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承德是什么样子

100年前承德是什么样子?透过这些老照片穿越回过去

300多年前,

康熙皇帝将承德辟建为一座帝王陪都,

100年前后,

一批又一批的外国传教士、旅行家、

探险家、外交家、建筑学家……

漂洋过海纷至沓来,

在承德开始了他们的“文化之旅”,

除了他们,还有那些日本侵略者。

他们用老相机,

拍摄下了承德当时的建筑风景、风土人情、

那些街道、那些人,

透过这些珍贵的老照片,

穿越回那个年代,

看看100年前承德是什么样?

1

大佛寺

香火依然旺盛

普宁寺(俗称大佛寺)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寺庙前半部为汉式,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

以前的大佛寺和现在基本没差别

这张老照片还有一个大的转经筒

如今的大佛寺

普宁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通高27.21米,是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

小布达拉宫

西藏布达拉宫的嫡子

普陀宗乘之庙,“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是为庆祝乾隆皇帝六十寿辰和皇太后八十寿辰,仿西藏布达拉宫,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的。

庙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门内是碑阁,北是五塔门,高十余米,有拱门三个,上建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

五塔门的石象

1943年,一位日本人拍摄的

现在的小布达拉宫

3

须弥福寿之庙

汉满藏多民族友谊的象征

1780年,乾隆帝为隆重迎接六世班禅的到来,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特建须弥福寿之庙供六世班禅讲经和居住,所以,此庙又称“班禅行宫”。

庙前的山门和桥

须弥福寿之庙的东门

须弥福寿之庙的琉璃塔

全景照还能看见棒槌山

如今的班禅行宫

4

普佑寺

只剩山门和四座配殿

普佑寺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位于普宁寺东,与普宁寺只有一墙之隔,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坐北面南。

普佑寺内

曾经的普佑寺

现在的山门

留下的大殿遗址

1964年9月10日,普佑寺因雷击起火,大部分建筑毁于火灾,当时仅存山门及四座配殿。

5

普乐寺

很像北京天坛祈年殿

普乐寺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全寺建筑为汉藏结合式,西部依照汉族寺庙样式由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配殿、正殿组成。

远景照

山门和石狮子

现在的普乐寺

6

罗汉堂

只剩下一个名字

罗汉堂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其位于市区北郊狮子园,占地面积共18亩。

罗汉堂全景

大肚弥勒佛

罗汉堂现建筑已无存,仅余古松16棵,当年和其他寺庙一样庄严神圣。

里面原来的那些罗汉

原陈于堂内的508尊罗汉仅存193尊,现陈列于普佑寺中。

7

殊像寺

毁掉一半剩下一半

1774年乾隆建造的殊像寺曾经殿堂林立,山石玲珑,有会乘殿、宝相阁、清凉楼,但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原建筑不复存在。

以前的山门

文殊菩萨和力士木雕像

会乘殿文殊和普贤菩萨像

精美绝伦的塔

现在的殊像寺

8

珠源寺

非常可惜的一座寺庙

珠源寺是避暑山庄内大型佛寺之一,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位于临近西湖的山坡上,寺内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天王殿、石牌坊、宗镜阁、大须弥山殿、众香楼等。

珠源寺远景

以前珠源寺的铜殿

可惜如今只剩下地基遗址和一口大钟

四大天王

珠源寺里精美的雕塑

如今剩下的断壁残垣

珠源寺宗镜阁的铜匾

9

碧峰寺

彻底消失了

碧峰寺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位于避暑山庄榛子峪中段山谷盆地,西北-东南走向,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规模较大,是避暑山庄内大型的汉式寺庙。

碧峰寺内的佛像

10

永佑寺

被烧成了“颐和园”

承德永佑寺是承德山庄内九处寺庙之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建于乾隆十六年(1715年),“永佑”取其永远保佑安宁的意思。

当年永佑寺的全景

大火之后,烧成了这样

日本侵华日军在永佑寺舍利塔下留影

再看看那时的迎水坝和“山庄东路”

如今永佑寺只剩下了六和塔,孤独的矗立在万树园。

11

广元宫

重新恢复了

广元宫是一座布局严整的大型寺庙,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坐北朝南,南、北、东、西都有山门,唯一的一座道教寺庙。

曾经的广元宫

修复后的广元宫

12

避暑山庄

承德人永远的骄傲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承德离宫”,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离宫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丽正门对比照

