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杂乱有章(十三),“滑倒跌倒,山也寂静。”

三种写作观:1、观物取象,随物赋形。(再现说)  2、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表现说)  3、文以载道,寓教于乐。(实用说)

▲1▲

1、曾国藩:文章不可不放胆作。(胆哪里来?)

2、袁枚:天上只有文曲星,而没有文直星。

3、《乐记》:感于物而动。(感动)

4、写文章总有一定目的,一个字“服”,或情感,或理智,或新事物。

▲2▲

买花(胡怀琛作品)

钱付了,买花的人去了;

花谢了,买花的人将花丢了。

可怜伊同枝的姊妹,

还羡慕伊被人家看得起!

▲3▲

我感觉,各种写作理论就是从不同角度看作文的生产过程、作文本身的构成及作文的用途。跟盲人摸象一样。

▲4▲

感性,知性,理性。绿叶一直都是绿的,感性,最稳定。这三性,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5▲

数学上,两点一直线。作文里,也有好多线。一点触发,两点照应,三点拐弯绕曲线。线是条理,在文章表里、内外。作者心里有线条,行文如驾车有导航。(陆生作)

▲6▲

写作文《我长大了》,可以用这三句话:证明的思维,总分的结构,对比的手法。

▲7▲

读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第一章,两个印象:一时间折叠、穿插很好,二陌生化处理很好。读了安徒生《一个豆荚里的五颗豆》,第一次在字里行间感到了安徒生的基督信仰。童话即生活,写作即信仰。

▲8▲

绘本《雪地里的脚印》里,青蛙不冬眠,喜欢!我有微童话《小蛇救树》,它也不冬眠。

▲9▲

学写作,老师只能起点拨的作用,关键还是靠学生自己。

尽量不要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会很焦虑的。每个人有自己的角色。跟昨天的自己比,有方向、在努力、有进步就行。

▲10▲

很多人问:有适合二年级的吗,有适合五年级的吗,有适合初一的吗?

开始,我这么答:写作呢,是一种能力,不是年级。小学二年级的课文,也是大作家写的。

后来,我又补一句:你孩子能写得像三年级课文那么好吗?

再后来,我就回答:没。

省事多了。

(适合,循序渐进,是常识。但有一种“是否适合”应该是自知的——举个例子:桌子上摆着一坨泥、一根胡萝卜、一块肉。老虎来了,看了,难道老虎还大声问:“老天啊,我该吃什么啊,哪样适合我啊?”)

▲11▲

作文是一种活的生活能力,要重注文字内容背后的意识、技法、思维与秩序。(陆生作)

▲12▲

学习如登山,拾级而上,愈气喘吁吁,但到顶上,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来时路都是值得的。这道理,孩子不懂,理解;家长也不懂,奇了怪了。

学习要犯错,一错为了不再错。原地踏步,是轻松一点,但进步在哪呢?每天给孩子做一加一等于二,打钩,满分,开心吗?

学习学踮起脚尖够得到的东西。能力在提升。有梯度的。眼盯着分数,高分即大吉,目光短浅。

以指指物,要观物,别盯着指。

学习不是完成任务。任务是手段,借助手段扩视野、长能力,继而能举一反三,甚至有所创新。

学习是内在的。好多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路途上奔命,只是完成,把任务当学习,不知所以然。如此好好学习,不会天天向上;如此量变,不会有什么质变;即使有,也多事倍功半;甚至,往另一个方向质变,得不偿失。

▲13▲

图灵图案、贝洛索夫的化学反应、曼德勃罗的分形,都分别指向一个自然本质:极其简单的法则也会繁衍出复杂的现象。复杂性、多样性,都是源于一些简单而毫无目的的法则的不断繁衍的结果。用一个个简单的“人”,能画出一棵复杂的树。

▲14▲

写作建议,大小两方面:大从结构逻辑入手,有全局观,有架构能力;小在修饰修辞上下功夫,用自己的感官去丰富、立体、充实文章内容。即证明与聪明,证明为骨,聪明为丰腴。身临其境,胸有成竹。

▲15▲

作文口诀:特点一条线,事例紧相连,形成证据链,道理来相见。2019.2.2

▲16▲

伏对犬说:“你真可怜,没个主人,一日三餐都没个着落。”

犬对伏说:“你比我更可怜,你连自由都没有。”(汉字版伊索寓言《家狗和狼》)

▲17▲

九天仙女下凡尘。1.对抗。2.抑扬。3.悬念。

▲18▲

心是田,文章是田里结出的果子。这果子叫聪明。

▲19▲

书因人而异。会批判的阅读者,读什么都会有收获。

▲20▲

孩子年龄越大,越要多读非虚构类作品,这符合孩子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成长特点。(摘)

这种现象源于孩子大脑成长的规律以及他们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升级的过程。(摘)

仅仅依靠多阅读,作用并不大。让阅读发挥威力的是:问。(摘)

什么、怎么、为什么,三么定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

写一篇记叙文,在文中出现“笑声、感恩、考试、植物”这四个词语。

▲21▲

“我们为什么搞文学呢?它不是一种现实的谋生手段。人类的文明在于我们发明了那些无用的东西。”李敬泽停顿了一会儿,“我记得一本书上有这么一个比喻——如果在河边,发现一头狮子在那儿饮水,有个声音说,赶紧跑吧。那这可能是一只动物,也可能是一个人。如果有个声音说,有狮子,我们把它打死,吃它的肉吧。那么很难辨别这声音是人是兽。如果有声音说,啊,这个狮子真美。于是拿起了一块石头,把狮子的模样刻在了山洞墙上——这才是人类。文明就是想象力,文学就是这种想象力的母体。”(摘)

▲22▲

刚上学,就要求注意力集中。这不合适。走神,也是独立思考。他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怀疑老师讲的对不对。不要轻易责怪责骂开小差,老师家长要负责把他的思绪引回来。为什么一看动画片他就那么聚精会神?

▲23▲

我读过最孤独的一首俳句,也来自种田山头火:

“滑倒跌倒,山也寂静。”

这句诗记录的是,青蛙一般的诗人独自在山野中赶路,突然脚底一滑跌倒在地(“滑倒、跌倒”的节奏形象地丶幽默地描述了他的畸零),而那一刻他仿佛回到了学步不稳的小时候——小孩子学步跌倒,周围的大人总是屏息一惊、然后赶去扶起他。但身世孤零的种田山头火,此刻只有群山为他屏息寂静。(摘)

松尾芭蕉《古池》:闲寂古池旁,青蛙跳入水中央,扑通一声响。

▲24▲

例如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说:“这篇诗在结构上与刘皂《旅次朔方》相同,均以时间、空间的回环对照取胜。宋代的诗人,对于这种结构也很有兴趣。如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篷窗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都是机杼相同的好诗。”(摘)

《夜雨寄北》对照《百年孤独》的开头。

▲25▲

不寐听雨(宋代:杨万里)

雨到中霄寂不鸣,只闻风拂树梢轻。瓦沟收拾残零水,并作檐间一滴声。

▲26▲

山中吟(元代:石屋清珙禅师)

茅屋青山绿水边,往来年久自相便。数株红白桃李树,一片青黄菜麦田。竹榻夜移听雨坐,纸窗晴收看云眠。人生无出清闲好,得到清闲岂偶然。

▲27▲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某一样东西,本来就存在,但是,存在有时候并不表明它“存在”,关键还在于它是否“需要存在”。(冰波)

▲2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