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武安君”,受封者都是天下闻名,却没一个有好下场

一个喜欢历史喜欢文学,有梦想有故事的公众号,欢迎点击上方”长夜守灯人“关注

今天来说战国时期的一个封号,这可能是战国历史上最有名,却也是最邪门的封号,因为获赐封号的人,竟没有一个得到善终。

在古代,对于臣子而言,最大的殊荣莫过于封君或者封侯。获得爵位,获得封地,这可是极大的荣耀,还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一般封地的收入都是领主的。战国时期,有这么一个神奇或者被诅咒的封号,本该是国家的最高荣誉,却似乎变成了受封者的催命符,这个封号就是武安君。

在说正文之前,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君”。东汉大儒郑玄在先秦经典《仪礼》的注解中说:“君,至尊也。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出自《仪礼注疏》)” 意思就是“君”就是最高荣誉,有领地的天子、诸侯、卿大夫都可以称为君。

一、武安君白起

说起武安君,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战国第一杀神——“人屠”白起。可以说白起的人生简历,就是一部战国的血泪史,当然这是除了秦国之外东方六国的血泪,更确切地说是赵、魏、韩、楚四国的血泪。齐国和燕国跟秦国相距比较远,所以侥幸躲过一劫,没有被这位杀神“祸害”。

白起到底杀了多少人,不同的资料数据有出入。但不管什么资料,白起肯定是整个战国史上杀人最多的“魔王”,我们仅以《史记》为资料,来看看白起的“辉煌”战绩。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伊阙之战,白起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华阳之战,杀魏军十三万;“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陉城之战,杀韩军五万;最有名的长平之战,“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斩杀加坑杀共四十五万。

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的鄢郢之战杀了多少人,我在史书里并没有找到直接的数据,但此战让楚国一蹶不振,想必数字不会太少。而根据著名的地理著作《水经注》的记录,“昔白起攻楚,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白起水淹鄢郢之地,老百姓淹死的有数十万……也就是在鄢郢之战后,白起被封为武安君。《史记三家注》里对武安君的解读是:“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就是善待士卒,战无不胜,让百姓安定——当然是让本国军士和百姓安定。

如果资料没有夸大数字的话,死在白起手里的人得百万以上。我们今天当然不讨论白起的功过是非问题,我们来说说这位一生征战却从无败绩的军神,为何不得善终。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白起想率军一举灭赵国。赵国和韩国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范雎说服秦王,让秦国同意赵国割让六座城池求和。秦军退去后,赵国却违约拒绝割地,并联合东方诸国摆出和秦国死磕到底的姿态。秦昭襄王当然大怒,派王陵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白起生病动不了——真病还是装病不知道。

第二年正月,王陵攻赵不利,昭襄王派兵增援,秦军损失五校(校是军事单位,相当于营,但一个营多少人并没有定数,从此战结果来看,秦军损失应该不小)。此时白起病愈,秦王想改白起为主将继续攻赵。白起说灭赵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了,现在诸侯都已经做好准备,一天就能到达战场,到时候援军和赵军里应外合,秦军就危险了,所以现在没法打。白起不想去,于是“继续生病”。

秦王让王龁代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却依然久攻不克,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援军到达战场,秦军损失惨重。白起说:“秦王不听我的话,看看现在如何?”昭襄王很生气,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还是生病。秦王更加生气,剥夺白起的爵位,贬为普通士兵,迁往阴密,但是白起因病不能动身。前线战况不利,昭襄王更加不高兴,他让白起赶紧离开咸阳。白起走到距离咸阳西门十里的杜邮,收到了秦王派人送的剑,这当然不是秦王的礼物,而是让白起自杀。于是这战国乃至整个冷兵器时代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战神就此陨落。

据《史记》记载那位本来就和白起有矛盾的秦相范雎又一次挑拨离间,说白起看着就是很不服气的样子,这让秦王动了杀心。《史记》还记载白起自杀前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我确实该死,长平之战,赵国降兵几十万,我骗他们投降又把他们全部坑杀,这就是该死的原因。

