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弯弯绕的讨论有什么意思?
老师: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四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很懂礼节,巧言擅答。据传某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让孔融分给兄弟们吃,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给自己,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哥哥弟弟们,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梨,大的应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很赞许地接着问:“那弟弟比你小为什么梨也比你的大呢?”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让着他。”
老师问:对此你们怎么看?
学生: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
老师:作为礼物。
学生:既然是礼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了,为什么还明显地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
老师:……
学生: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分出去了的梨子难道再要回来?
老师:……学生: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谁愿吃谁自己去拿,不行吗?
老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
学生:但孔融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们的选择机会被剥夺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梨呢。
老师:你说的对,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
学生: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绝对相反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
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
学生: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
老师:那你怎么看孔融?
学生: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学生:我觉得孔融不诚实。
老师:为什么?
学生:这件事情有点自相矛盾,孔融可能是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该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的话却把大的都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欢什么该勇于承认才对。
学生:我也不喜欢孔融的爸爸。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他不负责任,让没有行为能力的四岁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孔融分梨的行为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老师:……
学生:这个故事不好,鼓励主观武断,剥夺了民主,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老师:要是你是孔融会怎么做呢?
学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谁吃谁拿好了。
挺好的一个故事,被讨论成这样,看着也让人醉了!
古代的一件事,表达谦让的美好,哪有这么多解读啊。
古代,物质条件是很差的,水果哪里说有就有了呢。梨子,在哪个时候,是很金贵的,是难得的礼物。那个时代,对水果,基本不可能有喜欢不喜欢吃这一说。梨子,作为稀罕物时,是会抢了吃的。而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是多好的品质啊。(这也看出,读书也要注意故事的时代。背景很重要。)
就像如今,如果一样好东西稀缺,需要有人谦让,这是一种美德。就如,你在公交车上坐着,可是看到一位老人没有座位,颤颤地好像要跌倒,你就让座位了。这就是值得赞美的。可如果把让座行为说成“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你会怎样看?
读一篇文章,谈一件事,切忌硬要抬杠。抬杠,有时是无理取闹,是闲得发慌,是没事找事,是歪理横行。读一篇文章,主要看其表达什么,对人有没有一点启发,有没有让人内心受到一点感染。
以抬杠的态度来读文章。每篇都可能读歪了。如《小马过河》的故事,就是看出实践和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也来抬杠,就会说:
小马的妈妈为什么没有风险意识,让小马独自过河啊?
牛伯伯应该有过河的经验,为什么不考虑小马个子比它小得多?它是跟小马家有矛盾吗?
还有,小松鼠那么机灵,怎么可能掉水里被卷走呢?
这样语文课就成了抬杠课了。
小孩子学会动不动就抬杠,对他成长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