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见210427 || “数学是要想着学想着做的”

26日小记的反馈,有老师接着我“细节思考”里的话说:操场的素材很不适合,让数学背离生活,特别是在建立概念之处,人为地导致概念的误差,影响学生快速理解概念。回想那三幅作品,第二幅的小作者会不会画的是足球场外围跑道啊?根据后来章博的描述,说班级有多数同学画的是第二幅这样的!要是当时请学生说一说就好了……
然后老师补充道:这节课对于概念太咬文嚼字了,一开始就要让学生自己描述什么是周长,在不同的素材里描述,然后再出概念,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意思即可。这位老师讲的在理,这也正是我们最常用的概念教学方法,举例子——归纳,从具体到抽象,从外延到内涵。而且要在具体素材上很久,基本不会离开具体谈抽象。
其实,课堂上王老师也是引导学生举例理解概念的,只是在概念的文字描述上花了太多时间,从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来讲显然是不适合的。但是,如果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力培养、思维训练等倒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本课后继环节中学生对“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乃至“周长”的很好的把握,可能也有此处辨析的功劳。所以,如果是我,如果时间充裕,也会尝试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文本辨析诸能力,这会为学生以后的学习赋能增值。但我不会在一节概念学习的公开课上这么干


今天在昏天暗地的“扫码”(指案头文字工作

)间隙,我找来一节俞特的复习课《鸡兔同笼》,提神解乏抖精神!

这节课时长一个小时,网播有删节也有约40分钟,今天忙碌没有时间记录片段细节。下面是凭记忆简要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大环节:
1.由一道较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指出这是复习课;
2.引出A.列表、B.画图、C.假设(公式)、D.方程等四种不同解法;
3.比较不同方法,哪一个最好?哪一个最烂?为什么?
4.沟通不同方法的关系,分分类,发现AD之间、BC之间的内在关系;
5.整体回顾与反思,对于数学学习有什么感悟?指出数学学习重在“想”,想是不用教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想。
多年前,俞特就说过复习课需要“理一理”“练一练”和“提一提”,这节复习课是这一理念的升级版,到最后有了哲学的意味。当学生应该有机会听一听这样的课。
非常赞同俞特数学的精髓是想,学生需要想着做数学学数学。容易忘记,是因为他是记的,不是想的,一旦想了,想清楚了,就不会忘了。
俞特之所以能上出这样的好课,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很会想的老师,他课前把问题想深想透,再在课堂上播撒给学生。我们会发现,俞特的课堂不是任务驱动式的,而是师班互动师生互动式的,从课堂推进角度看,教师是关键——也就是说,俞特的课只能俞特来上,招式不易学。可以学的只能是课堂背后的魂。据说俞特很爱读《道德经》。
不能再写了。OK!今天就到这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