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经楼主人吴骞的编辑刻书活动

为慕一廛藏百宋,更移十架庋千元。 
生儿即以周官子,俾守楹书比孝辕。

这是清末叶昌炽赞扬东南百年藏书楼——拜经楼的诗句。陈鳣在《愚谷文存·序》中说:“筑拜经楼,聚书数十万卷,丹黄甲乙,排列几筵。又有图绘、碑铭、鼎彝、剑戟、币布、圭璧、印章之属,丹漆、陶瓬、象犀、竹木之器,充牣其中,皆辨其名物制度,稽其时代款识,著之谱录。”对吴骞拜经楼作了高度概述。拜经楼的开创者吴骞与其子寿照、寿旸,孙之淳、之澄、之柟,经过三代拜经楼主人的百年惨淡经营,使之成为东南著名的藏书名楼。

1  著述丰富的学者

吴骞(1733—1813),幼字益郎,又字槎客,号愚谷、兔床、漫叟、葵里、海槎、揆礼、月树、兔床客、桃溪客、沧江缦叟、墨阳小隐、兔床山人,72岁时署名齐云采药叟(主要纪念祖籍休宁县)、西施亡国人家、夜明竹轩主人、虎步挫绛司马、小桐溪上人家、百卷人家,有拜经楼、十驾斋、富春轩、双声馆、桃溪山馆、耕烟山馆等,祖籍休宁县,因其曾祖父吴万钟徙家浙江海宁长平乡尖山阳新仓里小桐溪而入籍海宁,故《清史列传》说是海宁人。吴骞“生负异禀,过目成诵” ,因年幼多病而弃举业,仅获“明经”贡生出身,“性慈善,尝买一婢,询之,良家女也,抚为己女,嫁之。一时咸颂其厚德”[1]。他工诗善文,少与陈鳣讲训诂之学,所为诗文,旨趣清远,晚年间绘山水,实为多才多艺的大儒,是乾嘉间与黄丕烈、陈鳣、鲍廷博齐名的文献学家。陈鳣也在《愚谷文存·序》中称:“ 吴槎客先生品甚高,谊甚古,而学甚富,著述等身,顾不屑为流俗之文,夙共当世贤士大夫相往还,与之上下议论。晚年益深造自得,远近学者宗之”,“粹然为儒林之望”。

