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明宣德炉鉴定的一点感
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以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他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质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铜香炉的制作达到了巅 峰阶段。 宣德皇帝在位时,嗜好玩赏香炉,特下令从暹逻国(今东南亚)进口一批铜材,责成宫庭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宋代柴、汝、官、哥、均、定等名窑瓷器的形制,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共117种。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风磨铜一起经过十余次的精心铸炼,把提纯的铜选取出来制成香炉,颜色多呈栗壳色、佛经纸色或茄皮色。手摸感觉似婴儿肌肤,晶莹而滑润,惹人抚弄,鎏金或嵌金、洒金的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一种富贵庄重的感觉。 传说当时共铸造各式香炉3000只,以后再也没有出品过。
明嘉靖时期是明代中兴期,嘉靖皇帝登基后效法先祖推行“新政”,使国力明显增强,文化空 前繁荣,嘉靖皇帝非常崇信“道学”,修道少不了焚香敬神,宣德炉自然成了皇帝常用之器,御用器肯定会倍加爱护,所以宣德炉在明中期宫藏数量丰足。
明代宣德炉基本上是紫铜和白铜制作的。黄铜材质的宣德炉基本上是清或清以后的制作的。凡紫铜或白铜所铸铜器有一个特点,就是沙眼较少,黄铜则沙眼较多,且同体积的情况下分量也较轻。
清晚期至民国时期仿。其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有的以翻砂法浇铸,工艺更加粗糙。在北京前门大街一带就有专门伪造宣德炉的店铺,打磨厂东大市炭儿胡同有专铸宣德炉的作坊,作成后做旧、涂色、上蜡,以此牟利,往往借道上海向外推销,亦有销至蒙古地区,但做工粗糙,炉胎薄,铜质差,多砂孔。
宣德铜器铜质精良、精细,在暗淡处能发现奇异的光泽。明代名臣----曾任景泰朝兵部尚书的于谦,就对宣德铜器之美作过这样评价:“色似黄金,音如钟磬”;明嘉靖著 名书法大家、文史学家祝允明,赞叹宣德铜器:“当与商彝周鼎共宝、金玉同价,金玉恒有而宣铜彝器传世颇稀。”
炼制宣德炉时要加入一些贵重金属,使其色泽极为美观,可呈现出复杂色彩,如朱砂斑、茄皮紫、甘蔗红、栗壳色、秋梨白、蟹壳青、熟梨、藏经、秋葵、茶叶末等六十多种颜色。
在《宣德鼎彝谱》中并无特定的样式,其花样繁多,样式不一。有菊香炉、法盏炉、梅花炉等等。由于花式炉形异量大,所以铸造工艺相当复杂,真正的宣德炉必定是精妙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