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实验室简介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1987年经科技部批准成立的“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和相关资源组建的。实验室是科技部于2007年批准筹建的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并于2010年初通过验收,正式步入国家重点实验的行列。

实验室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发展前沿,经过20余年的努力,在稀土理论、稀土功能材料、稀土分离和稀土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实验室的建立为我国稀土资源的利用和稀土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与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

研究方向

1.稀土化学生物学与纳米生物材料

2.稀土绿色分离化学与清洁过程

(1)绿色分离工艺及优质选材料

(2)分离技术与钍反应堆特种核能材料

3.稀土先进功能材料

(1)基础理论研究

(2)稀土发光、光放大与光存储材料

(3)旋轨耦合与稀土电性材料

4.高效、绿色催化技术与材料

(1)全稀土汽车尾气催化剂

(2)高性能稀土橡胶催化剂

研究团队

  • 学术委员会主任:洪茂椿院士(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冯守华院士(吉林大学)、郑兰荪院士(厦门大学)、张洪杰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研究员20余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8人(包括5位杰青基金获得者),具有博士学位的30余人,中青年占80%以上。实验室还有以博士后和研究生为主体的流动人员近200人。

从2001年至现在共引进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人才8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名,有序地完成了研究队伍的新老交替工作,形成了一支包括由我室著名稀土化学家倪嘉缵院士和苏锵院士把握学术方向,有一批老一辈的稀土专家扶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内的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研究梯队。年青科技人员思想活跃,竞争意识强,注重国际交流,有些在国内已成为本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而且在国际上也崭露头角,并被国内外同行所承认,他们已经承担了国家‘973’、‘863’等重大科技任务,在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项目成果

近年来,实验室在稀土固体化学、复杂晶体化学键理论、稀土生物化学、稀土绿色分离流程、稀土有机/无机杂化功能材料、稀土能源及电池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合金材料等领域做出了许多创新性工作,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某些成果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其中,节能灯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稀土白光LED用发光材料、稀土长余辉用发光材料、上转换激光防伪材料、稀土分离流程、稀土锌基耐蚀涂层、稀土储氢材料等得到工业化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验室共获得国家和部级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四等奖各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省部级奖8项。出版专著16部(其中英文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省部级鉴定成果30余项、产业化项目10余项。与此同时,该室积极推进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先后组织实施了包头稀土矿清洁冶金分离产业化,攀西矿铈、钍、稀土分离等国家产业化示范工程,建成了年产100吨规模的稀土-镁中间合金基地等,为我国稀土资源利用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创新贡献,发挥了稀土在材料和资源领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资料资源:


百度百科、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