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简便的治疗踝关节受限(文末福利)

对于我们这些用双脚站立的人类来说,维持直立需要精巧的平衡能力、各关节的活动度以及稳定度需要配合才可以稳定的站立。脚踝的活动度可以提供我们走、跑,以及各种跳跃,且脚踝提供身体活动时的平衡及稳定度,并支撑跟承受身体大部分的重量。

脚踝的骨头从内在可以提供很好的稳定度跟活动度,胫骨的固定构造将身体的重量传递到距骨,就是跟骨上面的那块骨头。

胫骨和腓骨围绕距骨(橙色的部分)形成叉状榫眼,给予踝部稳定性和适应性。当骨间膜和胫骨腓骨韧带(紫色)在踝臼中的已不再能够维持像是弹簧般弹性时,背屈将受到限制。

较细小的腓骨在胫骨的旁边与距骨形成一个滑车关节,而这个滑车关节可以形成一个滑车关节,而这个滑车关节可以形成一个榫眼和榫头可以用来走路、跑步、跳舞、滑板、踮脚尖、打网球等。距骨形状特殊,可以允许脚踝的稳定性和活动性共存。

检查距骨,我们看到其上关节面(滑车或胫骨天花板)略成楔形。且这个楔形刚好镶嵌在由胫骨和腓骨远端所形成的榫眼内。

距骨(橘色)上关节面(较深的橘色)前侧的宽度有5-6毫米,使它形成楔形状。在背屈期间,楔形最宽的部分会在胫骨和腓骨间移动。

楔形最窄的部分是从后侧天花板,在跖屈时位于胫骨和腓骨之间。这种狭窄的形状使得踝关节在跖屈中具有更多的动作及活动性,可以让脚与中足适应着陆在不平稳的地面。相反,在背屈中,楔形最宽的部分完全填充在胫骨和腓骨之间,用来稳定踝关节,并给予推进期最需要的稳定度。

在理想的状况下,即使是完全的背屈状态,这个闭合的关节也不全是完全的僵硬。事实上,在正常的功能中,连接在胫骨和腓骨之间的结缔组织会使胫骨和腓骨在距骨上面能够保持一些弹性。当结缔组织失去这种轻微的弹性时(因为受伤、过度使用或无效的生物力学造成的硬化),胫骨和腓骨的作用会比较像夹子,而不是弹簧。

当胫骨和腓骨之间的组织失去弹性适应性的时候,距骨最宽的部分在背屈时会被挤压。

然而,这种失去弹性所造成的异常固定,会使距骨在到达完全背屈之前就停止,因此,我们的个案在背屈期间经常会感觉到脚踝前面有很紧或捏紧的感觉,进而造成踝背屈受限。

我们感觉到距骨周围有夹紧的感觉就是类型2的背屈受限(类型1则涉及到小腿后侧及足底表面组织缩短)。我们将研究如何确保胫骨和腓骨在距骨周围的适应性,借此恢复失去的背屈角度。

支持带技术

腿部筋膜就是包围在小腿外厚厚的膜状组织。像内置的软管一样,包绕腿部基部的组织构造,加强腿部的支撑。放松这层筋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处理脚踝榫槽本身的问题。

这个支持带是在腿部筋膜内的纤维带,当受限时,它们可以刺激滑液囊(浅蓝色),或限制踝部完全角度的适应性。

支持带是在腿部筋膜内的纤维带,且容易造成拉伤,不过可以发现有许多像绳子般的肌腱会从小腿的起点附着到脚,将整个脚踝包覆。脚踝是个复杂的部位,除了几条只跨过膝盖的大腿肌肉要穿过膝盖外,其它所有小腿肌肉都穿过脚踝进入足部。

因此,脚踝的约束结构是厚实、有弹性且密集的。在良好的状况下,站立和运动时进入的作用力会借由脚踝向上传递。太紧的支持带会刺激到下面的滑液囊。也因为太紧的关系绑住滑液囊上面的肌腱,或是通过胫骨和腓骨在距骨上的动作来限制脚踝的适应性。

为了确认支持带跟腿部筋膜的适应性,我们使用蜷曲的手指末端来感觉与放松在这些外层上的限制。使用你的指尖从远端往近端开始感觉皮肤下的筋膜层。

对于腿部筋膜/支持带技术,使用你的蜷曲手指去接触个案,只有少许指甲会接触到,去感觉并放松足部筋膜的限制区域。

想象一下你正在推开个案的紧身袜,你的力道稳定,而且有耐心并缓慢的感受每一层的改变,这需要花时间从表层感觉到深层,而不是单纯只滑过皮肤。配合个案主动且缓慢的背屈跟跖屈的动作,去感受纤维带以及沾黏的位置。对下半身的腿部筋膜,以及脚踝的支持带和脚背筋膜施加准确而稳定的压力直到个案放松为止。

关键点 支持带技术

适应症包括:

第2型背屈受限。
踝关节的滑液囊刺激或是神经疼痛。
目的:
增加组织层分化和组织适应性。
从小腿的浅层开始处理,借由进行更深层的处理。
说明:
使用柔和的摩擦和张力去感觉与放松小腿外层的任何限制。
运动:

