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31:怎么设计文章的高潮

谈写作30:编故事好像堆积木

得学会设计文章的高潮

文|徐启贤

文章由“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构成,然而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几乎都缺失高潮。

高潮就像雷电:气流在雷雨云中会因为水分子的摩擦和分解,产生静电(起因)……当雷雨云里的电荷和地面上的电荷变得足够强时(发展),正负这两部分的电荷会冲破空气的阻碍,相接触形成强大的电流,激烈的电荷中和作用会放出大量的光和热,这些放出的光就形成了闪电和雷(高潮)。

文章的高潮是怎么形成的?

苏联艺术理论家列·谢·维戈茨基说:“要在一切艺术作品中区分开由材料(指内容)引起的情绪(比作正电荷)和由形式引起的情绪(比作负电荷)”,“这两种情绪处于经常的对抗之中,它们指向相反的方向(这相当于电闪雷鸣之前的天气,正负两极电荷由起因而发展——酝酿着高潮)”,艺术作品“应包含着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的激情,这种激情消失在一个终点上,好像消失在‘短路’(类似电闪雷鸣,升华成了高潮)中一样。”

文章,都能设计出高潮来吗?

高潮不是外加的,而是内部生成的。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奥秘,在于满足作家和诗人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即释放在下意识受压抑的欲望),艺术作品本身不过是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愿望的‘代用品’,因而与神经症患者的‘白日梦’具有同样的性质。”(即文本的形成如做梦:下意识压抑的欲望带着记忆表象强行闯入意识层,以梦幻的形式进行表演,从而得到满足,这一压抑得到释放,就掀起了情感的高潮)因此,要是设计不出高潮,八成是你选错了材……

【范文】

感恩

文| 师佳俊(五年级)

“2X=X+X。”老师一发出嘶哑的声音,我的心就一跳:病了,什么病?我猜她不是得了重感冒,就是扁桃体发了炎——那还给我们上什么课?此刻,“咳咳”声又响起,听得我心里不是个滋味。(形式:上课;材料:生病——起因)

“咝咝”老师擤着鼻涕,好像病得很重,要不要紧?我替她担着心,课一点儿没听进去。“师佳俊,8XY等于……”“等于8Y。”“坐下!”我叹了一口气,脑子继续想:老师呀,老师,你既然生病了,就应该去医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老师的脸色变得更加苍白,可她仍在讲台上站着……老师说:“大家做一下课堂练习……”我的心哪静得下来……(形式:上课时间推进;材料:病体透支——发展)

“一般的学生,就以铃响了,老师宣布下课……收尾,这就缺了高潮!”徐老师话音未落,表妹就反驳:“我肯定在此杀青!试想:老师带病坚持上课这件事,到了下课自然就结束!再写下去,岂不是画蛇添足?没了高潮又咋样?”

事实胜于雄辩,于是徐老师一语不发,示意他们往下看:

下课了(进入高潮),老师叫我把课堂作业本放到她的办公室。还没进屋,我听见科学课缪老师和五(1)班的施老师在谈王老师的病。缪老师说:“王老师声带病变了,得马上开刀,可她说大考在即,临阵换帅,犯兵家大忌……医生吓唬她,说不能再拖了,不然引发病变,声带就不保了,今后说话都困难……”(这就是高潮啊!因有了它,竟把一般的带病上课,升华到冒着变哑的风险上课,文章因此而出彩,足见它是不能缺失的)我听了,眼泪滴滴答答地落了下来。我以前很不听话,上次上课讲话,就挨老师的骂了;下次上课得认真听,不惹她生气了……

上课铃响了,我边走出办公室边想:王老师冒着风险给我们上课,我们得懂得感恩啊(结局)。

说明:本文选编,经作者徐启贤老师同意,授权发布于此。报刊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如果想看徐启贤老师最新力作,请看《少年作家》杂志“作文门诊”栏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