他著述丰富。据《海宁州志》《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等不完全统计,著有《蠡塘渔乃》一卷、《拜经楼》正续十七卷、《愚谷文存》正续十六卷、《桃溪客语》五卷、《唐石经考异》二卷、《蜀石经毛诗残本考异》二卷、《典裘购书歌》一卷、《遗训笺释》一卷、《涉园修禊集》一卷、《皇氏论语义疏参订》十卷、《海宁经籍志》不分卷、《海宁经籍备考》二卷、《海宁倭事始末》二卷、《小桐溪录》一卷、《随笔》二卷、《尖阳丛笔》十卷、《尖阳载笔》一卷、《槎客日谱》六卷、《尺苑》二卷、《阳羡名陶录》二卷、《续录》一卷、《国山碑考》一卷、《阳羡摩崖纪略》无卷数、《子夏易传义疏》二卷、《子夏易传释存》二卷、《孟子外书附订》四卷、《拜经楼诗草》不分卷、《拜经楼诗稿续集》一卷、《兔床清玩录》、《拜经楼研录》一卷、《愚谷文稿》不分卷、《愚谷文存》不分卷、《哀兰集些》一卷并辑《挽篇》一卷、《愚谷诗稿》五种六卷、《诗谱补亡后订》一卷、《孙氏诗评摭遗》一卷、《吴氏仪则》一卷、《烟云供养录》一卷、《尺苑》不分卷、《拜经楼杂钞》一卷,《商卣唱和诗》一卷、《拜经楼诗话》三卷、《拜经楼诗话续编》二卷、《万花渔唱》一卷、《海宁州志校勘记》一卷、《壶口辨》一卷、《西湖纪胜》二卷、《拜经楼书目》不分卷、《观复堂藏书总目》一卷、《分目》一卷、《拜经楼分拨总记》一卷、《拜经楼碑帖目录》一卷,《蜀石经毛诗考异》二卷、《耕厓先生传》一卷附海宁周广业撰、其子编《题辞》一卷、《陈乾初先生年谱》二卷、撰《兔床日记》不分卷、《桐阴日省编》不分卷、《白虎通义校稿》一卷,辑《扶风传信录》一卷、《南宋方炉诗》一卷、《四朝经籍志补》、《明诗综姓氏表》不分卷、与清黄虞稷同辑《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附《四朝经籍志补》、《集俎》一卷、《汪义妇辞》一卷、《论印绝句》二卷、《小桐溪吴氏家乘》八卷、《拜经楼诗话》四卷、《沈蘧翁寿怀歌》一卷、《桐阴小牍》一卷、《休宁吴氏济美集》一卷、《许氏诗谱钞》、《孙氏尔雅正义拾遗》《唐开成石经考》二卷,校订《明党祸始末记》二卷,校注《疑年录》四卷,还辑《董令升遗事》不分卷、《禺园悼往录》不分卷、《金楼子附校》六卷、《古今乐府声律源流考》一卷、《孙氏尔雅正义钞》一卷、《蛟桥折柳图题咏》一卷、《輶轩续录》一卷,辑宋潜说友纂修《[咸淳]临安志钞》不分卷、编《海昌丽则》五种十卷,纂修《休宁厚田吴氏宗谱》六卷等著作辑注等近百种。其中,除吴骞及一门已刻部分著作外,收入吴骞兔床著《拜经楼未刊各书》就达十九种四十卷(不分卷按一卷计)[2]。收入清吴骞撰并辑《拜经楼诗文稿》十三种十三卷[3]。收入《愚谷诗稿》五种六卷[4]。

吴骞的著作大多仍在世,藏于全国及海外各大图书馆等公藏机构,且大都均列为善本。可见,其学术质量高、版本价值大。

2 藏书丰富的拜经楼

吴骞的拜经楼藏书多达5万卷,有吴骞与儿辈辑录《拜经楼书目》不分卷与四卷两种,著录珍藏1000余种。其中,四卷本依四库分类,《经部》约200种,《史部》 150种,《子部》250种,《集部》550余种。而《集部》中大多为清人文集及乡贤师友文集。《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五卷、《附录》一卷,系其子吴寿晹辑吴骞藏书跋语,系清代著名目录学著作,蒋光煦认为比《读书敏求记》好。还著有《海宁经籍志备考》一卷及东来阁书店专收吴氏拜经楼善本书目的《东来阁书目补遗》一卷。

他有多枚藏书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一个长文木刻朱印为:“聚书藏书,良匪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虑,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页、勿把秽手、勿展食案、勿以作枕、勿以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有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可见,这些藏书大家多么重视藏书文化。他的藏书处名拜经楼,据吴骞自己解释说:“予以庚子岁(按指乾隆四十五年,1780)筑藏书之楼,名以拜经。顷渌饮游新安,购得明郑旼画《拜经图》见贻,率酬二绝:‘学古名楼事偶符,故人携赠出天都。只缘个里诗书气,不共烟云化绿芙。’‘三径荒烟带草青,千竿纡竹自娉婷。主人未必全如我,不解穷经只拜经。’”系与武进臧庸有拜经家塾同义。如拜经楼千元十驾,蒋光煦在《东湖丛记》里说:“黄荛圃主政百宋一廛,吴兔床明经以千元十架相敌,故老风流,犹令闻者色飞眉舞。”拜经楼的十驾斋,诸家均记作插架的“架”,但黄荛圃在《席上辅谈跋》中说:“余藏书所曰‘百宋一廛’,海昌吴槎客闻之,即自题其居曰‘千元十驾’,谓千部元板,遂及百部之宋板,如驽马十驾耳。潜研老人《十驾斋养新录》即此十驾之义。”可见,学者们之趣同趋。

