瓦房,坐北朝南。看着简陋,但很整洁。

.

我们住在东屋,她家的人住在西屋,中间是灶厨间。大婶有五个男孩一个女孩,大儿子李德忠已经结婚另起炉灶,三儿子李德传在黑龙江当兵。大婶五个男孩的名字都有“德”字,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为“忠厚传家远”,小女孩叫小强。就这样,大婶和四个孩子以及大叔和她的婆婆,老少三辈七个人挤在西屋南北两铺炕上。我们六个知青住在东屋南侧的炕上,东屋的北侧,是一个小仓房,装着一些粮食和农具。

.

我们离开母亲、离开城市,来到这个穷僻的山沟里,一切都显得那么无助。大婶就成了我们最亲的亲人,有什么犯难的事情和心里话,我总要去跟大婶叨咕和诉说。大婶也给予了我们胜似母亲的照料和关护。

下乡的地方少有大米,没有白面,菜锅里几乎见不到油星,青年们的主食几乎顿顿是大饼子和高粱米饭,副食往往是大白菜。到了冬天,日子就更难过。那阵子,听说哪个青年的家里从城里捎来一瓶大酱或一包动物饼干什么的,大家都开心的不得了,顷刻间就被“共产”一空。

.

大婶家的日子不富裕,全家只有大叔和二哥两个整劳动力,大婶给青年做饭算半个劳动力,每个劳动力一天只能赚三毛多钱,好的年头一年的毛收入只有一百多元,到年终被队里扣来扣去也就扣的差不多了。尽管这样,大婶经常给我们改善生活,经常为我们摊煎饼、做豆腐。

记得有一回我被队里派去看香瓜,每天干啃窝窝头,吃不着蔬菜,拉不出屎,肚子痛的直打滚。大婶挖了些蕨菜,炒好后让老闺女趟着河水送到窝棚里,我就着凉水一扫而空。还有一次,我发烧40多度,浑身筛糠,大婶把家里仅有的几两白面给我擀成面条。他的小孙子丙辉嘴里含着指头,靠在门框上泪眼巴巴的看着,大婶一把把可爱的孩子拉走了,走出很远很远,还能听到孩子哭裂声:“我也要吃面条……”。

.

每年过年时,大婶家总要做上成千上百个粘火勺,摊上几百张大煎饼,让我们青年带回沈阳给家人尝“鲜”,回家时,我们的旅行袋装的鼓鼓囊囊,里面塞满了煎饼、火勺、黄米、茧蛹、小豆、松树伞蘑菇、山核桃、野菇娘……

.

男青年习惯是把所有衣服都穿脏了才洗。大婶把脏衣服翻出来到河套上洗,一洗就是半天。浆洗完被褥后还要为我们缝好。

农活很累,有时候出工连轴转早上两三点起来,晚上十一二点才收工,我累的躺在床上象“死狗”似的,大婶把火炕烧的滚热,半夜给我盖被子。冬天里用炭火给我烤臭鞋垫,用木梳把苞米叶梳成一丝一丝的,放在我的鞋窠里,生怕我冻坏了脚。

.

七六年夏,大婶得了直肠癌。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很差,在乡下,就是“有病乱投医”。不知道在哪里请来的土郎中,给大婶开了个神秘的药方,好象有蟾蜍、蝎子、蛇皮……,大婶每次服用都紧皱着眉头,看得出十分难吃。只见大婶的身子越来越瘦,后来就天天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听人说她老人家要不行了,这可把我吓坏了。

七七年春节,我在家里只呆了几天就匆匆赶了回去,进屋后我一头扎向大婶的炕头。大婶勉强地抬起眼皮,微微地说了三个字“不行了”后,眼睛里渗出泪水,转过了头去……

.

好像是七七年三九天中的一天,大婶被抬到了中屋的板子上。我和他的几个孩子一同守侯在身旁。那是大婶在人间的最后时刻,只见她嘴里有节奏地吐着气,眼缝里的眼球微微蠕动,十多个小时后,前院一个大娘对老大李德忠说:“德忠,你娘的枕头是不是没有垫好,你帮着整一下”。只见大哥微微抬了一下大婶的头,大婶就一口长气告绝了人寰。

我象孩儿一样,呜呜地哭着,心里嘶喊着:大婶啊,你不能走啊,你不能不管我呀……”

.

人们红肿着眼睛,有的刨墓穴,有的扎花圈。那时侯,山沟里的条件很差,扎花圈搞不到纸张,我当时是铁岭日报通讯员,在公社和大队负责宣传工作,于是,我就把一大捆已经写完的标语拿了出来,背着公社和大队干部把没有字的地方偷偷裁下来,用广告色把白报纸染成需要的其他颜色。

.

送葬的人们抬着许多个花圈,队伍足有一里多长。我穿着那是大婶为我缝补的厚棉袄,腰间系着一条用包袱皮撕扯成的白色布条,和几百个乡亲以及一些知青一道,在瑟瑟的寒风中向软枣背那个山沟里挪动脚步,送别我的亲人——我的大婶。

.

那天的天很冷,是我记忆中最冷的冬天……

(0)

相关推荐

  • 魂牵梦萦的小山村

    魂牵梦萦的小山村 江小珍 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群留着小平头.扎着羊角辫的毛头小伙和小小丫头们,如今已是满头白发.步入七十之老年了.可是,多少年来,对日照大地上,那座小山村的那些山.那些水.那些人的 ...

