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卢李郑 四姓婚媾
中古时期,维系世家大族的两大支柱法宝是仕宦与婚姻。仕宦关系着世门高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婚姻关系着两个家族门第的兴旺。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是汉晋至隋唐时期中原汉族中的名门望族,始终保持着与赵郡李氏频繁的通婚关系,四大家族形成密不可分的婚媾关系网。
清河(博陵)崔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与赵郡李氏通婚,有据可考者始于晋末魏初,历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大隋、唐七个朝代而不缀。
陇西李氏、太原王氏也是北朝、隋唐时期的“五姓七族”之一。陇西李冲一支成为望族比赵郡李氏晚的多,太原王琼一支,受李冲等人提携,才逐渐步入郡姓。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无通婚记录,与太原王氏通婚较少,故此卷不对陇西李、太原王做论述。
有学者研究表明,自魏晋以迄唐末700年中,延绵不绝一直维系强盛士族的有10姓13家,其任官五品以上者均在181人以上。赵郡李氏,族显家盛,人物尤多,中原著姓,盖莫能比。故世之言高华者,以赵郡李氏为四姓之首。崔卢郑族及北朝魏元(拓跋氏)多与赵郡李氏通婚,以提高和巩固其氏族的社会地位。本卷重点对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与赵郡李氏的通婚情况进行了考证。
一、四姓之首
汉魏至唐初,崔卢李郑,被称为中原北方四大名门世族。世族,又称门阀、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旧指血脉相继、世代显贵的家族,其政治、经济、婚姻等各方面都拥有特殊优越社会地位。
中古时期,豪门世族对于婚姻门第十分看重。清河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博陵崔氏四姓五族,在北朝时期始终保持着持久而稳固的婚姻关系。
清河崔氏与赵郡李氏两大望族通婚,从慕容垂时期(385-395)东武城太守李系女嫁崔宏子始,到李系五世孙李祖勋娶崔氏为妻,生北齐废帝高殷妃李难胜止,崔李通婚历晋、北魏、东魏、北齐四个朝代。
隋唐时期,崔李两族联姻仍位居“四姓”之首。有学者统计,唐朝时,崔氏的婚家个案611例,涉及到80个姓氏。崔李通婚131例,宗室李氏21例(包括赐姓李氏);崔卢通婚120例;崔郑通婚75例;崔王通婚57例;剩余是与其他姓氏通婚。(《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
博陵崔氏与赵郡李氏通婚史见于博陵安平第二房始祖崔琨玄孙崔楷与赵郡文静公李宪结为儿女亲家。崔楷女崔幼妃嫁给赵郡李宪第二子李希宗,幼妃生北齐皇后李祖娥,崔氏被高齐册封为太姬夫人。
北齐皇后李祖娥外祖,是北魏首位殷州刺史崔楷。《魏书》载,孝昌三年(527)正月,葛荣攻陷殷州。殷州刺史崔楷固守,城陷,被害,时年五十一岁。《资治通鉴梁纪七》云:“贼至,强弱相悬,又无守御之具,楷抚勉将士以拒之,莫不争奋,皆曰:“崔公尚不惜百口,吾属何爱一身!连战不息,死者相枕,终无叛志。辛未,殷州城陷,楷执节不屈,荣杀之”。时崔楷之女崔氏已出嫁赵郡李希宗,希宗族弟李元忠亲帅李氏“宗党”抗葛荣月余(见《北史·李元忠传》)。
赵郡李氏与博陵崔氏通婚,史料能查到的有六代人。即从柏人侯25世孙李休女、26世孙李安世、27世李叔胤、28世李希宗兄弟姐妹和29世孙李孝贞及30世孙李祖牧女等先后有与博陵崔氏通婚记载。