喜欢白起的朋友肯定讨厌范雎,认为是这个小人挑唆,让昭襄王做出错误的判断,也感慨白起作为臣子而太过固执,拒不领命,还扼腕叹息秦国自断臂膀,要不然统一大业可能都不用等秦始皇。那么一代战神白起为何要一直“生病”,拒绝领兵出征呢?我想他可能是在生昭襄王的气,因为错过了他认为的灭赵最佳时机,也可能是爱惜自己的羽毛,他不想打没有胜算的仗,还可能他是真的生病了……

白起为什么不出征,这个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昭襄王来说,白起已经不为他所用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足以改变一场大战局势的军神,如果不能被自己所用,那他就是一个危险的武器。我想这才是秦王最终痛下杀手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白起功高震主,前面赵国和韩国去贿赂范雎的时候,还跟范雎说一旦白起灭了赵国,他的地位肯定在范雎之上,所以范雎要说服秦王让白起撤军。其实不仅范雎怕白起功劳太大,秦王可能也怕白起在军中威望过于高,而影响自己的统治。另外还有一个可能的深层原因,就是白起的站队问题,或者说是政治派系。白起是穰侯魏冉举荐,和魏冉关系很好,魏冉就是宣太后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弟弟。昭襄王嬴稷继位后,实际大权一直在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手里,当了几十年的半傀儡秦王(史书说法不一,有说三十六年,有说四十一年),后来昭襄王终于夺回权力,将魏冉等人逐出咸阳,白起继续在军中效命,但不知秦王会不会在内心把他划为太后一党,而时刻加以提防呢?

二、武安君李牧

和白起一样,李牧也是战国杰出的军事家,白起、李牧、王翦、廉颇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的人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匈奴作战,第二阶段是对诸侯作战。

赵国地处华夏大地的北部边疆,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袭扰,而北方骑兵在对农耕民族的战斗中,是有天然优势的,因为骑兵来的快去的也快,打不过还能跑。李牧通过示弱引诱匈奴大军,再一举歼灭,一战灭了匈奴十万人马,然后“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让匈奴十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城。

解决匈奴这个“国际战场”后,李牧又回到“国内战场”,“赵悼襄王元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李牧攻打燕国,拿下武遂、方城两座城池。赵悼襄王就是《大秦赋》中的“大反派”赵偃。公元前233年,肥之战,秦国大将桓齮率军攻赵,李牧大破秦军,此战后李牧被赵王迁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32年,番吾之战,秦军分两路再次进攻赵国,李牧借助地形,将秦军各个击破,秦军再次大败;公元前229年,连年战乱加上地震饥荒的赵国已经非常虚弱,此时秦国则派出了白起之后最优秀的将领王翦,李牧率军与王翦在井陉对峙,根据《战国策》记载:“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王翦恶之。”李牧多次击退秦军,杀死肥之战的秦军统帅桓齮,王翦对李牧很憎恶。在战国末期,秦军几乎无敌于天下,能让秦军吃一次败仗已属难得,让秦军连续吃亏的,天下仅李牧一人。然而此时,这位武安君的人生也走到了终点……

秦国人在战场上拿李牧没办法,就使出了反间计,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说李牧和副将司马尚要谋反降秦。赵王迁本就没什么主见,一听李牧要谋反,就临阵换将,派宗室赵葱和齐国人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李牧拒绝受命,赵王暗中派人抓捕李牧并杀死,并废除了司马尚的军职。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葱统率的赵军,灭了赵国,俘虏赵王迁。

一生未尝一败的李牧可谓赵国最后的长城,可以说是赵国人自毁长城,加速了自己灭国的进度。说起来赵国人真的是记吃不记打,伤疤都没好就先忘了痛,长平之战的惨败,不就是因为中了秦人的反间计,临阵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了有勇有谋的廉颇吗?可能赵王会觉得李牧不接受王命就是谋反的证据,但赵王好像没有逻辑,但如果前线的李牧真的要谋反,直接进秦国大营就可以了。除了李牧,这赵国上下还能找出一个能在如此劣势下,抗衡名将王翦的人吗?我想,李牧自己也明白绝对不能倒下,这大概就是他不受命的原因吧。

