俪松居守珍字画拍卖鉴赏(二)
何维朴 篆书九言联
作者何维朴
作者生卒(1842-1922)
质地水墨纸本
形式立轴
尺寸148.5×19.5 cm. 58×7 5/8 in. 约2.6平尺(每幅)
题 识 旭庄四兄世大人法鉴,诗孙弟何维朴。 钤 印 何维朴、诗孙 释 文 有剑胆琴心诗肠画癖,是书城墨海酒国花龛。 作者简介: 何维朴,字诗孙,晚号盘止,一号盘叟,又号秋华居士,晚遂老人。湖南道州人。同治六年(1867)副贡,官内阁中书、协办侍读、江苏候补知府,清末任上海浚浦局总办。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盘梓山房,以书画篆刻自给。诗孙自幼受家庭熏陶,秉承家学,好书翰之事,于书法、绘画、篆刻用功最勤。书法学祖父何绍基,得其神似。亦擅篆隶。篆取大篆,朴雅灵动。
潘良骏 篆书节录宋·张载《西铭》
作者潘良骏
作者生卒(1846-?)
质地水墨纸本
形式立轴
尺寸41.5×172 cm. 16 3/8×67 3/4 in. 约6.4平尺
题 识 旭庄四弟同年属书《西铭》,即正之。潘遹伯循。 钤 印 潘伯循 签 条 王继曾(1881-1955)题:资政公款,潘伯循篆书横幅。癸亥(1923年)十月,继曾重装。 释 文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潘良骏 行书“闲事莫管无事早归”
作者潘良骏
作者生卒(1846-?)
质地水墨纸本
形式立轴
尺寸115.5×31 cm. 45 1/2×12 1/4 in. 约3.2平尺
题 识 右宋谚,载《苕溪渔隐丛话》。其言朴实简要,真去扰蠲烦之良法。一日旭庄同年见过,偶语及之。旭庄出纸命书,将以作韦弦之佩,可谓虚受之君子矣。潘遹并记。 钤 印 潘遹之印
潘良骏 行书节录《水经注》
作者潘良骏
作者生卒(1846-?)
质地水墨纸本
形式立轴
尺寸131×30 cm. 51 1/2×11 3/4 in. 约3.5平尺
题 识 旭庄四弟同年大人正书,潘遹。 钤 印 潘遹之印
陈宝琛 行书自作诗
作者陈宝琛
作者生卒(1848-1935)
年代己酉(1909年)作
质地水墨纸本
形式横披
尺寸41.5×140.5 cm. 16 3/8×55 3/8 in. 约5.2平尺
创作年代己酉(1909年)作
题 识 旭庄老弟寄示近作,录此以报。请为正定。己酉仲秋,宝琛作于光风榭。 钤 印 听水居士 作者简介: 陈宝琛,上款人“旭庄”王仁东的姐夫。其字伯潜,一字潜史,号弢庵、陶庵,晚号沧趣、沧趣老人等。福建闽县人。同治戊辰(186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又三年,擢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庙堂以敢言著称,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等齐称“清流党”。在民间则致力于铁路、教育等公共事业。他曾出任福建鳌峰书院山长,又于1900年在福州创办了东文学堂,为派遣学生留日作准备,是全闽新型学校之开端。他还善于发现、培育人才,宋诗派领袖陈三立、郑孝胥都曾受其眷顾。堪称晚清士大夫的楷模。
盛 昱 行书六言联
作者盛 昱
作者生卒(1850-1899)
质地水墨纸本
形式立轴
尺寸86×16 cm. 33 7/8×6 1/4 in. 约1.2平尺(每幅)
题 识 旭庄四弟鉴,兄盛昱。 钤 印 盛昱之印 释 文 安得半日静坐,恨不十年读书。 作者简介: 盛昱,字伯熙,又作伯兮。光绪二年(1876)进士,由翰林官至国子监祭酒。旋简放山东学政,因病奏请开缺,杜门家居,日惟考订古籍及三代秦汉彝器、法书、名画自娱。藏金石书画之室曰郁华阁,收藏富美。四方嗜古之士至京师者,辐辏其庐。与王懿荣交最密,同以精鉴有名于时。与缪荃孙、沈曾植在京谈掌故,时称“谈故三友”。
盛 昱 行书祭酒诗四幅
作者盛 昱
作者生卒(1850-1899)
质地水墨纸本
形式立轴
尺寸42×60.5 cm. 16 1/2×23 7/8 in. 约2.3平尺(每幅)
题 识 (一)题徐兵尚书所藏钱南园画马,中一枯树一瘦马一小马。伯羲近诗。 (二)同仲弢、午桥陶斋观伎。伯羲录旧作。 (三)偕郑东甫聘之游上方山。伯羲录旧作。 (四)己丑(1889年)岁暮怀人诗,文道希前诗作于丙戌(1886年),后诗作于己丑,皆芸阁未第前也。前诗为上书请兵之谶,后诗引竹垞又为被劾归来之谶。交有道几文有神矣。丁酉(1897年)夏,与旭庄谈及属合书之。盛昱。 钤 印 盛昱私印、盛昱之印、伯羲父、圣清宗室盛昱伯羲之印
张 謇 行书“美意延年之室”
作者张 謇
作者生卒(1853-1926)
质地水墨纸本
形式横披
尺寸38×133 cm. 15×52 3/8 in. 约4.5平尺
题 识 勖臧仁兄令书,謇。 钤 印 张謇季直父印 作者简介: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晚号啬翁,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年(1876)受聘入淮军庆军统领吴长庆幕府。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军趁机出兵侵朝,危及中国边疆。吴长庆奉调率军入朝援护,张謇随军助吴,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主张。被当时深居高位的“清流”领袖潘祖荫、翁同龢赏识,为日后成为翁门得意弟子提供了契机。光绪十年,吴氏回国后病逝,张謇也结束其幕客生涯。次年,他北上应顺天乡试,旅居宣武门外杨梅竹斜街。这次进京应试,不仅得到潘、翁两位朝廷重臣的识拔,而且又结识了京师士林精英,上款人王仁东即在其中。此外,还有梁鼎芬、沈曾植、盛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