荥阳郑氏与赵郡李氏通婚,始于荥阳郑义娶赵郡李顺从父弟李孝伯女为妻,李氏生有二子一女,长子懿(?-510),袭爵,官至平东将军、兖州刺史。荥阳伯。次子道昭(455-516),娶陇西李冲长女为妻,官至光、青二州刺史,卒赠使持节镇北将军相州刺史文恭子(《魏故彭城武宣王妃李氏墓志铭》)。郑义与李氏所生之女入宫后册封为魏孝文帝嫔。郑义,从一介秀才到与北魏皇室结为亲眷,是与其娶赵郡李氏孝伯女有关。
据新旧《唐书》、《全唐文》、《金石萃编》等文献统计,唐朝郑氏婚姻关系约计387例,涉及到59姓。郑氏与崔卢李王五姓之间的通婚262例。其中郑李通婚88例,郑卢76例,郑崔75例,郑王23例。郑氏与李氏婚姻率最高。
范阳卢氏与赵郡李氏通婚,自李孝伯女嫁范阳卢渊,到李孝伯曾孙李安世娶范阳卢氏为妻,历四世五个朝代。
近年世人评价北魏中原四姓,是按魏孝文帝纳陇西李冲女为夫人,崔、卢、郑、王“四姓”女充后宫为依据。北朝时期,中原望族与魏元通婚,有的不以为荣,而以为耻,固不炫耀。粗览史志,北朝时,崔卢李郑王五姓,都有与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大隋皇族通婚记载,唯赵郡李氏与北魏皇室通婚较早。
史载,文成元皇后李氏,顿丘王李峻之妹。兴光元年(454),思皇后生献文帝拓跋弘,按“子贵母死”制,李氏被赐死。拓跋弘继位后,追谥其母李氏为元皇后,葬金陵,配祭太庙(《北史·皇后传》)。考文成元皇后第二兄李诞,字绍元,赵郡李氏西祖房李缵之子,柏人侯24世孙(《北史·李灵传》《西祖房族谱》)。
中山相李齐之后,中山安喜人李盖,约在太和元年(447),奉诏娶魏明元帝拓跋嗣长女武威长公主为妻。是后,盖历侍中、驸马都尉、殿中、都官尚书、左仆射。卒赠征南大将军、定州刺史、中山王,谥曰庄。盖孙女李氏,献文帝拓跋弘夫人,生孝文帝拓跋宏,皇兴三年薨(469),被追封为献文思皇后,(《魏书帝纪》、《魏书外戚传》)。
魏世宗宣武帝元恪嫔李氏,柏人县永宁乡阴灌里人,固安侯赵郡李静之孙,殿中将军领斋师主马左右续宝之女。大魏孝昌二年(526)八月六日,葬洛阳景陵垣今孟津县塜头村(《魏故世宗宣武皇帝嫔李氏墓志铭》)。
汉晋至北朝,赵郡李氏,族显家盛,中原汉族著姓,盖莫能比。到隋唐时期,赵郡李氏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和“优雅”的门风。故唐以来,世之言高华者,以李氏为首。
二、 清崔与赵李联姻
崔氏,源于姜姓,相传是炎帝的后代。《姓氏寻源》云:崔氏,齐丁公伋子(季子)食采于崔邑,因以为氏。季子30世孙崔意如,秦朝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伯基、仲牟。长子伯基,讳业,西汉东莱侯,居清河武城,自此始,清河形成郡望。
崔伯基八世孙恪,丞相司直,生郡功曹因,七子:双、邯、㝢、金、虎、藩、固,双为东祖,邯为西祖,㝢为南祖(亦号中祖),谓清河崔氏三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汉司隶清河崔忠有三子,长曰泰,子孙居歈县,为西祖,今乌水崔光其后也。次曰恪,恪弟因,因子双,居武城,为东祖,今仆射休兄弟及青州崔亮其后也。季曰㝢,号中祖,司徒浩,武陵公寛及许州崔暹其后也。
清河崔氏与赵郡李氏通婚至少可追溯到晋末魏初。 据《魏书·李顺传》列第二十四载:崔浩弟娶(赵郡李)顺妹,又以弟子娶李顺女,虽婚媾,崔浩颇轻顺,顺又不服,由是潜相猜忌,故清河崔浩常诋毁李顺。
浩弟娶顺妹的时间约在顺父李系为后燕慕容垂散骑侍郎、东武城令期间(385~395)。其时,崔浩的父亲崔玄伯为前秦冀州牧苻丕征东功曹。赵郡李系与清河崔玄伯两个家族其时的联姻可谓门当户对。