吴骞藏书也确实来之不易。他在64岁时曾说:“吾家先世颇鲜藏书,予兄拙巢先生始稍稍购置,然尚不多。予乃有独嗜,盖由束发及壮,无日不以此为事。奈所居僻左,邻里又乏同志者,每出游过通都大道,恒遍阅于市肆,日夕忘返,比归必载数簏以还,置之瓦屋东西,以借对床之乐。乾隆岁在庚辰(二十五年,1760) ,先君子以食指殷繁,为予兄弟析箸,凡资产器物三股分授,而书籍、字画、碑帖亦均作三股阄分,大房得□字号,二房得□字号,三房得仁字号。予既受而藏之,念门类未广,乃益多方搜觅,又常苦力有不足,往往摒挡称贷,仅而获酬。间闻人有异书,则必展转借录,露钞雪购,具费苦心。盖自少迄老,孜孜矻矻,数十年如一日,亦不自知其所以然。昔人方诸衔姜之鼠、穴纸之蝇,殆不为虚语矣。每自顾姿禀凡平,不能沉研精讨,为淹通博贯之儒,良用内愧。忽忽年逾耳顺,精力日衰,学殖益落,一切世味皆淡漠视之,惟嗜书之癖如故。今年(乾隆六十年,1795)春,与儿辈逐加点检,先成《草目》,以备寻觅,约可三四万卷,九千余册,虽不为多,亦一生心力之所萃也。”

当年吴骞收藏名闻东南,《海昌备志》中说:“海昌百年来藏书家,若前步桥许氏之惇叙楼,今遗籍荡然,楼亦毁矣。胡陈村胡氏华鄂堂,所藏仅有存者。独拜经楼完好无恙,贤子孙善守之效也。”

藏书家往往事与愿违,个人保管更有不测风云,拜经楼虽然对图书保管采取了有力措施,但也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如遭偷盗之类。《前尘梦影录》卷上就记载了拜经楼中“所藏碑帖、书籍、字画,因居住幽僻,未遭兵火劫。有飞凫人结伴至其家,捆载至申,约直三千余金。盖与槎客酬酢者,皆乾嘉名士,不但卷册等可得厚值,即往复诗笺尺牍,无不争先购去。唐鹪翁得南宋巾箱本《老子》《文子》二种,又钞本明末国初野史等数册。”藏书家收藏早晚是免不了要遭流散的厄运的。

3 吴骞的古籍整理活动

吴骞在古籍整理方面的杰出贡献主要体现在阅读、整理古籍、抄辑古籍工作上,这也是出版古籍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贡献之一是对古籍留下大量批校、题跋文字,体现了文献学家对所涉古籍的功力、见解及其编辑思想。之二是抄辑整理了大批古籍。抄书也是一种重要的复制、传播手段,属于出版范围。因此,也是出版史研究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写《徽州刻书史长编》资料时对吴骞及其家族整理古籍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统计。现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海内外各公藏善本书目的不完全统计,凡经吴骞亲自整理或原本已失,但他整理古籍留下的文字被别人转录的古籍现作为善本存世,不包括吴氏抄书计有205种1723卷(不分卷按1卷统计)。其中,卷数较多的名书有清吴骞、丁丙跋明刻《九经》九种十卷 [5],清吴骞跋、清朱允达校清振鹭堂影宋刻宋王偁撰《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 6],清吴骞跋元至正间嘉兴路儒学刻汉高诱注《吕氏春秋》二十六卷[7],清吴骞跋并录清何焯批跋题识清抄宋洪迈撰《容斋随笔》十六卷、《续笔》十六卷、《三笔》十六卷、《四笔》十六卷、《五笔》十卷计五种七十四卷[8],清陈鳣校、吴骞跋明许自昌刻宋李昉等辑《太平广记》五百卷、《目录》十卷[9],清吴嗣广批点并跋、清吴骞跋康熙四十一年(1702)徐惇复白华书屋刻宋梅尧臣撰《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拾遗》一卷[10],清吴骞、朱昌燕跋清抄清吕留良撰《何求老人诗稿》七卷、《集外诗》一卷[11],清吴骞跋并录清汪师韩跋清乾隆间刻清厉鹗撰《樊榭山房集》十卷、《续集》十卷[12],清吴骞、陈鳣批,清吴骞跋嘉庆十二年(1807)塾南书舍刻清王昶撰《春融堂集》六十八卷、清严荣撰《年谱》二卷[13],清吴骞、唐翰题跋清抄宋赵孟奎辑《分门纂类唐歌诗》一百卷[1 4],清吴骞跋康熙间刻清朱彝尊辑《明诗综》一百卷[15],清吴骞批康熙三十八年(1699)张锡琨味芹堂刻清黄宗羲辑《明文授读》六十二卷[16],清吴骞校清抄清赵一清撰《水经注释》四十卷、《附录》二卷[17],吴骞校并跋、朱允达临卢文弨校乾隆二十六年(1761)查开雨香斋刻清查慎行撰《东坡先生编年诗补注》五十卷、《年表》一卷[18]等。