  • 知青往事:五十年后回第二故乡看望干妈,见到自己的初恋她好难受

    难忘的1969年3月23日,难忘的上海军工路码头,难忘的东北黑土地,难忘的父老乡亲情.在东北边陲插队落户的那些日日夜夜,那些感人的故事,是杜月梅终生难忘的回忆. 六八届初中毕业生杜月梅是1969年3月 ...

  • 知青往事:知青返城他和相爱的人分手,重返第二故乡他感动哭了

    王昌平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退休后在他们小区做保洁员(义工),因为他会唱陕北民歌(信天游),北京话还夹杂着一些陕北口音,小区里的居民对他的印象很深刻.王昌平最拿手的陕北民歌叫<兰花花>,他张 ...

  • 黄海水珠:知青岁月之房东

    知青岁月之房东 江苏 黄海水珠 因我纯属在原来代课的公社被公社妇女主任挽留,而单独下放插队,如若按照街道分配,我应与我的同学们一起,集体下放到边远山区的一个公社饲养场.那么,这样一来,只好有公社妇女主 ...

  • 在北京,有三个排长队的地方,其中有一个地方是……

    在北京,有三个排长队的地方,其中一个是位于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 每一个经历过1976的人,对这一年都有着很深记忆,因为这一年的事情太多. 那天下午,太阳非常的晒,我查了一下万年历,那天应该是9月 ...

  • 难忘的知青岁月

    难忘的知青岁月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一集

    昨天,写了<突然想到的>(后来改名叫<红薯>)因为第一次写博文,就直接写到我的博客页面上了.到了午夜12时,5000多字的博文已经开始收尾,还有几百字就写完了.这时,我的博客突 ...

  • 鹿家庄

    鹿家庄知青相册 一一 回忆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2017.03.27 随缘 阅读 1098相逢是首歌 - 俞静   曾记得四十三年前的金秋时节,时值风华正茂年龄的我们,响应毛主席 "知识青年到 ...

  • 知识青年情系第二故乡

    (图为田背云霄阁  刘增荣拍摄 ) 1968年12月,田背大队革命领导小组为落实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在大队成立了九人组成的"再教育领导小组",由原党支部书记刘森山任组 ...

  • 岁月钩沉 || 蒲地的庙会

    文/蓝月光 有诗人说,会就是黄土地的潮汐.每月固定的日子,不知哪里的商贩就过来了,支摊子,摆桌子,大家凑在一起,周边的人也就过来赶会了.古会上商品很多,布匹.瓜果.肉菜,还有各式各样的玩具.会是孩子们 ...

  • 【岁月钩沉:沈阳和平区简史概略】

    今日沈阳市之和平区,包括浑河北岸的老城区,浑南长白.曹仲.马总.满融等,总面积 61.1平方公里.今天我们只对浑河北岸的老城区解放前的区域概况进行简单的梳理. 明清之交之际,今和平区所含区域还是一片荒 ...

  • 岁月钩沉(32) 五四最经典30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作者 :儒风君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影响深远.五四不仅仅是一场运动,更是一个时代,一种精神. 五四精神和核心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q ...

  • 【岁月钩沉:奉天满铁附属地的道路和建设(上)】

    1935年<大奉天图> 前天,本号在概略介绍沈阳市和平区的简史时,谈到了满铁附属地,其大体范围为:今兴工街东侧.北七马路.南八马路. 和平大街之间. 今天,本文将概略地梳理满铁附属地的大致 ...

  • 【岁月钩沉:奉天满铁附属地的道路和建设(下)】

    昨天,本号概略地梳理了满铁附属地面积变化情况.主要决策指导人和制作者的情况,附属地道路和建筑设计和建设中所借鉴和参考的范例等.今天,本文将概略地梳理附属地主要干线两侧的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以便让人们更 ...

  • 【岁月钩沉:奉天窑业株式会社】

    本号在2020年12月介绍了国立奉天工业大学的情况,在国立奉天工业大学的南侧,便是奉天窑业株式会社旧址,也就是后来的沈阳小型拖拉机厂旧址.今天我们就粗略介绍一下奉天窑业株式会社和沈阳小型拖拉机厂的情况 ...

  • 【岁月钩沉:奉天浪速馆】

    奉天浪速馆位于沈阳市浪速通(中山路)与琴平町(同泽北街)交汇处西北角之稍北处.该建筑南邻沈阳市秋林公司,北邻奉天新闻社旧址.编者询问了正在该处所门口做工的一位女士,她说他们这个处所现在收发快递的地址是 ...

  • 【岁月钩沉:奉天商埠地的道路和建筑概略】

    商埠地十九经路(现北市二街)旧影 "商埠",顾名思义是指通商的码头.后泛指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地方."奉天商埠地"简称"商埠地",是奉天省城 ...

  • 【岁月钩沉:方型广场曾是浑河“十里码头”】

    浑河晚渡近貌新影(本号主编摄影) 在寻踪沈阳这座古都悠久历史之际,除了今天眼前所见的红墙碧瓦.画栋雕梁的巍峨宫殿和帝王陵墓,还有许多留在史册上的故事,令人回味.1月29日,当记者翻看<和平区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