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事,怎样才能跳出“当局者迷”的困境?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是人性的弱点,几乎所有人都难逃这个陷井。当事情与己无关时,人都可以非常理智、准确地判断事情的状态,可以帮别人做出明智的选择;可是一旦事情轮到自己,就会做出一些糊涂的选择来,事后可能连自己都惊讶,当时自己怎么会这么愚蠢!
苏轼诗曰: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历史故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数不胜数。比如三国时,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大怒,愤起全蜀之兵要复仇东吴。而诸葛亮力劝刘备不成。刘备就是当局者迷,只因桃园结义之情而乱了心智,事后痛悔不迭;诸葛亮就是旁观者清,明白兄弟义气是小事,国家战略才是大局。
为什么人都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呢?
关键在于一个“我”字。事情只要牵涉到个人的利益、情感时,人就会患得患失,优柔寡断,或是让情绪冲昏了头脑,做出错误选择。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平时看上去挺聪明的,办事也很靠谱,可是有时却做出令人惊讶的糊涂事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如何跳出“当局者迷”的魔咒?答案就是后半句:“旁观者清”。遇到涉及个人的重大抉择时,记住:一定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不要完全让“我”控制了自己。此时别人的可信度是7成,“我”的可信度是3成。
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成一个谜语,前半句是谜面,后半句是谜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