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清朝兴亡的密码

温乎曰:

越来越觉得,

时代变迁其实是制度的兴亡,

所谓时势和英雄,

都是制度长河中的波涛和水珠。

1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句台词:
“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
后来,这句话被玩坏了,什么东西都往里套,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其实,清朝最大的国情就是八旗。
1601年,努尔哈赤的造反事业已经小有成就,为了管理麾下的众多人口,他初创了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参照祖先的猛安谋克制,以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把满人整编起来。
固山就是旗,分别以黄红蓝白为标志。
每个旗都是政治、经济、军事的结合体,平时组织人民群众生产物资,战时抽调男丁出征。
而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亲戚。
1615年,努尔哈赤的事业大步扩张,麾下军队已经有5、6万,人口也不下数十万,原本的四旗正式扩编为八旗。
4个纯色旗,4个镶边旗。
几乎所有的满洲人口、军队、财富都被八旗囊括其中,也就是说:八旗相当于满洲的国家制度,和中原的郡县制差不多。
而努尔哈赤也颇有民主精神,他怕子孙不够英明神武,利用强大的领袖权力祸国殃民,就把权力分给八旗主。
比如选举。
每一个接班人都必须从旗主中选举,一旦不能让大家满意,8个人开会投票就能把大汗选下去。
比如财富。
每当有战争缴获,都会平均分成8份,每个旗主都领一份,回去以后再分给手下人。国家需要用钱,也是八旗分摊。
努尔哈赤的八旗其实就是分封制。
每个旗主都有绝对权力,旗内的军队、官员也把旗主视为君王......他们首先忠于旗主,然后追随旗主效忠大汗或皇帝。
一旦旗主想搞大新闻,旗员也只能追随......
努尔哈赤的美好幻想一天都没有实现过,从他去世起,旗主就开始争夺大位。
皇太极征战多年,身兼两黄旗的主子。
依靠强大的实力把其他人压服,等他去世后,多尔衮、多铎、豪格、济尔哈郎等人又来抢位子。
贵圈真乱。
直到1644年后,多尔衮带着八旗入关争天下,巨大的成就和名望,让他的正白旗实力大涨,成为八旗中的扛把子。
后来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夺走正白旗的统治权,和两黄旗一起归属于皇帝直领,称为“上三旗。”
我们熟悉的八旗,正式定型。
通过皇太极的一系列操作,废除选举大汗的邪路,采用称帝世袭的正路,拿到八旗集团的一票否决权。
顺治又亲自统领上三旗,掌握37.5%的股权。
这种民主和集权、严肃和活泼融为一体的集团,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具有极其强大的战斗力。

2

清朝能够定鼎江山,几乎都是八旗的功劳。
不是“满万不可敌”的夸张说法,而是八旗的组织方式,远远超过草率的明末各路诸侯。
因为八旗的组织方式可以聚集一切资源,多尔衮才能“空国而来”,在山海关迎战李自成。
最早投降的汉人,也可以编入汉军旗。
注意,汉军旗不是独立的旗,它归满洲旗主指挥,在八旗内部,汉军旗依然是旗主的臣子。
这样一来,清朝可以把投降的汉人消化在内部,通过编牛录、赏爵位等方式,逐渐把所有力量凝聚在一起。
而汉人太多,消化不完怎么办?
简单。
清朝额外设立绿色旗帜,授予大规模投降的汉人军队,统称为“绿营”......八旗和绿营就是清朝的统治支柱。
这种对资源的组织、调配方式,李自成怎么能比得了?至于南明的江北四镇和左良玉之流,都是纯粹的军阀,更没法比。
清朝能统一江山,真不是偶然的。
那么问题来了:满洲人口少,汉人为什么要投降呢?
不是汉人骨头软,是真的打不过啊。
汉军和绿营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组织能够把他们凝聚起来,一旦“反清复明”,都是小个体面对八旗整体。
而且朝廷可以对汉军旗分化瓦解,让他们也不能联合起来。
内外敌人,都被八旗的车轮碾压。
在和李定国、郑成功打仗时,八旗都不需要亲自上阵,冲锋在前的往往是汉军旗和绿营,满洲八旗的任务就是督战。
用团结的满洲坐镇大营,一方面督促汉军出战,一方面防止汉军造反......这种方式和蒙古人如出一辙。
再加上军阀“能捞钱就不打仗”的本色,清朝迅速统一天下。
论速度,几乎是所有王朝最快的。

