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用了5048天,取到5048卷真经,这个“一藏之数”从何而来?

(博士论西游第七二九讲,选自《西游谜中谜》(559)第九章――观音努力之谜)

在上一讲中,我们提到,对于是“果正西方”,还是“果正中华”,唐僧师徒确实存在着认识转换的过程。他们原来认为是“果正西方”,所以就走得快些,想早点取经成功回到大唐,为造福东土众生多赢取点时间;他们后来想着很有可能“果正中华”,想着取经返回大唐无论早晚,都有充分时间造福东土众生,因此,他们走得也就慢了下来。

观音则坐观唐僧师徒的速度变化,在他们取经已经用了5040天时间之后,突然向如来提出,要他们仅用8天时间来“返东回西”,以合5048的“一藏之数”,不给唐僧留下任何机会向东土众生展示真经的功能。

在大唐群众基础深厚的唐僧,他因此彻底淡出了东土众生的视野,观音终于可以顺利进入东土,代替燃灯原来的角色,与太上老君共同拥有南赡部洲广大的地盘,成为名符其实的主管南赡部洲神仙事务的封疆大吏。

我们发现,在取经行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有一个数字不断地出现在读者面前,那就是上述5048的“一藏之数”。如来编纂的“三藏真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而传给唐僧的经书仅为“一藏”5048卷;唐僧取经所用时间也是“一藏之数”5048天。

那么,所谓的5048的“一藏之数”从何而来,它有现实佛教的依据吗?该数字在西游中出现了多少次,是在何处出现,为何在此处出现?如来为何正好传出一藏真经,而不是更多或更少?观音将取经时间确定为一藏之数,如来为何同意了观音的建议?

今天,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那就是,5048的“一藏之数”从何而来,即该数字在现实佛教中的依据。

在西游世界,5048的“一藏之数”,经过如来的提出,以及观音强调,该数字看起来好象十分神秘,也会让人产生很多的遐想,为何不是更多,或者更少,而是恰好是这个数字?那么,该数字真的很神秘吗?答案有点令人失望,其实它一点也不神秘!

清朝学者杨文会撰写的《一藏数目辨》中,对此解释得十分清楚:“今时僧俗持诵经咒。动称一藏。问其数。则云五千四十八也。尝考历代藏经目录。惟开元释教录有五千四十八卷之数。余则增减不等。至今乃有七千二百余卷矣。世俗执着五千四十八者。乃依西游记之说耳。”

也就是说,在唐朝玄宗时期,智升和尚编纂的《开元释教录》中,收录了当时中土汉文佛教经卷,包括大乘、小乘和文集、传记,共五千零四十八卷,将其称之为《大藏经》。即使后来经卷散轶或添加,人们依习惯,仍然坚称《大藏经》为五千零四十八卷。

而此后人们在刊印佛经时,总是进行经卷挑拣选择,凑足此数。比如,北宋时期刻印的《开宝藏》,就依该数,收录佛经五千零四十八卷;明万历二十二年刻《地藏菩萨本愿经》,“御制印造《地藏菩萨本愿经》一藏计五千四十八部”;明万历二十六年刻《佛说观世音菩萨救苦经》,“印造《佛说观世音菩萨救苦经》一藏计五千四十八部”等等。

由此可见,西游的“一藏之数”,是受现实佛教的《大藏经》经卷数目的影响;而随着《西游记》的流传和深入人心,西游的“一藏之数”又深刻地影响着现实佛教,并成为了刊印佛教经典的惯例。

5048的“一藏之数”,真的就是这么简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