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牛族图鉴-牛属
牛属(Bos),是一类牛科动物,包括多种野生与驯养动物。该属的成员目前在非洲、亚洲、欧洲、北美、南美部分地区和大洋洲均有分布。它们的栖息地在很大程度上随物种不同而异。可以在大草原、稀树草原、湿地、热带雨林和温带森林等生存。
大多数种类成群活动,成员数从几只到几百只不等。通常在昼夜活动,在一天中较热时间段内休息,上午和下午较活跃。在已被人类侵占的地区也可能会变成昼伏夜出。有些种类也迁徙,以寻找食物和水的供应。
爪哇野牛
Bos javanicus
雄性
雌性
爪哇野牛,别名白臀野牛,肩高约160厘米,体重500-810公斤,臀部有一独特的、圆盘状白斑,四肢膝盖以下是白色。分布于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婆罗洲、爪哇岛和巴厘岛、中国西双版纳。栖息于热带雨林中,通常独居或2-3头同栖,有时会组成有20-30只的大群,以草、竹子、野果、树叶和树枝为食。
印度野牛
Bos gaurus
雄性
雌性与幼崽
印度野牛,别名白肢野牛,是现存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牛,肩高190-220厘米,体长250-330厘米,重650-1000公斤,体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袜子”。
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南亚,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藏南部。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一般在晨昏活动。夏季在海拔高的山上,冬季则逐渐下降。喜群居,以草、树叶、嫩枝、竹笋和树皮等为食,也常舔食盐碱。听觉和嗅觉灵敏。
大额牛
Bos frontalis
雄性
雌性
大额牛,体长约250厘米,重350-500公斤,外观与印度野牛近似,体型略小。分布于中国的西藏东南部与云南的西北部,以及缅甸、印度和孟加拉。
大额牛作为独立物种的地位存在争议,部分机构是将它作为印度野牛的驯化家养种(Bos gaurus frontalis)。
野生牦牛
Bos mutus
野生牦牛,比印度野牛略小,肩高160-220厘米,体长260-325厘米,重305-820公斤,体形粗壮,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分布在喜马拉雅地区以及蒙古和俄罗斯,野生牦牛生活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地区,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能耐零下30-40摄氏度的严寒。野牦牛的食物主要包括草和莎草,如苔藓,针茅,嵩。
林牛
Bos sauveli
林牛,又名柬埔寨野牛,体长220-240 厘米,体重达900公斤,身材较高但比较狭窄,体毛大都是棕褐色,老年雄性黑色。分布于柬埔寨北部,但也可能分布在老挝南部,越南西部,和泰国东部。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开阔山地森林,喜群居,白天藏在隐蔽的森林中,夜晚在林间的草地中饮食。
原本认为林牛是瘤牛和爪哇野牛的杂交种,直到1937年才被确认是独立物种。
家牛
Bos taurus
图为:瘤牛
家牛或称黄牛,是牛科牛属中已经驯化的动物。家牛的祖先为原牛,大约8千年前被人类驯化成家养的牲畜。如今地球上生存着13亿只家牛,遍布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每一块大陆。家牛同人类的生活极为密切,在人类的文化中,家牛占有很高的地位。
家牛在本文中不过多叙述,后期将发表《中国的家牛》
原牛
Bos primigenius
原牛,是一种已灭绝的牛属动物。肩高155-180厘米,重约700公斤。它们曾经在欧洲(除爱尔兰和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非洲北部、印度和中亚和东亚都有分布。原牛出现在欧洲和西亚的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中,显示它曾经是重要的猎物。最后一只原牛活动在波兰西部森林中,于1627年被波兰猎人射杀,最后一只原牛的死亡宣告了这一物种野生种群的灭绝。
尖额牛
Bos acutifrons
骨架复原模型
尖额牛,是最古老的牛,出现于早更新世约258万年前的印度(也有学者认为尖额牛可能起源于非洲),约100万年前灭绝。普遍认为所有牛属动物都是源自于它们,原牛可能是于150-200万年前由它们演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