主动背屈。

胫前肌技术

虽然胫前肌通常不会直接限制踝背屈,但我们将胫前肌的处置包含在我们的方案中作为骨间膜技术前的准备。通常我们在处理骨间膜之前,会先放松胫前肌跟伸趾长肌,这样可以是我们的个案在处理骨间膜的时候会比较舒服。此外,有些个案在背屈测试时会有胫骨前侧的不适或是痉挛的状况。这些通常会伴随类型2的背屈限制。(与胫骨/腓骨榫眼限制有关,而不是踝关节跖屈缩短)。

使用软拳或前臂的平面,沿胫骨前侧缓慢滑动,并配合个案主动做背屈跟跖屈的运动,慢慢的会感受到组织放松、弹性增加,且组织长度渐渐拉长,特别是个案在做跖屈的时候特别明显。重复这项技术,并增加脚趾的屈曲跟伸直,我们会放松更多的组织,例如:伸趾长肌跟伸拇长肌。

在胫前肌技术中使用软拳与主动背屈相结合。

虽然施力方向(近端到远端或相反)不是我们治疗的关键因素,可是如果在个案身上实验两种方向的处理,个案会告诉你,哪个方法效果会比较好。

关键点 胫前肌技术

适应症包括:

限制跖屈、脚趾屈曲。

胫前疼痛。

类型2的背屈限制。

目的:

增加小腿前侧肌筋膜的分化和适应性。

为骨间膜技术前的准备。

说明:

使用软拳或前臂在小腿前侧的肌筋膜上缓慢滑动,感觉组织在离心(跖屈式脚趾屈曲)阶段变长。

运动:

主动踝关节跖屈和背屈:主动脚趾屈曲和伸直。

骨间膜技术

记住,如果胫骨和腓骨不能在楔形距骨的最宽部分稍微向外活动的话,则会限制背屈。然而,限制这种向外的结构就是最深且最强的骨间膜及其相关的胫腓韧带。

即使我们准备使用前述的两个技术在小腿的外层,我们也不能够直接使用在小腿骨膜上面,因为会不舒服。因此,我们为了方便处理骨膜,会以腓骨为施力点,横向牵拉与胫骨连接的骨膜跟韧带。腓骨在拉丁文里面是“胸针”,与它相同的类似结构(胫骨)是扣沟,而腓骨是针。以骨间膜技术来打开钩子,允许更多的空间用在距骨移动。

使用两个软拳的指关节向腓骨的内侧滑动,滑动时所需的力来自于你的体重,而不是单纯使用肌肉力量。要求你的个案完全背屈,并且在运动后的最后角度停顿一会,让楔形距骨最宽的部分帮助你扩大胫骨/腓骨空间。

骨间膜技术。在处理完小腿的外层之后,使用软拳的指关节在腓骨做横向放松,为距骨提供更多的空间。请你的个案做主动背屈使胫骨和腓骨之间的距离加大,可以增加放松的效果。

你的压力是相当稳定,且可以为你的个案带来舒适感的,但因为强壮的骨间结构反应相当的缓慢,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感受到腓骨的些微变化。想像把两个骨头拉开,就像是拉开卷轴的两端一样,这样有助于感受胫腓间的变化。事实上,在背屈时增加少量的腓骨外转,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一旦你感觉到当下处理的腓骨部位有改善,就可以将你的指节往下一个部位作处理,重复这项技术在整双腓骨上面。

当你处理好一条腿之后,可以请你的个案下床走动看看,让个案比较已处理跟未处理的两条腿有什么感觉,通常在活动度跟稳定度会有明显的差异,并要求个案在另外一条腿也处理好之后再做相同比较。

关键点 骨间膜技术

适应症包括:

第二型背屈受限。

目的:

增加腓骨和胫骨间的弹性适应性。

说明:

使用软拳的指关节在腓骨上施加侧向压力,并配合主动动作。

背屈。等待腓骨轻微横向移动。

运动:

主动背屈。

过度旋前和活动度过大

过度旋前和活动度过大这两个技术的目的在于确保腓骨和胫骨依旧能保持弹性,还有确认包围在楔形距骨的距离略微扩大,可以改善任何背屈限制,特别是在完全背屈的时候。

在理论上,过度内翻和踝关节扭伤都可能导致关节的松弛。然而,在实践中,你会看到许多距骨/胫骨关节背屈受限的患者有这些问题。在背屈测试中,当角度受限时,你经常会看到人们使用足部旋前、外翻和胫骨外转的组合做代偿的动作。同理来说,失去背屈提供的前/后的适应性会增加脚踝上的侧向力,造成踝关节有更多转动和滚动的状况。

这不是说脚踝活动度过大的情况不存在。有些情况下,胫骨和腓骨之间有明显的松弛,通常是先天性疾病或未愈合或严重损伤的结果。这些个案可以转诊询问骨科医生或复健科医师。从经验上,我们发现,在这些情况下,大多数的个案中,当任何背屈限制被释放时,个案会感觉平衡及稳定性增加,且过度旋前的状况会有所改善,即使他们仍然有明显侧向活动度过大的状况。

测试

胫前肌技术的适应症有哪些?(答案可在文章中找到哦)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答案,

即有机会获得价值89元的

姿势评估与解剖学分析第二版一本

课程指南

本次系列课程共21讲

原价299,拼团价99,开团0元

支持试听,永久复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