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主演《上阳赋》里的琅琊王氏,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92个宰相,只因为做到这4点。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古第一豪门士族”的发家史
文 | 国粹君,图 | 网络 。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1700 年过后,燕子依旧年年裁剪着春风,乌衣巷里的世家大族,却早已伴随敲打着石头城的浪涛,淹没在东去的大江里。
近日,由章子怡、赵雅芝、惠英红等人领衔主演的古装剧《上阳赋》正在热播。
剧中女主角章子怡饰演的王儇出身显赫,身负皇室血脉,被封为上阳郡主。父亲王蔺作为大成丞相,权倾朝野。

王氏一门煊赫如此,它的历史原型正取材于中国历史上的“华夏首望”“中古第一豪门士族”——琅琊王氏。

这个历经两晋、宋、齐、梁、陈数个朝代,三百余年冠冕不绝的簪缨世家,发展于曹魏西晋,全盛于东晋初年,世称“王与马,共天下”。
 
在历史上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92个宰相,600多个名士。其中就包括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孝圣”王祥,“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还有“书圣”王羲之等。

在两晋南朝,更有“不以王氏为皇后,便以王氏为宰相”的传言。
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提及的世家豪门也是琅琊王氏。
正如梁代的文学家沈约所说:“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能够让琅琊王氏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屹立千年不倒?

国粹君认为:这与其良好家风有莫大关系。
琅琊王氏第一代人物的发迹,
是从西汉时期的大儒王吉开始的。
汉武帝独尊儒术,士子通一经便可以人仕,
而王吉通五经,以高起点步入仕途,
后来通过举孝廉,平步青云,地位日显。
吉辅佐的是在历史上
赫赫有名的汉废帝、海昏侯刘贺。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
因其无子,大将军霍光便召刘贺入朝,立为皇太子。
谁都知道,西汉的朝政当时握在霍光手中,
王吉提醒刘贺说:“臣愿大王事之敬之,
政事一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
意思是要刘贺韬光养晦,
向霍光示弱,待时机成熟
再夺回国家统治权。
后来的结果证明,
刘贺又没听王吉的劝谏。
仅仅当了27天皇帝,刘贺就被霍光废掉,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废的皇帝。
王吉因此受到牵连。
他曾告诫子孙“毋为王国吏”,
就包含了他自身的惨痛教训。
王吉的儿子王骏、孙子王崇,
谨守王吉的训导,做官不仅恪守臣道,
而且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韬光养晦,趋利避害。
两人最后官都做得很大,位居三公。
经过这三代人的努力,
琅琊王氏的家族地位开始上升。
史学家普遍认为,
到西汉晚期,琅琊王氏已经成为上层世族。
王崇之后,琅琊王氏大约传了六代人,
到王祥这一代,开始真正的爆发。
读过二十四孝故事的人,
应该都知道王祥。
他正是其中“卧冰求鲤”的主人公,
被后世称为“孝圣”。

具体说来,王祥的故事类似于
上古舜帝的事迹,生母早逝。
继母和父亲对其非打即骂,
他反而更加恭谨地孝敬父母。
面对继母的中伤、迫害,他仍能 “笃孝至纯”。
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日夜 照顾,
汤药必亲自尝过后,再给父母服用。
天寒地冻,继母想吃鲜鱼,
他脱衣卧于河冰之上,冰被暖化,
孝感天地,从冰下跃出两尾鲤鱼。
故事经过民间演绎,自然有夸张之处,
但王祥的孝在当时是传为佳话的。
王祥对兄弟王览也是爱护有加。
兄友弟恭,远近闻名,
时人把他们的居所称作“孝悌里”。

王祥临终前给子孙留下的48字遗训,
成为此后琅琊王氏一族长期遵循的家训:
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简单翻译一下:
为人表里如一,有始有终,
信守诺言,不圆滑世故,这是诚信;
把荣誉和成绩让给他人,
勇于担当过失和责任,
谦逊低调,任劳任怨,此为“推美引过”;
孝有大小,孝敬父母只是小孝,
而提高修养,建立功业让家族扬名、父母有光,才是大孝;
兄弟团结,家族和睦,此为悌;
面对利益懂得谦让,生活保持清廉俭朴。
史书记载,琅琊王氏“子孙皆奉而行之”,
重教子,尚孝悌,以孝友传家。

为了弘扬孝道,王献之撰有《孝经注》;
王俭把《孝经》排列于
《七志》第一部类“经典志”最前面,冠群书之首;
王韶之、王澄著有《孝传》和《孝义传》等等。
还有同为琅琊王氏的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
也是晋代有名的孝子。