三、武安君苏秦

和前面两位战神不同,苏秦并不是武将,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位“耍嘴皮子”的文官,更精确的说法是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武安君三个字从字面上理解,一般认为是武能安邦的意思,那么这位苏秦先生何德何能,也被封为武安君呢?而且从时间上看,苏秦的武安君封号,比白起早了四五十年,比李牧早了一百年左右,只是因为白起将军名气太大,李牧将军太过悲壮,本文只能委屈苏秦,第三个才写他。

相传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都是鬼谷传人,苏秦和张仪都是纵横家,通过外交行动,通过国家谋略来实现政治理想。公元前334年,苏秦来到燕国,说服燕文侯放下燕赵矛盾,对付秦国。然后又出使赵国说服赵肃侯,再游说韩、魏、齐、楚四国。《史记·苏秦列传》说:“於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凭借苏秦三寸不烂之舌,六国成为合纵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苏秦本人成为合纵长,并一个人身兼六国国相。一人挂六国相印,这在整个中国史上都是独一份的。

这次合纵当然没有灭了秦国,但根据《史记》的说法是,让秦国“安分”了十五年,要知道此时的秦国已经完全贯彻了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吞并天下的巨齿獠牙呼之欲出。六国合纵是苏秦的人生巅峰,也是在这次合纵达成之后,苏秦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

在春秋战国史上,人才的流通是很频繁也很正常的,并没有规定哪国的人必须为哪国效力,而这方面苏秦绝对是个“另类”。苏秦是雒阳人,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也就是周王室为数不多的土地之一。所以苏秦的国籍和战国七雄都没有关系,但他偏偏对燕国情有独“忠”。苏秦和燕文侯夫妻关系都很好,燕文侯对苏秦有知遇之恩,燕文侯的继任者燕易王也很尊重苏秦,但是苏秦显然有点过分了,他居然和燕文侯夫人,也就是当朝燕王的母亲私通——所以我前面说的是苏秦和燕文侯夫妻关系都很好。

燕易王知道了此事,苏秦自己也觉得在燕国是待不下去了,他主动跟燕王申请去齐国,为燕国谋利。苏秦并不是嘴上说说的,他对燕国的忠心从未改变。燕齐两国有宿怨,齐强而燕弱,苏秦到齐国后,很快得到齐湣王重用。然后苏秦就开始了他搞垮齐国的计划,比如让齐湣王厚葬先王以表孝顺,大兴土木以彰显高贵,看似处处为齐国为齐王考虑,其实到处挖坑,“大奸若忠”说的应该就是苏秦这种顶级影帝加间谍,当然这里的“忠奸”都是针对齐国而言的。苏秦给齐国挖的最大的坑,是怂恿齐湣王吞并了宋国,宋国是块大肥肉,谁都想吃却都不敢独吞,齐湣王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引来燕国为首,以乐毅为统帅的五国攻齐,齐国全境沦陷,仅剩两座城,差点灭国……

苏秦运筹帷幄,却并没有看到齐国几乎灭国的场面,因为就在齐国国破之前,苏秦被刺杀。《史记》说是和苏秦争宠的齐国大臣派人行刺,我想也可能是看不惯苏秦“蛊惑君王”的齐国忠臣所为,这齐湣王傻,齐国朝堂应该不会全是瞎子。行刺的结果是苏秦重伤,却一下子没有死。苏秦对齐湣王说:“我快死了,你就把我车裂了吧,就说我是燕国间谍来祸害齐国的。这样刺杀我的人就会出来请赏。” 齐湣王依计行事,真抓到了凶手,并将其处死,苏秦也算是为自己报了仇。

后来齐国人发现这苏秦真的是间谍,至于怎么发现的,我们也不得而知,这些当然是后话……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如能转发,不甚感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