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南峰教授:从“书架”走上“货架”的科研才有意义

“就像许多前辈说过的那样,做科研,一要能上书架,二要能上货架,两条腿走路,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科研理想。”

——郑南峰

人物简历

郑南峰,福建漳平人,1998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2001-200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专业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2005-2007年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回到厦门大学任特聘教授,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6年6月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

研究成果

郑南峰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表界面化学,涉及多功能纳米颗粒,基于纳米颗粒的催化剂,晶化的纳米孔材料(含超大微孔与介孔)等新型功能材料。提出了应从表面配位化学的角度,在分子层面上研究复杂的固体材料表界面化学过程,以揭示独特纳米效应的本质。

2010年12月,郑南峰等报道了一种新型纳米材料“钯蓝”(超薄钯纳米片),这一材料可直接应用于肿瘤的近红外光热疗,并拥有很高的光热稳定性。

2014年5月,《科学》杂志发表了郑南峰研究团队等研发的一种新型的由铂金和铁镍氢氧化物交织而成复合纳米材料催化剂,可清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2016年1月,郑南峰团队利用表面配位修饰调控金属催化剂的界面电子结构,大幅提高了铂催化剂的催化加氢选择性为发展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郑南峰已在Science(3篇)、Nature、NatureMater.、NatureNanotech.(2篇)、NatureCommun.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他引7000余次,h-指数52,获10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研究工作先后被Nature、C&EnNews、NatureChina等作为研究亮点追踪报道,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与认可。

科研既要上“书架”,也要上“货架”

谈及当初走上科研道路,郑南峰将它归结为“与自己的经历和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提携密不可分。学生时代通过参加奥赛认识了化学的神秘,喜欢科研给自己带来的挑战性,于是决定将自己的研究与材料应用所面临的瓶颈科学难题紧密结合,开始进军自己陌生的催化、储能等领域。”

取得了这么多成绩,然而,郑南峰的理想,还不止于此,他心中的科研理想,是“要能上书架,也要能上货架,两条腿走路。”回国后的这九年,他一直努力与企业密切合作,一方面利用自己所学为企业解决科技难题,另一方面也让自己更加了解业界,学习更多的工程化技术,通过解决企业面临的突出难题,使自己的科研更接地气,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牵手“隆昌化工”,污水“变废为宝”

科研只有实现了应用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为了把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应用,郑南峰想到了企业。隆昌化工一年生产邻硝基对氯苯胺的废水有1500吨,近年来,企业一直在寻找利用污水的途径。一方面是企业对前沿技术的强烈渴求,一方面是科研院所的尖端科技也在寻找合适的载体来生根发芽。2012年,在郑兰荪院士的牵线下,郑南峰成功与隆昌化工牵手成功。

隆昌化工生产邻硝基对氯苯胺的废水,在郑南峰的眼里可都是宝贝。经过多次试验,他带领研发团队将污水经过合成反应,产生一种新型高效水处理剂,用于土壤的修复和含磷废水的处理,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目前,郑南峰所研究的纳米材料应用研究正向着环保、化工领域的金属表界面催化剂、污水处理以及生物材料等多个方向同步进发。未来,他希望能帮助企业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让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意识越来越强,也让科研从书架到货架的距离越来越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