吴骞在抄书活动中很注意校勘订讹、批注并题跋,集中体现了他整理古籍的广博知识和见解。用同样的原则来审视吴氏抄书,其中公藏善本抄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存世的尚有87种394卷。其中,著名的大部头抄书有褚德仪跋语的吴氏拜经楼抄吴骞自辑《拜经楼杂钞》四种四卷[19],清吴氏拜经楼抄清吴骞自辑的《拜经楼丛钞》二十二种二十五卷[20],有清顾广圻校并题款的清吴氏拜经楼抄清王夫之撰《四经稗疏》四种十四卷[21],清周春家及吴氏拜经楼抄由吴骞辑《拜经楼钞书七种》又名《拜经楼丛钞》七种八卷[22],有清吴骞跋的清抄吴骞辑《书画题跋五种》五卷[23],清拜经楼吴氏抄《海昌闺秀诗》五种[24],拜经楼藏抄本中的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25],吴骞跋、吴寿旸校并跋本线装两册的嘉庆间海宁吴氏拜经楼影宋抄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京本点校附音重言重意互注周礼》十二卷[26],清朱允达校、清吴骞批校并跋、清陈鳣跋乾隆四十五年(1780)吴骞家抄宋赵彦卫撰《云麓漫钞》十五卷[27],清吴氏拜经楼抄唐李吉甫纂修《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28]等。

除上述卷数比较多的著作外,更多的是对某一方面进行阐述所谓不太受世人重视的专著,流传极稀,全赖出版家们以传抄形式存世。最能集中体现吴骞在整理古籍中业绩和思想的是拜经楼藏书目录和吴骞的题跋校勘文字。据《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大体统计,收有宋版21种,元版24种,蒙古中统本《史记》、元抄《方叔渊稿》及16人稿本,抄本150余种,名人校本50余种及有大量题跋及其校勘的古籍。他也因此而成为大文献学家。所幸的是由他整理的古籍,尤其是所抄的古籍,今仍大部分留存人间,且大多作为公藏机构善本,成为簿籍中的稀世之珍。

4  吴骞及其后人刻书

吴氏刻书重点是第一代吴骞,其子寿晹、孙之淳也刻了些书。吴氏家刻主要有: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清吴骞撰《阳羡名陶录》二卷附《书画说铃》《频罗庵论书》《赏延素心录》《漫堂墨品》《笔史》《金栗笺说》[29]。

乾隆嘉庆间吴氏拜经楼刻清吴骞编《海昌丽则》五种十卷[30]。

乾隆嘉庆间海昌吴氏拜经楼刊清吴骞自辑《拜经楼丛书》又名《愚谷丛书》三十一种九十八卷[31]。

乾隆间吴氏拜经楼刻宋刘攽注《孟子外书四篇》四卷[32]。

乾隆嘉庆间原刻、嘉庆八年(1803)刻清徐贞撰《珠楼遗稿》一卷[33]。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清吴骞撰《桃溪客语》五卷[34]。