德汇门对比照

水心榭对比照

金山亭对比照

烟雨楼对比照

热河泉对比照

避暑山庄比起以前漂亮太多了,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是中国四大园林之一。

13

那些老街道、建筑

珍藏在记忆里

头道牌楼

头道牌楼在水泉沟南口,额题“光天化日”;二道牌楼在热河文庙东,额题“九功惟叙”;三道牌楼在火神庙西侧,额题“八表同风”。

二道牌楼

俄国蒙古学学者波兹德涅耶夫于光绪十九年(1893)访问承德时说,在承德人的概念中,只有在“九功惟叙”牌楼以内才算是府城,头牌楼与二牌楼之间是官衙区,二牌楼以东,西大街是城内商业区的精华,这里有商家124处。

三道牌楼

西大街以东的火神庙街是清代皇帝往来的必经之路,这条御街除路中央全用大青条石铺道,还有点缀与装饰街景而建的三座牌楼,牌楼重檐斗拱,四柱三间式,上部琉璃瓦顶,下部为巨型石柱。清末民初,外国学者来到御街,都对这条古朴典雅的街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昔日辉煌早已不在,但这条中心街,仍保持一派商业繁华的景象。

当时的繁华景象

最富有,最漂亮的铺子多出售服饰和纺织品。这里能看到的中国货有,各种花瓶,瓷碗,木碗,吸鸦片的工具,烟斗,烟盒,串珠,手镯,巾帕,丝线,玻璃画,官吏的帽子。欧洲货最多的是玩具和怀表,座钟挂钟,白铜羹勺和碟子,各种吸墨器,照片,烟卷等。

这位俄罗斯人是这样记述马市街和板棚街商业状况的,“这里有城里最大的店铺,这些店铺中资金最充足的是经营日用百货的‘永聚隆’商号,而最大的商铺是金成永商号,当时是承德府唯一出售成批丝绸的店铺”。

直至民国年间,这条商业街依然保持往日的繁华,这里有双义栈,天成发十余家京货店,专营糕点的名远斋,油磨业的大德泉,德新印刷局,染坊魁聚染,生产楠木做的桌子铺,糖房,木工厂及两家旅店等。

过去,承德最有名的饭庄要数西大街的“振兴楼”,是达官贵人的聚会场所。后来,承德商业中心由西大街转移到南营子,“振兴楼”掌柜张常义是有名的大厨,他贷款在五条胡同口修了一座西式二层楼,当时是承德最漂亮的一幢楼房,在这里开设了“长春楼”,首次雇佣女招待。

热河文庙棂星门、泮池及泮桥

现在的头道牌楼

西大街以东从虹桥开始分成两条路,一路向左,叫板棚街,另一路向北,这条街叫牌楼街。街道偏北有条小巷,叫火神庙街,有三四十家铺子,著名的商铺有丝绸缎店兼印染的魁聚兴,肉商德顺堂,药店同仁堂,制鞋店宝合成,粮店义盛兴,皮革长盛兴等等。

热河中学堂

承德市一中的前身,叫热河中学堂,创建于1903年(清光绪29年),学校校名为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很多人没想到承德一中有115年历史了,真的好久。

14

那些手艺人

全靠手艺吃饭

承德曾经好歹也是一座陪都,自然少不了吃喝玩乐的场所。比较讲究的饭庄,有散座也有雅座。店内跑堂的肩托木盘,上有紫铜火锅三个。

热河铁匠炉要数二仙居广升店胡同南口的牛家义合炉技术好,质量高。

在火神庙街开设有玉发成和兴顺永,专门售卖小五金等物品。

承德最早的理发店位于西大街的华美轩、长盛理发馆等等。理发馆的标志就是在木柱或木框上涂红蓝白三色油漆。

那个年代的容器,除了皮、布、陶瓷之外,就是竹条、荆条等编织品,也流行地摊,样式很多,有筐、篓子等等。

因热河原属蒙古喀喇沁旗之地,这里尚不脱游牧遗风。而热河的杂货店大部分陈列的日用品也多为蒙族喜欢的商品。

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豆腐的摊贩。

卖包子的摊位,包子的个儿还不小。

大街上各种推车做苦力的百姓

当年武烈河河水很大,还有船夫

这些黑白的老照片

年代虽然已经久远,

却凝缩了承德的过去历史。

上面这张照片不光有以前的承德大桥,

还能看到南菜园一带儿,

当年确实是种菜的地方,

如今武烈河两岸是高楼林立,

白天车水马龙,晚上霓虹闪烁。

岁月流转,老的只是我们,

历史的点滴却被老照片尘封。

一张老照片,揭开一段旧岁月,

作为承德人一定要了解承德的过去:

不忘历史,不忘根本,

预知未来,先知过去,

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微笑面对明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