晋武帝时,王戎母亲去世,他照常喝酒吃肉,
看似逾越礼制,实则内心悲恸。
哀伤得起身都得借助拐杖。
而尚书和峤同时遭母丧,
虽寝苫枕块、粗茶淡饭,
但只是表面上的礼节,而气色不衰。
时人称王戎为“孝”。
正是这种恪守礼法和孝义之道的儒学家风
使得王氏家族得以延续家世,维护高贵之门第。
作为王氏家风的奠定者王祥,
死前留下遗训,提孝悌,不提忠君。
自始至终,琅琊王氏族人都恪守了这条遗训,
在剧烈的改朝换代中始终不死忠一姓,
这堪称这个家族绵延六七百年的主要秘诀之一。
而王导则是王氏走向极盛的引领者。
王导是王祥同父异母弟王览的第三代,
晋室衣冠南渡,王导与堂兄王敦
一内一外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
王导安抚南渡的北方士族,
联络南方士族,极力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
为稳定江东局面,立下汗马功劳。
时人言“王与马,共天下”,
道出了王导对晋朝的再造之功。
王导画像
他一生坚定地支持东晋抵御北方胡族的进攻。
为了这一志向,笼络江东士族,
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积极寻求与江左名门世家通婚。
当时的吴语是北人和江东人士都羞于使用的方言,
而王导却能入乡随俗,不惜屈尊学习吴语。
一次盛夏时节,驸马爷刘恢前去拜会王导,
看到他把弹棋棋盘贴在腹部降温,嘴里还说道:
“怎么这样淘?”“淘”是古代吴地方言,意为“凉”。
刘恢离开后,有人问他见到王丞相怎么样,
刘恢说“未见到有什么特别的,
只听到他满嘴吴语罢了。”
这种“与时推迁”的应世态度不失为
一种积极入世、建立事功、不落窠臼、
不尽愚忠的处世哲学。
 
史学大师陈寅恪也称王导为“民族功臣”,
说他“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
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
民族得以独立,文化得以延续”。
虽然这种“与时推迁,为新朝佐命,
以自保其家世,虽朝市革易,
而我之门第如故”的做法,为一些人所诟病。
但是放眼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
也不过是一部帝王易代的周期律而已。
琅玡王氏顺应历史发展,不为
腐朽王朝尽愚忠的家风可谓一以贯之。
历史进入南朝,琅琊王氏子弟
王弘、王昙先后辅助刘裕、刘义隆父子建国称帝,
将王氏家族再次推向鼎盛。
齐代宋,王俭对萧道成的功业也立有大功。
东晋永和四年(348年),司马昱、殷浩
让王览第四代王羲之出仕,担任护军将军,
目的是想借助他的社会影响力打击权臣桓温。
但王羲之却从东晋大局出发,
优先考虑人民的利益,
体恤老百姓疾苦,减少赋税,开仓济民。

这一立场和担当,赢得了后人的共鸣。
元代的赵孟頫评价说,
王羲之“发粟赈饥,上疏争议,悉不阿党。
凡所处分,轻重时宜,当为晋室第一流人品”。
不为一家一姓尽忠,
而为国为民建立事功。
这正是琅琊王氏家风的成功之处。
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同样,一个家族若缺少学识文化底蕴,
其家风层次也不会太高,更难持久。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写南朝历史时,
专门提到,琅琊王氏“簪缨不替”,
是因为这个家族“无亏文雅之风”。
意思是:琅琊王氏累世公卿的地位,
与其对家族子弟的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
琅琊王氏首先是以文化世家,而不是以政治世家。
王氏家风的高下不在于家族中
出过多少大官、多少大款,而在于文化之高下。

以文化立家是琅琊王氏家族绵延不绝的根基,
然而,其成功的诀窍不全在此,
而是家族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每每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文化风尚。
王氏家族之所以世禄不替且才俊辈出,
也在于他们无论在政治还是文化上
都具有“与时推迁”的鲜明特点。
从琅琊王氏的始祖王吉开始,
当时经学是正统,这个家族就以经学立世。
诸如王敦、王延之、王筠等学通《春秋》;
王廙、王承等精于《周易》;
王珉、王珣等通晓《论语》;
王献之、王混、王暕、王莹等谙熟《孝经》。
宋齐之际的王俭更是博通诸经,成为一代儒宗。
他还将承传的儒学家学变成国学,
在社会上大力提倡儒学,
有力地推动了南齐儒学的发展。
在学术文化“家门化”的中古时期,
儒家之经学正是仰赖于琅琊王氏等世族才得以维系。
汉末军阀割据.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也随之解体,
社会思潮复现多元化。
后来,玄学成为显学,
王氏子弟王戎、王衍甚至王导,就都以玄学传家。
晋初,崇尚名教的是辅助司马氏夺取政权的人,
而标榜老庄之学的则是与司马氏不合作的人。
对名教与自然的主张事关政治立场。
与他人不同的是,王戎提出调和儒学与玄学的主张,
“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
王戎认为二者“将无同”。
到了后来,王导因袭了这一主张,
王氏家族儒玄兼修,在与清谈大家殷浩等人
的一次长谈中,王导提出
以儒学治国、以玄学生活的主张。
在他的理论中,玄学是被儒家思想支配的工具,
当然,其目的仍是为现实服务,
结交南北世家,共同维护江左政权的稳定。
另外,王氏子弟在佛学、文学、
书法、绘画等领域也多有建树。
王氏家风不允许不学无术的王氏子弟存在,
在子弟教育上倾注大量心血,
且不时自我警醒。
王导当年南下之时,
曾将钟繇传世的法帖《宣示表》夹在衣带中带到江南,
后来传给家族中书法最有出息的王羲之。
在兵祸连结、仓皇南迁的时候,
大多数人对于金银财宝尚且无暇顾及,
而王导竟然专心于一纸法帖,
这大概就是琅琊王氏不忘文化传承的表现。
深受王导影响的王羲之,
成为中国的“书圣”;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同样以书法闻名于世,
与父亲合称“二王”。
王家还注重名士集会,
作为熏陶培养子弟的机会,
最著名的当属王羲之召集的兰亭雅集。
就连年仅9岁的小儿子王献之也在列。
可见其对子弟的培养是不遗余力的。
三百多年来,王氏家族能人辈出,
仕宦显达,他们或引领一代之风尚,
或执一朝之牛耳被称为中国第一豪族,并不为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