乾嘉间吴氏拜经楼刻清吴骞校辑《海昌丽则》又名《海昌丽则四种》八卷[35]。乾隆嘉庆间吴氏拜经楼刻清吴骞辑《海昌丽则》五种十二卷[36]。

嘉庆十一年(1806)拜经楼刻清吴骞辑《孙氏尔雅正义拾遗》一卷[37]。嘉庆间刻清吴寿照、吴寿旸撰《吴兔床行述》一卷[38]。

嘉庆间清海宁葵里辑刻《拜经楼丛书》十种二十七卷(不分卷按一卷计)[39]。嘉庆间刻清吴骞辑《扶风传信录》一卷[40]。

嘉庆十二年(1807)刻吴骞撰《愚谷文存》十四卷[41]。

嘉庆间刻清吴寿照、吴寿旸撰《吴兔床行述》一卷[42]。

嘉庆间刻吴骞撰《愚谷文存续编》二卷、《再续编》一卷[43]。

嘉庆间刻清海宁吴骞撰《拜经楼诗集》十二卷、《续编》四卷附《万花渔唱》一卷、《文存》十四卷、《续编》二卷附《补遗》一卷[44]。

嘉庆间授梓清吴昂驹撰《〈敬业堂集〉参正》一卷[45]。

嘉庆辛未(十六年,1811)刻清吴骞撰《愚谷文存》十四卷、《续编》二卷、《补遗》一卷、《拜经楼诗集》二十卷、《续编》四卷、《万花渔唱》一卷、《拜经楼诗话》四卷[46]。

道光二十七年(1847)吴氏家刻清吴寿旸撰《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五卷、《附录》一卷[47]。

道光二十七年(1847)吴氏家刻清吴寿旸辑《拜经楼藏书题跋》五卷[48]。民国二十一年(1932)吴氏后裔还在家刻清吴骞撰《愚公文存续编》二卷、《再续编》一卷[49]。(徐学林)