3

八旗在清朝是什么地位?
国中之国。
清朝初年,朝廷派八旗到省会、要害处驻防,形成一股遍布天下的武力和监督力量。
他们在城市中划一块地方,不允许汉人出入,专供满人居住,叫做“满城。”
再加上“跑马圈地”和抢劫杀戮,八旗迅速建起赫赫凶名,又积累了大量土地和财富。
如前文所说。
八旗是政治、经济、军事合一的组织,那么全国的满城、旗人、土地、财富的分配权,最终都集中在旗主之手,再集中于皇帝。
而满洲传统又有奴隶制的余温。
理论上来说,所有满人都是皇帝的奴隶,皇帝对八旗内的一切都有处置权。
于是就形成一种局面:
皇帝通过对八旗的改造树立绝对权力,然后又把中原的财富、土地、人口纳入八旗之中,让其无限的膨胀壮大。
皇帝又通过八旗来统治全国。
涣散的汉人在八旗面前无能为力,人口基数少,又让满洲八旗充满危机感,时刻都在紧密团结。
满汉互相制约,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强大的八旗,也给予皇帝登峰造极的权力。
于是,满洲旗人匍匐在皇帝脚下口称奴才,汉人大臣在朝堂战战兢兢200年,文字狱也搞得热火朝天。
明朝的正德皇帝出北京都要被骂,万历皇帝更是一辈子蜗居在皇宫,在清朝,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康熙爷带着军队全国跑,还想再活500年。
乾隆爷六下江南花费无数银子,非但没有留下骂名,只有大明湖畔的旖旎,还莫名其妙成为无数小吃的代言人。
这些事在其他王朝,想都不敢想。
在清朝前200年,皇帝是八旗的主子,然后才是中国的君王......清朝是满洲的天下,然后才是中原的王朝。
所以清朝的结构很特别:
相当于把八旗的模板,镶嵌在中国的框架内。

4

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让很多人元气大伤,雍正胜出后,曾经的伤心往事让他心有余悸。
为什么皇子能迅速聚集起小团体?
原因依然在于八旗的祖制。
努尔哈赤留下分封制,让八旗主共同治国,也让旗内各级官员拥有巨大权力。
皇太极能做的,只是用武力压服其他人。
顺便把旗主替换为儿子和亲信,旗主世袭被打破。到顺治、康熙时代,逐渐拥有旗主和官员的任命权。
但也只是任命而已,祖制的惯性依旧。
在旗人的潜意识中,旗主依然是主子,为主子卖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而旗主往往是皇族担任。
康熙的皇子中,有的是亲自担任旗主,有的是旗内官员投靠,纷纷组建团队争夺皇位,闹得沸沸扬扬。
雍正上位后:“要改革。”
他发布一系列命令,断绝旗员和旗主之间的隶属关系,并且把八旗人事大权收为己有。
然后以中原儒学为理论,对抗满洲传统。
从此以后,八旗不再拥有独立势力,而是成为管理满人的8个部门。
也就是说:
分封制进化成郡县制了。

可能是当年受伤很深,雍正对八旗有了一点抵触心理,于是他又提升汉臣的地位,用汉臣来制衡满洲八旗。
汉臣领袖张廷玉,曾经被许诺可以配享太庙。
而满人领袖则是鄂尔泰。
在雍正年间,汉臣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可是伤害了八旗的利益。是啊,江山是八旗的,汉臣凭什么分蛋糕?
当好二等公民就已经合格了。
所以乾隆一辈子都在号召旗人:“不要忘记传统啊,要保持旗人的独立性啊,不要和汉人同流合污啊。”
唯一目的,就是维持八旗国中之国的地位。
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嘛。
可一旦大力号召某件事,恰恰说明,这件事是目前最缺乏的。
八旗的力量来源于独立和团结。独立可以聚集全部资源,团结则可以碾压分散的敌人。
而历代对八旗的改革,集大成于雍正之手。
没有武力和财力的支持,旗主的独立性被废除,只是一个部门官职而已,唯一具有独立性的,只有皇帝和上三旗。
这也是乾隆时代君权强大的根源。
可八旗一旦失去独立性,成为满洲的8个部门,和汉人的三省六部又有什么区别呢?
从人口和质量来说,八旗没有丝毫竞争力。
被茫茫汉人吞噬只是迟早的事。
清朝能继续传承100多年,只是因为历史的惯性,和旗人积聚了庞大资源、朝廷掌握着话语权。
乾隆盛世,已经是八旗没落的余晖。

