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龙兴之地”东普鲁士,如何会被一分为三?
东普鲁士之于德意志,好比辽东之于满清。在古时欧洲,德意志可以是一个语言或种族概念,也可以是地理概念,但却不能成为国家概念,这和如今一提起德意志首先联想到德国有很大不同。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德意志地区都处于分裂或被别国控制的状态。就如德国统一之前,歌德所说的那样:“我们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一块地方让我们坚定地认为这里是德国。如果在维也纳这样问,得到的答案是奥地利;如果在柏林这样问,答案会是普鲁士”。
古时邦国林立的德意志地区如果说,建立完整而强大的德意志国家,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以来的梦想,那么东普鲁士就是这个梦想的起点。大概在13世纪,宗教组织条顿骑士团(日耳曼分支)征服普鲁士地区并建立国家。到了15世纪,骑士团国与波兰爆发战争,条顿骑士团战败,被迫割让包括但泽等地在内的西普鲁士,残余的东普鲁士也被迫效忠波兰,改称“普鲁士公国”。由此看出,此时的东普鲁士,已和其他德意志地区处于分离状态。
条顿骑士团然而继承了条顿军事传统的普鲁士公国军队,仍然是支纪律严明、战力强大的劲旅。到18世纪初,普鲁士公国(东普)迎来重大机遇,因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神罗帝国实际控制者)宣战法国,普鲁士公国被升格为王国。之后经历数代人努力,特别是腓特烈大帝时期,普鲁士重新崛起,通过一系列军事胜利以及携手俄奥瓜分波兰,拿回故地西普鲁士,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境内与奥地利齐头并进的两大邦国。
腓特烈大帝到俾斯麦掌政期间,在击败主要对手奥地利和法国后,德意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于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追求无止境,帝国的理想是更加强大。但是资源有限,想多吃多占就得先按住对手。20世纪初的欧洲,分为两大阵营,一是德奥,另一方是英法俄,为争夺利益互有不服。既然谈不拢,那就组团打一架。结果是德奥阵营战败,被迫签署《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为从根本上消除德国的威胁,英法等国下手也很重,光赔偿巨款不够,还得割地。位于东普鲁士和德国主体之间的部分,被割让给波兰,并将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格但斯克港,划为国际共管的“但泽自由市”。这块宽达80公里的割让地,后被称作“波兰走廊”,其目的就是令东普成为飞地,以削弱德国。虽然此时东普鲁士仍属德国,但故地被人为分离,无疑激起德国的屈辱和愤怒,而波兰首当其冲被当作了仇恨的载体。
波兰走廊1939年,不止是波兰走廊,整个波兰都不幸沦为纳粹德国的战利品。引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说辞:“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多行不义的纳粹最终覆灭,并牵连国家再次遭到厄运,这一次东普鲁士彻底离开了德意志。东普鲁士北部被并入苏联,首府柯尼斯堡被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对于这块新得到的土地,沿袭了俄国时代的做法:原居此地的德国人被驱逐或发配到劳动营,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迁入大批人口。
一战后德国领土这种“夺地换人”的方法成效显著且屡试不爽,加里宁格勒迅速稳定下来。东普鲁士南部则划入波兰,成为瓦尔米亚—马祖里省。至于东普沿波罗的海的梅梅尔地区(克莱佩达),早由《凡尔赛和约》划给立陶宛。至此,东普鲁士被一分为三,由苏联、波兰和立陶宛分踞。那么每家分到多少呢?不妨做个简单计算。东普鲁士在1905年时,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南部2.4万平方公里成为波兰的马祖尔省,其余部分由苏联所占(包括立陶宛克莱佩达地区)。
令人有些不解的是,德国似乎“忘了”这片故土,即使在1990年两德统一时,仍然宣称“德意志领土均已回归”,并未对东普鲁士提出领土要求。这又是为什么?当时的东普鲁士早已“地是人非”,德意志人口基础荡然无存,且该地已被苏波占据日久,提出索求除了引发纠纷,不会有任何结果。土地被视为国家宝贵资源,吃进去的岂会轻易吐出?更关键的,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两德统一本就引起周边国家的不安,如果这个节骨眼再提出追回东普,恐怕连两德统一都会遭到阻挠。
因此,放弃东普鲁士,是当时德国唯一且明智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