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包玉好吃吗? 粮道街的家阳赵师傅油饼包烧麦

“过早冇?”武汉人早上走出家门碰上街坊邻居,以至到了单位,第一句话就是这三个字。这三个字的意思如同东北老家熟人见面正好赶上饭点(早、中、晚),“吃了没”同一个意思。过早冇是武汉人独有专称,但只限于上午10点以前,过了这个点就很快吃午饭了。过早冇吃了没,可能也是从陈独秀、鲁迅等先生所提倡的白话文以后才有的吧。咱们国人南方的也好,北方也罢,见面礼就是个“吃”字。口与舌一碰,就是个吃。是啊,“民以食为天”!

童年时,食果腹,中年食饱即可,退休了,就要吃好了,就可以挑好的吃,选喜欢吃的吃,听说哪里有好吃的,想方设法吃上一口以饱口福,哪怕是打的、坐高铁。

我退休后对吃也有了讲究,只要耳朵听到哪有好吃的,嘴和舌头就跳舞。记得5年前请叶辛先生来武汉图书馆讲座,图书馆的张主任和我陪叶辛先生过早,吃三鲜豆皮,边吃边聊武汉人的过早和小吃。张主任说:“明天过武昌去吃油饼包烧麦,那才叫好吃呢,早上五点开张,下午三点打烊,啥时候去都得排队”。说者有意,听者留心。从那时起我走在武昌的大街小巷,眼睛、鼻子、嘴巴都在找“油饼包烧麦”。但它不待见我,一直没吃上一口。

2018年春节前女儿对我说:“爸,你在武昌昙华林找个房子开个旧书店,卖书、看书、写书、养老多好。2018年正月十五,刘晓航、萧继石夫妇、艾杰、黎德利、落子、卢宏刚、唐志军等挚友在昙华林29号一楼8门吃饺子、汤圆,老张书舍正式开张了,离油饼包烧麦越来越近了。

前面说过,民以食为天,每天睁开眼收拾完口脸就是吃,自己不想动手做,就得出去找。这一天我从得胜桥北头200多号走到南头1号上了大街,右边是中华路东头的起点,左边是粮道街西头的起点,我左拐顺着粮道街溜达,刚经过文华中学就见不远处排着一条长队。我这人天生好奇,在啥也不缺的当下,是啥稀罕的东西还值得这么多人排队呢?凑近一看,200多人两条长龙排在那,长龙头顶着“家阳赵师傅油饼包烧麦”,仅此一家,别无分店。还真是应了那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不费真功夫“。谁说不费功夫了,油饼包烧麦是看到了,但吃到嘴里不是件容易的事,200多人的长队得排到猴年马月,再好吃也不受这个罪,能否吃到看缘分吧!

还真有缘分,听女儿说和老板娘赵师傅公子是同行好友,都是开咖啡店的。女儿把赵师傅的电话告诉了我,我打电话约好第二天下午3点后去采访赵师傅。

老板娘姓赵名有艺,身子瘦但精干,1米6多的身材站在那里身条笔直,头扎深红色类似护士头巾,标准的美女,相熟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叫她赵姐。老张虽长她两岁,也叫赵姐。

老张一问,赵姐,你的油饼包烧麦店是家传的吗?有多少年了?

赵姐:1983年响应先富起来的号召承包了饮食公司(大集体武昌)新桥的店,先卖红油热干面。1998年盘下了粮道街193号这两间店面,我们五姐妹同事选在重阳节开张迎客!只卖红油热干面和油饼包烧麦,已有22年了。

二问赵姐:开业时的油饼包烧麦多少钱一份,现在一天能卖多少份?

赵姐:1998年开业时,5元钱一份,现在一天卖多少,我只能告诉你,每天用面粉70——80斤。

三问赵姐:你的油饼包烧麦这么好吃,是原材料特殊,还是有什么家传秘方?

赵姐哈哈笑了起来,哪来的秘方,原材料必须讲究,专订的糯米,高汤,猪肉肥瘦4比6。

赵姐打着哈哈轻描淡写......

老张一、二、三......问中得知,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有好多相同的经历,上山下乡,下岗自谋生路,独生子女,连儿女爱好从事行业(咖啡),是否一种早已规划好的人生轨迹呢?

一问一答中,夕阳西下。老张终于吃上了家阳赵师傅的油饼包烧麦,不但免单,还连吃带拿,赵姐送了两大袋速冻烧麦。手拎烧麦走在粮道街上回头望了一眼,“家阳赵师傅油饼包烧麦”招牌下面三块牌匾。《诚信经营户》、《喜子来乐》特别推荐、连续三年《必吃榜》。忽忆起黄春元的《竹枝词》:

肉馅烧梅糯米包,

鱼胶糊粉蘸油条。

热干凉面街边卖,

脆炸面窝沿路嚼。

嚼完油饼包烧麦入梦,“三岁伢,去过早,吃了半斤冇吃饱....”梦醒,过早,吃了入梦,人生的轮回,如梦的人生!

张福臣

2021年8月8日于老张书舍

“赵师傅”家有多火爆?

视频拍摄剪辑:力托

打捞江城记忆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回眸过眼之烟云

1876年的武汉

编辑:力托


关于我们

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是由武汉市学术、新闻、教育、科技、工程、文化各界人士及民间文保志愿者,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文物保护社会组织。2017年12月荣获中国文保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全国十佳团队称号。全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发起人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请点击在看,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