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再等一年!除寒湿、祛病根,中医特色“夏治”法,顺时养生,这个冬天不用愁
中医常说“冬病夏治”,一年四季之间,最能把身体的寒气排出来的机会就在三伏天。热夏属阳,阳盛则腠理(皮肤)开,气血运行旺盛,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此时利用中医疗法,可以有效地将体内寒气逼出。
那么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呢?又有哪些特色治疗手段呢?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阳气不足,又值寒冬外界温度低,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泄泻、关节冷痛等。
一般冬病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中医也称为阳气不足,如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手脚冰凉等,如果在盛夏,也有这样的症状,一定要抓紧机会,祛除身体寒气。
举个简单的例子,从冰箱里拿出鸡蛋,在常温环境下放置十分钟,会有水珠在蛋壳外层凝结,这就是寒气从里面慢慢冒出来,也就是排寒湿,而冬天,从冰箱把鸡蛋拿出来,可能两个小时也不会有寒气排出。
这就是为什么选择夏治的原因,中医常说“春夏养阳”、“天人相应”,三伏是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穴位贴敷、针灸灸、服药等,来温补阳气、散寒祛邪,达到增强抵抗病邪能力,治疗或预防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适应症
冬病夏治的适应症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呼吸系统疾病
对于冬天特别容易发作或加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阻肺、肺心病等;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及其引起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哮喘;反复感冒以及反复发作的咽炎、扁桃体炎;以及阳气渐衰、精血亏虚的中老年人常见的畏寒症。
2消化系统疾病
由于虚寒而导致的一系列消化道问题。表现为消化不良,容易胃酸、胃胀、拉肚子,具体指腹泻、慢性胃炎等。
3风湿类疾病
肢体麻木、关节疼痛、骨性关节炎、肩周炎......一遇到寒冷、阴雨天气就发作,简直比天气预报还准。
中医认为,风湿病患者多阳气不足,而三伏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机体各种机能顺达、经络通畅,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各类风湿病都可以考虑进行冬病夏治。
4妇科疾病
“女子气血行于经络”,三伏又是阳气充盛、气血通畅的时候,对于寒性痛经、更年期综合征、月经量减少、宫寒、月经不调等问题,冬病夏治都有不错的疗效。
5小儿疾病
冬病夏治也适用于小儿的慢性咳嗽、腹泻。
6冻疮
冬病夏治是主要治疗寒邪相关的疾病,冻疮是在冬天发作的病灶,其实也很适合在三伏治疗,使用特定的中药,涂搓在患处,使血液循环得以改善,通过末梢的神经,预防冻疮的复发。
“冬病夏治”的具体方法
说起冬病夏治,大家想到的都是常见的三伏贴,其实中医还有很多治疗手段。
比如夏季预防痔疮,用桂枝、辣椒等煎成药汁,涂抹在手脚面上,使之出现一定程度的发热感觉,一周涂抹两三次,持续几个月,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来年痔疮的发作几率。
针灸是夏治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针灸特定的穴位,起到通经活络、调理气血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三伏天腠理开泄,阳气旺盛,此时针刺,祛除体内寒邪的效果往往更好。
将装有布包的盐,放入微波炉加热,然后热敷在肩膀或肚子上,可促进血液循环、打通淤阻的经络,缓解疼痛,从而达到祛风散寒的功效,长期使用效果更明显。
对于小孩来说,皮肤比较娇嫩,三伏贴可能会损伤到皮肤,可以把艾绒放在肚脐眼上,用胶布裹住,过一两个小时拿掉。
或者砂仁、豆蔻等中药,研磨成粉,敷在肚脐部位,有助于改善小儿营养不良、腹泻、胃口不开等脾胃病。
冬季养生,我们常提到膏方,其实膏方也是“冬病夏治”中的重要武器,夏季吃膏方是合时宜,但不能就随便把冬天的膏方拿来吃。
暑天多湿,有伤脾胃,影响人体的食欲与消化吸收,此时人体的体质特点多为体虚夹邪,虚实夹杂,所以夏治膏方应以“清补”为治则。
冬病夏治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以及 “既病防复”的思想。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或有冬病困扰的朋友,可以抓紧时机向医生求助,或贴、或灸、或服,切莫错过大好治疗机会。
精彩内容请点击☟☟节目视频
今日节目预告
《2020年“冬病夏治”系列节目》
——巧用外治驱内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