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登鹳雀楼》有感
点击“成安文学”,关注作家动态,欣赏更多佳作(2021年第六十八期)
读《登鹳雀楼》有感
李同
2021.8.4
读《登鹳雀楼》有感
文/李 同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千古名诗,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传诵千古,是因为诗中描写的意境雄伟壮阔,表现了博大的胸怀。诗人兴致勃勃地登上位于山西永济黄河岸边的鹳雀楼,举目远眺,祖国的壮丽河山尽收眼底,滔滔黄河,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看到这壮丽的景色,诗人以无比的激情,昂首挺胸,慷慨唱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此表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形象地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从而鼓励后人应具有高瞻远瞩的胸襟,远见卓识的抱负。启示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千万不要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而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地向新的高峰攀登。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从诗体上看,很明显是五言绝句。那么既然是绝句,就应该和五、七言律诗一样,严格遵守律韵规则。
首先要遵循平仄要求。就是说,诗中的用字都有声调要求,不能随意。其作用在于构成一种节奏,使语言的高低长短和谐而有变化,以增强表达效果,使人便于吟诵和易于记忆,给人以声韵的美感。
从全诗韵律来看,《登鹳雀楼》押的是σu韵。属于首句不入韵的“仄起仄收式”类型。“白日依山尽”,是二、二、一节奏。“仄起式”即观照第二字“日”是仄声。尾字的“尽”是仄声。所以我们确定为“首句不入韵的仄起仄收”类型。
我们将这首诗的每句拆解开来看,可以概括出平仄的基本规则: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主要看二、四、六字)。一联之内,平仄相对。大体来说,近体诗都押平声韵,除首句入韵(平声),每联的出句末字一定是仄声。
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句(特别是律诗)还要遵循对仗的规则。五、七言绝句,使用对仗没有固定格式,然而《登鹳雀楼》一诗仍遵守两联均用对仗的高超手法。大家可以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首联,对仗得十分工整。“黄河”对“白日”,“入海”对“依山”,不一一列举。这是“对仗”这一规则中的“正对”和“工对”类型。
这样,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词类相当,结构相同。
诗和对联的关系非常密切,从我们刚分析的这首五言绝句诗来看,其实可以说,对仗工整的五、七言绝句诗和五、七言律诗就是对联的罗列。也就是说,绝句是两副对联,首联和尾联。律诗是四副对联(有的只中间两联对仗)。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需要强调的是,绝句不一定必须对仗。但律诗要求至少中间一联或两联对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五言绝句诗。与冀凌云和王卫军老师为我们提供的有关诗联规则知识完全相符。通过学习这方面知识,使我们拓展了知识领域,也激发了学习兴趣,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我们的写作训练营开启这一新课堂,是大家共同期待的新课程,让我们举起双手一起来欢迎新朋友的到来吧!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同,笔名: 小木,祖籍: 河北沧州吴桥县,成长于邯郸市成安县。中共党员,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曾任教于成安县志成中学。热爱文学创作,作品多次在《首都文学》、《邯郸晚报》、《成安文学》、《沧州作家》、《胶东文艺》、《三秦文学》、《南方文学》、《长江作家》、《湖南写作》等媒体刊登。
————————————————————————————————
成安文学编辑团队
总编:周志鹏
主编:冀凌云
责编:张玉叶
编委:武学福 张俊德 吴 霞 姚瑞红
胡贺宇 齐明明 王志彬 纪 蕾
靳志刚 张耀福 张玉叶
统筹制作:冀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