顺父系与浩父玄伯具初仕慕容垂,后仕魏太武帝,是北方仕宦之家。顺父系,赵郡太守颐第二子,晋司农丞李楷五世孙。晋末为慕容垂散骑侍郎、东武城令,魏太祖道武帝(386-408)定中原,以系为平棘令。年老,卒于家。赠赵郡太守、平棘男。浩父玄伯,曹魏时期司空崔林的六世孙。初仕前秦苻坚,继仕后燕慕容垂,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魏太祖时,迁吏部尚书。泰常三年(418)卒,赠司空,谥文贞公。玄伯三子,长子浩,次子简,第三子恬。顺妹疑嫁浩第二弟崔简。
顺女嫁浩从子约在世祖将讨赫连昌之前。始光二年(425),赫连勃勃去世,赫连昌继位,魏太武帝拓跋焘欲征赫连昌,李顺献策数事,实合经略大谋,魏帝欲使顺总摄前驱之事,浩进谗言,太武帝乃止,顺与浩虽二门婚媾,浩颇轻顺,而顺又不服崔浩。
李顺,字德正,神瑞中(415),拜中书博士。太武帝破赫连昌,拜左军将军。征统万,迁前将军,授之以兵。北魏初,拓跋氏授李顺兵权,说明赵郡李氏家族势力之大,太武帝只有依靠李氏家族,方能成就统一大业。顺先后出使西凉沮渠蒙逊十二次,太武称其为能臣。官至侍中、镇西大将军、四部尚书、开府、高平公,进号安西将军。宠待弥厚,政之巨细无所不参,崔浩恶之。李顺终因功高权重,又有崔浩所谗,真君三年(442),被刑于同城西。皇兴初(467),顺子敷等贵宠,显祖追赠李顺为侍中、镇西大将军、太尉公、高平王、谥曰宣王,顺妻邢氏曰孝妃(《魏书·李顺传》卷二十四)。
李顺的亲家崔浩,天兴中(400),给事秘书,转著作郎。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泰常三年(418),太宗南巡,拜为相州刺史,加左光禄大夫,随军为谋主。始光中,进爵东郡公,拜太常卿。官历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相州刺史、左光禄大夫。真君十一年(450)六月,因国史案,崔浩被诛。
受崔浩诛连,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崔浩母族)、太原郭氏(崔浩妻族)、河东柳氏无远近,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魏书·催浩传》列二十三)。
赵郡李顺长子敷,袭爵高平公,从一品,妻司徒崔浩之弟女(《魏书·刘芳传》列四十三)。敷,字景文,真君二年,选入中书教学。以忠谨给侍东宫,为中散,并以聪敏内参机密,出入诏命,高宗宠之。又迁秘书下大夫,典掌要切,加前军将军,赐爵平棘子。后兼录南部,迁散骑常侍、南部尚书、中书监,领内外秘书,袭爵高平公。朝政大议,事无不关。北魏河平二年(461),随文成帝南巡。位于今山西省灵丘县城东南约十五公里的灵丘道北故有魏文成帝《皇帝南巡碑》,碑文载其名曰:“左卫将军南部折纥真平棘子李敷”。此碑刻有王位名讳八人、公爵二十人、侯爵九人、子爵二十三人、男爵二十三人。李敷是迄今赵郡李氏见着于碑铭最早的族人。
李敷随文成帝南巡时,敷兄弟亲戚在朝者有十余人,弟弟李弈有宠于文明太后。皇兴四年(468)冬,显祖诛敷兄弟,削顺爵位为庶人。敷从弟显德、妹夫宋叔珍等,皆坐伏法。敷长子伯和,次仲良,与父俱死。《魏书·李顺传》卷二十四评曰:“敷兄弟敦崇孝义,家门有礼。至于居丧法度,吉凶书记,皆合典则,为北州所称美。既致斯祸,时人叹惜之”。
敷弟式,历散骑常侍、平东将军、西兖州刺史,濮阳侯,与兄俱死。式子宪,字仲轨,魏故持节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尚书令、仪同三司文静公,五男五女,男皆居高官,女全适豪门。
文静公李宪第三子希仁,字景山,侍中、辅国将军、中书侍郎,娶清河崔氏为妻。史载,希仁子公统、宣宝,其母崔氏。公统仕齐,位员外郎。与高归彦谋叛被诛。其母崔氏当没官,弟宣宝行贿,改籍注老事发,被处死。
