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糖糖的故事(5)让我想一想

  小猪糖糖上幼儿园后,外公听说她班里有家长让自己孩子学识字,也动了心,但是少头绪,便到互联网上查阅了关于幼儿学知识、学识字的众多信息。
  对于幼儿学知识,网上反对声一片。大家认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是学知识,而是游戏和玩乐,通过寓教于乐,教会孩子语言表达、与人相处、良好习惯等,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等等。
  然而,对于幼儿识字,有反对,也有赞成。反对的主张幼儿教育不能小学化。赞成的认为,汉字由图形演化而来,是一种形、音、义相结合的象形文字,对大脑左右两半球都有刺激,被称为“全脑文字”。幼儿早识字,获取比听觉更为广泛和丰富的信息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同时可以早读书,多读书,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受益终身。有人比喻识字是幼儿打开世界之门的金钥匙。
  小猪外公赞同幼儿应该早识字的观点,还注意到主流意见:“幼儿学识字也不是越早越好,3岁之前不宜。”于是,在小猪小班升中班的暑假里,4岁多一点,开始教她识字。
  起初采用卡片识字法。卡片有亲友们赠送的,也有外公自制的。每天学两三个生字。循环式学习:每天先把前几天学过的复读三遍,然后学新的;复习过7天的就算通过,月度考查时再涉及。因此每天的读卡量在四五十张,时间约十到十五分钟。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为了提高效率,每天复习时,读对的一遍就过,读错的才需要两遍、三遍。因此复习时,外公就把小猪读错的卡片另外放开。小猪看到了,很不高兴,不让外公把错的捡出,已经放到一边的还要抢回去。外公心里暗暗好笑:个儿还没桌子高,已经知道错的面子上不好看了。便告诉她,如果不分对错,所有的卡片都要读三遍,分了对错,第二、三遍就只读错的了,这样读字的时间少了,她玩的时间就多了。小猪这才高兴起来,遇到读不出的卡片就主动放到错的一边去。
  有一次,小猪在复习时,看着卡片,挠挠头,对外公说:“让我想一想。”想过后就读出来了。类似情况发生了几次,外公不由纳闷了:字嘛,认识的就读得出,不认识的就读不出,有什么好想的。于是当她再次“想一想”时,外公就注意观察,发现她口里念念有词后又读对了。细细回味,她念的是“山上有许多大树——树!”外公恍然大悟,小猪是通过背句子来记生字啊。原来,外公为了帮助小猪巩固学过的字,就造了一些句子,让小猪读,结果她以句子为载体来认字了,刚才她就是通过“山上有许多大树”想起了“树”字。
  受小猪“让我想一想”的启发,外公设计了读句识字法,不再让小猪读卡片上的字,而是让她读句子。读单个的字很枯燥,读句子就不大枯燥了。小猪的记忆力很强,一个句子读两三遍就记住了,意味着句子中少则三四个、多则七八个的生字也记住了,同时又重温了句子中的非生字。而且外公给她讲解了句子的意思后,还有利于她理解字的含义,了解字的基本用法。所以不但识字进度加快了,识字质量也提高了。
  在小猪中班、大班两年的时间里,外公设计了668个句子,总字数14841,其中生字3203个,平均每句含生字4、5个,并且编制了计算机软件,进行小猪的识字管理。软件可以分析句子,析出生字,显示识字页面,让小猪学习或复习,并且记下读对的字、读错的字,以及耗费的时间等。软件还可以统计识字进度;可以查看字的拼音,显示字的使用频度,搜索相关的词组、句子、短文,用于拓展学习。
  小猪上小学前已经认识了约三千个字(其中会写约五百字),除了外公教的以外,还有一些是她自己看书、看电视或者接触外界学来的。例如,有一次,外公教她“药房”的“药”字,她说:“我已经认识了。”“你怎么认识的?”“前两天妈妈带我看病时,医院的墙壁上就写着'药房’。”
  现在,小猪已经是中学生了,要问当年的学前识字是否有必要,小猪外公感到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也要“让我想一想”。想来想去,从早看书、多看书、促进智力发展的角度看是有必要的。小猪因为识字早,幼儿园大班时已经开始写日记,对于日后写作能力的养成也是有好处的。
  如果换个角度看,早识字也有副作用。小猪在小学二年级的一次语文测验时,有一道题“写出拼音 lì 的字,并组词”。标准答案是“力”,组词可以是“力气”、“力量”等,但小猪写的是“立”,组词“立刻”,也是完全正确的,但因为课上没有教过“立”字,老师就批她错。你看,识字多,反而失分了。还有一次,造句时,小猪用了课上没有教过的“或”字,可是多写一撇,错成“彧”了。老师批语是“请用教过的字”,批语是对的,但小猪看了就有挫败感了。如果不是早识字,就不会用“或”字,就不会写错了。至于课堂上教的她会了,上课就不认真了,小猪倒是没有这种现象。
  所以从应试角度看,早识字意义不大,还不如学些学校里不教的琴棋书画呢。好在小猪学识字的同时,还学了舞蹈和画画,总算没有虚度光阴,也有寓教于乐了。

附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