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与“仲景学说”比肩而立?

我经常会问他一些很本质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表证?实寒、实热、气滞、血瘀、水湿、痰、饮、食积,都可在表吗?请列举相应方证;阳虚、气虚、阴津虚、血虚,都可在表吗?请列举相应方证…

高建忠先生经常在很多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做关于“外感和内伤”的学术报告,我知道有很多读者有着和我一样的困惑:有时候,他说的外感,似乎就是表证(或病因为外邪);他说的内伤,似乎就是里证(或病因为内伤)。但也有时候,他说的外感,似乎就是实证;他说的内伤,似乎就是虚证。

但是,高建忠先生总是摇头:我说的外感和内伤,并不是传统所说的外感和内伤!而是外感思维和内伤思维、外感学说和内伤学说。

后来,我做过中医各家学说的思考,终于理解了高建忠先生的“苦口婆心":原来他所推崇李东垣的“内伤学说”,早已经超出了教科书的“内伤范畴”,就好像仲景学说的坚守者倡导并实践“六经钤百病”一样,内伤学说的坚守者,同样在倡导和实践"内伤钤百病”!

内伤学说,已经是一种独立而完整的中医体系,完全与六经辩证的伤寒学说并驾齐驱。

且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医各家学说,以便理解本书到底价值何在?

中医各家学说的“阴阳”,就是河间、易水两派。

现行《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将中医学术流派分为七大派,即:伤寒、河间、攻邪、丹溪、易水、温补、温病学派

但我认为,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二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四大流派划分法执简驭繁,纲举目张,更便于读者对中医主要学术流派的把握。

中医学术流派的四大流派划分法又分为:

突出“治疗大法”的伤寒温病派、

突出“病性病位”的河间易水派。

伤寒温病派分为:

以“六经辩证”为治疗大法的伤寒派

以“卫气营血(三焦辩证)"为治疗大法的温病派

河间易水派又分为:

侧重“从病性入手”进行病性病位辨证的河间派

侧重“从病位入手”进行病性病位辨证的易水派

如果更进一步思考,伤寒亦有河间派、易水派;温病亦有河间派、易水派。

从本质上来说,《中医各家学说》的无论哪个学派,只能有一个侧重。就像一个人,或者为男,或者为女,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对于中医学派而言,亦复如是:

要么侧重“从病位入手”进行病性病位辨证(或侧重于“正复邪自去”,即易水派);

要么侧重“从病性入手”进行病性病位辩证(或侧重于“邪去正自复”,即河问派)。

所以,我认为不妨把中医各家学说划分得更加简约,一阴一阳为之道,河间易水分两派。

“病机气宜”河间派是侧重从“病性(六气等)"入手,进行病性病位辨证的独立体系,代表作有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代表人物刘河间、朱丹溪、张子和,分别以“火热病机、火盛伤阴、表里实证”为例进行阐释,故后人习惯于称刘河间为寒凉派、朱丹溪为滋阴派、张子和为攻邪派

“脏腑标本”易水派是侧重从“病位(脏腑等)入手,进行病性病位辨证的独立体系,代表作有张元素的《脏腑标本药式》等。代表人物张元素、李东垣、薛立斋,分别以“脏腑、脾胃、肾命”为例进行阐释,故后人习惯于称张元素为易水派、李东垣为补土派、薛立斋为温补派

当然,河间、易水学派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比如河间派侧重于“邪去正自复”;易水派则侧重于“正复那自去”。侧重不同,异曲同工;风格虽异,殊途同归。

当然,以上只是我自己的学术观点,曾发表在《健康报》,但是,对于解读本书,却是一个特别的视角。

比如,对于本书作者高建忠非常推崇的李东垣及其学说的理解,教科书通常把李东垣归入脾胃派或补土派,这的确是把李东垣看得过于狭窄。实际上,谁能与“仲景学说”比肩而立?李东垣“内伤学说”、张元素“易水学说”、刘河间“河间学说”完全与张仲景“仲景学说”具有同样广度、深度与独立完整性。所以,本书作者高建忠认为: “李东垣是开创’内伤学说’的一代宗师,而不仅仅是'脾胃大家’'补土派’。”

细读本书,幽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是为序。

刘观涛

2015年3月25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