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武都大地震事件注定了诸葛亮北伐失败的结局

众所周知,战争三要素有天时、地利、人和,地利占其三分之一。汉朝时期曾发生过多次大地震,若说地震与战争成败有影响的当属公元前186年(西汉时期吕后二年)的武都大地震了。

据记载,这次武都地震死亡人数为760人,地震造成的山崩,直接导致古汉水流向变化,自此之后古汉水全部汇入嘉陵江,该区域原有的“大池天泽”景象不复存在。

三国时期诸葛亮发动的的北伐战争,便受到了武都大地震后地理形势变化的影响。

诸葛亮虽效仿西汉政权建立前韩信的北伐,但战局走向始终不能如愿,这与地理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

一、楚汉争霸时期韩信出兵的地理优势

回到地震的二十年前,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压制在汉中之地,韩信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利用古汉水的便利性,避开雍王张邯的正面防御,通过汉水河道占领陈仓,进而居高临下向三秦发动猛攻,一举拿下关中,取得了刘邦一统全国前的关键胜利。

二、地震对蜀汉时期诸葛亮北伐战略的影响

在发生地震之后,汉水南下流入嘉陵江,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早已失去了水利交通能力,难以行进。

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根据实际地形只得绕行出祁山北上,行路艰难导致多次北伐的粮草供给跟不上作战需求,造成了无法取胜的结局。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的一点便是由魏延提出的让古今史学界讨论白热化的“子午谷奇谋”。

要知道韩信在公元前186年是多路出击,子午谷和陈仓都是当时的主力部队,如果魏延出兵子午谷与出斜谷的诸葛亮会师长安,是一条不错的计策。

但诸葛亮拒绝此计也有他的考虑,分析原因来看,有以下两点:1、地势险峻、行军难度大、耗费时间长。2、孤军深入,难以接济。

钟会在公元263年伐蜀的进军情况也间接证明了从子午谷行军的难度,钟会虽然兵分三路出子午谷、斜谷、骆谷,一路凿山破石、补路修桥,保障补给稳固的情况下大军行进,并未采用出奇制胜的方法。在这几条线路行军,若没有合适的水利条件,都是难以达成快速攻克的期望。

三、蒋琬的水路进军计划是蜀水路作战的唯一机会

诸葛亮死后,蒋琬曾提出顺汉水、沔水向东进军魏兴、上庸的作战计划,水路运输粮道通畅。

此计确是一种不错的策略,毕竟当初韩信在武都地震、汉水移位之前,也是通过汉水运粮作战,只是再想通过汉水驶入陈仓是不可能了。

若依此计行事,水路两军分别在祁山斜谷战线、汉水沔水战线分兵作战、搭配出击,的确存在取胜的可能,可惜计策因“一旦进军,难以撤兵”为由遭到了蜀汉保守势力的反对,加之蒋琬重病在身,导致计划流产。

综合来看,地震后的三国时期缺少了水路北上的便利性,单纯效仿韩信的北伐战争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