5

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起义。
由于广西穷困又有土客之争,太平军不能立足,于是一路转战湖南、安徽,2年后攻破南京,建立太平天国。
此时,八旗入关已经200多年。
多年的养尊处优,让八旗子弟早已丧失战斗力,而可以聚集优势资源的八旗制度,也经过改革丧失活力。
它已不能灵活调动人口和财富,也没有多余的空间去招降纳叛,而军队腐化也没有实力充当督战队。
历史的惯性,终于迎来当头棒喝。
在太平军的兵锋之下,八旗和绿营纷纷落荒而逃,朝廷不得不下放权力,让大臣和士绅组建团练,对抗太平军。
1853年,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拉开近代军阀的大幕,也为清朝灭亡吹响号角。
12年后,湘军攻破南京,太平天国灭亡。
虽然在慈禧的压力下,曾国藩把湘军大部分解散,但依然培养出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等一大批名臣。
出任总督、巡抚的,足足有40多人。
这些名臣成为晚清舞台上的主角。
而由湘军分化出来的淮军、楚军以及北洋新军,成为清朝的正规军,也是朝廷的统治支柱。
曾经的八旗呢?
他们早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街头提笼架鸟,享受美好人生呢。
八旗的国中之国依然盘踞,但它和清朝一样,已经残破的千疮百孔,只需要一阵风,就散落一地。

国中之国以外,新秩序正在建立。
曾国藩、李鸿章兴起洋务运动,借用外国的机器和科技,在晚清积累了庞大的财富,也成为汉臣的聚宝盆。
后来,出国留学也风起云涌。
汉家学子飘洋过海,到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陆军、海军、工商等新技能......汉族人才库日益强壮。
他们不断蚕食八旗领地,逐渐组建了新王国。
1867年,曾国藩和幕僚赵烈文聊天。
曾国藩说:“现在京城中治安很差,明火执仗的抢劫案件经常发生,遍地都是乞丐,民穷财尽,可能有大新闻啊。”
赵烈文淡定的分析:
“天下合久必分,但清朝皇权极重......我估计,将来肯定是中枢先烂,然后各地无主,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的局面,可不就是如此嘛。
归根结底,清朝依靠八旗得天下,八旗被阉割后,清朝的根基也就丧失殆尽。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可八旗的强势威胁到皇权时,皇太极、雍正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这也是历史的进程吧。

6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起义。
当天晚上,新军就攻克武昌城,湖广总督瑞瀓打破官署后墙,一路跑到长江坐船而走。
11日黎明,湖北军政府成立,起义军推举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都督。
其后2个月,举国各省纷纷响应。
1911年12月2日,起义军攻克南京,至此,长江流域以南和山西、陕西已经全部脱离清朝。
而直隶、山东、河南和东北,则是北洋的势力范围。虽然依旧奉朝廷号令,但早已是国中之国。
清朝和八旗举步维艰,大戏落幕。
1912年2月12日,养心殿。
袁世凯把《清帝逊位诏书》呈送隆裕太后,隆裕太后尚未看完,就已经泪如雨下,交给军机大臣世续、徐世昌用玉玺。
随后颁布于列国使馆和天下各省。
10天后,上海《申报》以《清后颁诏逊位时伤心语》为标题,详细报道此事:
“清后仍大哭。清帝时立清后怀中,见状亦哭,袁世凯君及各国务大臣亦同声一哭。”
276年的帝国,烟消云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