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善终的徐如人院士

简介

徐如人,1932年3月16日出生在浙江上虞,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国际著名分子筛与多孔材料专家。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奠基人,水热合成化学的开拓者。首次在国际上提出“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

他长期从事"沸石分子筛合成与结构化学"与"无机合成化学"基础研究。二十多年来在"分子筛的合成化学与晶化理论"、"无机微孔晶体合成化学、结构与性能、以及其分子工程学的研究"、"水热化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在上述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方向: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合成化学与分子工程学研究。

所获荣誉

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了《沸石分子筛的结构与合成》、《固体核磁共振》、《无机合成化学》、《ProgressinZeoliteScience-AChinaPerspective》、《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与《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等八部学术专著。

恩爱夫妻,情比金坚

徐如人院士和妻子庞文琴是一对知识伉俪,多年的共事与交往中让他们结成为一生的知己。1960年,他们在长春举行了婚礼,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二人砥砺前行,从未分开。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话也确实印证了许多只能同甘苦,不能共患难的夫妻。但偏偏,徐如人院士和庞文琴这对恩爱夫妻就是这句话最好的“反面教材”。

在十年文革期间,徐如人院士由于出身问题被隔离审查一年之久,后来又被举家下放到农村劳动三年,身为妻子的庞文琴一直不离不弃,携儿带女与徐如人院士到农村一起在两小间土房中走了三年“五七道路“用亲身行动陪在丈夫身边,给徐如人院士更多的爱、陪伴与鼓励。

文革过后,徐如人院士被平反,恢复了教师岗位。夫妻二人经过文革的“洗礼“后更加发愤图强,以积极的心态直面挫折,努力奋斗。为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不懈奋斗,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徐如人院士与妻子庞文琴在长白山合影留念

硕果累累,善始善终

徐如人院士和庞文琴院士是吉林大学一对人尽皆知的知识伉俪,在他们夫妇的带领下,吉林大学无机化学学科人才辈出,成果丰硕。1984年成立博士点;1987年,以无机合成为核心的无机化学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实验室被评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工作连续获得四次国家自然科学奖;1991年,徐如人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庞文琴被评为“吉林省首届十大女杰”。

徐如人院士是浙江上虞人,但却在东北工作了一辈子。“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深刻诠释了徐如人院士对东北的深切感情。

当从南方到东北工作的同事,因为地域、气候、经济条件等原因陆续离开的时候,只有徐如人留了下来,并且这一留就是60多年。大家心中一直充满疑惑,是什么样的信念是他留在了这片土地之上。

“这个地方要是人都走了,谁来管?“虽然这句话言简,但却意赅,充分表达了徐如人院士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以及对东北建设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写到这,笔者想起了上学期间老师告诉读者的一句话”善始善终“,我想:徐如人院士就是这样的人,只要决定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徐如人院士除了完成自己的科研工作外,也不忘培养年轻一辈儿的人才。多年的人才培养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成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于吉红:“我今天的成功有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

2015年,师从徐如人院士的于吉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说:“我是最幸运的,我一直跟着徐先生学习,耳濡目染。“徐先生特别严谨,我做研究生时,发现了阳离子骨架的分子筛,打破了以往的概念。为了证实准确性,徐先生让我重复地做了一年实验。

冯守华——徐如人院士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

1992年,在徐如人院士的召唤下,冯守华回国并开始了艰苦的实验室建设工作,经过一年多顶严寒、冒酷暑、废寝忘食的工作。1993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无机水热合成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1999年,该实验室更名为“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总结:

今天,像徐院士这样热爱祖国、注重培养的科研人员还有很多,徐院士身上的精神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现在,徐院士一直致力在科研的道路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