宪长子希远,子祖勋,其妻崔氏,生女难胜,年十一岁嫁北齐文宣帝高洋太子殷为妃。太子即位,为帝妃。高殷被废,降为济南王妃,后出家为尼。祖勋官历给事黄门侍郎、侍中、赵州刺史、丹杨郡王。
清河崔氏与赵郡李氏还有一门很有影响力的姻亲,高平公李顺从父弟李孝伯娶清河崔赜女为妻。据《魏书·李孝伯传》列四十一:孝伯妻崔赜女,高明(诰命)妇人,生一子元显。史载,范阳卢度世娶李孝伯妻之妹,李孝伯与卢度世成为连襟,此谓范卢与清崔、赵李之姻。李孝伯一女又嫁给卢度世子卢渊,这是姨表兄妹婚配。据《故北魏孝明帝妃卢令媛墓志》载: (卢令嫒)曾祖度世,夫人清河崔氏,父赜,散骑常侍、大鸿胪卿、使持节、平东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清河侯;祖讳渊,字伯源,散骑常侍、尚书始平王帅秘书监、使持节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固安懿侯,夫人赵郡李氏;父孝伯,散骑常侍尚书使持节平西将军泰州刺史宣城公。
李孝伯(?-457)是魏世祖太武帝崔浩被诛后唯一委以军国机密之人,犹如宰辅。其时,军国之谋,皆出孝伯。世祖宠眷孝伯不亚于崔浩,亦以宰辅遇之。太武帝曾曰:吾有一李孝伯,足治天下,何用多为。孝伯卒后,赠镇南大将军、定州刺史,谥曰文昭公。
孝伯兄李祥,子安世,娶清河崔氏为妻,生子玚。安世又娶北魏沧水公主元氏,生子谧、郁。玚为元氏所害。
崔浩父子,历道武、明元、太武三帝,位极人臣。恃其家世历代公卿,常欺侮崔氏同族冀州刺史崔颐、荣阳太守崔模(殷州刺史崔楷之父)等。世祖诛崔浩时,赦免了模、颐两家。清河崔氏因崔浩之诛,崔氏一姓,几近灭绝。
到北魏孝文帝、宣武帝(500-515)时,清河崔氏的仕宦政治地位初步得到改善。崔光、崔亮、崔休使崔氏又一次步入高层士族。崔光官至司徒,崔亮官至仪同、冀州刺史,谥号贞烈。崔休,父宗伯,追赠清河太守。尚书王嶷为长子娉崔休姊为妻,孝文帝纳休妹为嫔,由是崔休一门少振。孝文南伐,以休为尚书左丞,历幽、青二州刺史,官至尚书。休子仲文娶丞相高阳王元雍女为妻,休女适领军元叉庶长子元舒,清河崔氏又渐为显族。
崔休之子甗,字长儒,封武城县公、徐州刺史。甗一门婚嫁,皆是衣冠之美。崔甗自以门伐素高,傲气凌人,不被同僚所重。赵郡李浑将出使梁国,名辈毕萃送行,诗酒正酣,崔甗到宴较晚。入席,顿时一坐无语。唯郑伯猷叹曰:“身长八尺,面如刻画,謦欬为洪钟飨,胸中贮千卷书,使人那得不畏服!”。崔甗因被李浑诗酒席间冷落,事后甗对范阳卢元明说:“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崔、赵李何事者哉!”(《北史·崔休传》卷二十四)。今人以此语品评博崔赵李不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实谓不妥,此语实乃崔甗对友人瞧不起他的一句泄私愤话语。
清河崔氏与赵郡李氏两大望族通婚,历晋、北魏、东魏、北齐四个朝代。到隋唐时期,崔李两族联姻一直位居“四姓”之首。有学者统计,唐朝时崔氏的婚家611例,涉及到80个姓氏。崔李通婚姻131例,崔卢通婚120例,崔郑通婚75例,崔氏与宗室李氏通婚21例(包括赐姓李氏),王氏57例,其余是与他姓氏通婚。(《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
崔氏,自北朝至隋唐,高官显宦不绝。据史料统计,清河崔氏在北朝政权中为官者达98人,获爵位者26人。南北朝时,清河、博陵崔氏,为相者10人。到了唐朝,清河崔氏6房出宰相12人。
贞观四年,唐太宗修族谱,钦定一等李唐皇室,二等外戚,三等清河崔民干,四等赵郡李氏。综上,自晋朝到隋唐,清崔与赵李一直是中原世家大族。崔李通婚是维系这两个世家大族仕宦与门第兴旺的重要因素之一。(待续,书屋主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