注释
[1]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文苑传三》卷七十二第5891至589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其细目为:《子夏易传》卷(仅二卷),《孙氏诗评摭遗》二卷,《孙氏尔雅正义拾遗》不分卷,《皇氏论语义疏参订》十卷,《唐石经考异》二卷,《阳羡摩崖纪略》不分卷,《尺苑》不分卷,《东江遗事》二卷,《海宁倭事始末》不分卷,《苏祠从祀议》不分卷,《海宁经籍志备考》一卷,《陈乾初先生谱》一卷,《小桐溪录》一卷,《小桐溪随笔》二卷,《宗要览》一卷,《祠墓家规》一卷,《槎客日谱》六卷,《湖海诗存》不分卷,《龙出三子诗钞》三卷。
[3]其细目为:《荆南游草》一卷,《阳羡磨崖纪录》一卷,《徐姬小传》一卷,《附诗》一卷,《一壑小游仙集》一卷,《可怀续录》一卷,《拜经楼诗稿》一卷,《拜经楼续稿》一卷,《中吴游草》一卷,《七秩赠言》一卷,《寿雪山房雅诗集》一卷,《十三经札记》一卷,《王昭平先生遗卷》一卷。
[4]其细目为:清吴骞撰《中吴游草》一卷,清吴骞、查揆撰《江上玲珑集》一卷,清吴骞、沈树撰清沈树跋《东山纪游唱和诗》二卷,清吴骞撰《述古器诗》一卷,清吴骞撰《哀兰集些》一卷。
[5]《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总类》第4页著录,南京图书馆藏。
[6]《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纪传类》第81页、《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史部·纪传类》第253页著录,北京图书馆藏14册本。该刻本半页12行,行24字,黑口,左右双边。
[7]《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杂家类》第496页著录,上海图书馆藏。
[8]《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杂家类》第538页、《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子部·杂家类》第1441页著录,北京图书馆藏4册本。该抄本半页9行,行18字。
[9]《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小说类》第738页、《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子部·小说家类》第1507页著录,北京图书馆藏26册本,还有1部100册本由傅增湘录清陈校、吴骞题识。该刊本半页12行,行24字,白口,左右双边。
[10]《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宋别集类》第220页著录,北京图书馆藏。
[1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清别集类》第1007页著录,北京图书馆藏。
[12]《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清别集类》第1112页著录,上海图书馆藏。
[13]《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清别集类》第1181页著录,上海图书馆藏。
[1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清别集类》第1622页、《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总集类》第2785页著录,北京图书馆仅存天地山川类4卷、草木虫鱼类卷三至八计10卷4册。该抄本半页10行,行18字,无格。
[15]《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清别集类》第1720页著录,杭州市图书馆藏。
[16]《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清别集类》第1741页著录,上海图书馆藏。
[17]《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地理类二》第1027页、《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地理类》第796页著录,北京图书馆藏10册本。该抄本半页10行,行 22字,无格。
[18]《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宋别集类》第2143页著录,北京图书馆藏16册本。
[19]《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总类》第33页、《中国丛书综录续编·汇编· 杂纂类(清代)》第59页、《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经部·总类》第9页、《中国丛书广录·类编丛书·经类·群经总义类》第404页著录,北京图书馆藏1册本。该抄本半页10行,行22字,黑格,细黑口,左右双边。
[20]《中国丛书广录·汇编丛书·杂纂类》第165页、《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 ·汇编丛书(三)》第403—404页著录,上海图书馆藏。
[21]《中国丛书广录·类编丛书·经类·群经总义类》第400—401页、《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丛书部·自著类》第532页著录馆藏16册本,天津人民图书馆藏。《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总类》第33页、《中国丛书广录·类编丛书·经类 ·群经总义类》第404页著录,山东省博物馆藏。
[22]《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总类》第33页、《中国丛书广录·类编丛书· 经类·群经总义类》第404页著录,山东省博物馆藏。
[23]《中国丛书广录·类编丛书·子类·艺术类》第711页、《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子部·艺术类》第1335页著录,北京图书馆藏5册本。
[24]《中国丛书广录·类编丛书·集类·地方艺文类》第814页、《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历代妇女著作考》著录。
[25]《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第225页著录。
[26]《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经部·礼类》第16页著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27]《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杂家类》第544页著录,湖南省图书馆藏。[28]《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地理类一》第722页著录,南京图书馆仅存卷一至十八、二十一至二十二、二十五至三十四、三十七至四十计34卷。
[29]《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普通古籍目录·子部·艺术类》第298页著录,中国历史博物馆藏2册本。
[30]《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总集类》第1543—1544页、《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总集类》第2836至2837页著录,北京(5册本)图书馆及群众出版社藏。该刊本半页9行,行17字,黑口,左右双边。
[31]《中国丛书综录·汇编·杂纂类(清代前期)》第一册第138页、《中国丛书综录补正·汇编·杂纂类(清代前期)》第28页、《安徽省馆藏皖人书目》第147页著录,北京、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不全)、上海师范大学、吉林市、南京大学、苏州市、安徽省、浙江、杭州大学、河南省、江西省、四川省、重庆市(不全)图书馆藏。《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第552页仅著录21种系不全本。民国11年(1922)上海博古斋据清吴氏刻本增辑影印《拜经楼丛书》本收藏更多。此版实是吴氏版余绪。类似还有,光绪十一年(1885)会稽章氏鄂渚刊《重刊拜经楼丛书》中的七种二十一卷,光绪二十年(1894)吴县朱氏校经堂刊清吴骞辑《重校拜经楼丛书十种》又名《重定拜经楼丛书》二十六卷。
[32]《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子部·儒家类》第1181页著录,北京图书馆藏 1册本,有吴骞校跋。该刊本半页9行,行20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该馆还藏清抄宋刘注《孟子外书四篇》四卷、清吴骞撰《孟子外书附订》四卷稿本一册。该稿本半页10行,行25字,无格。
[33]《清人别集总目》第1851页著录,上海图书馆藏,收入《重校拜经楼丛书》《丛书集成初编》中。
[34]《清人别集总目》第858页著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
[35]《中国丛书综录续编·类编·集类·总集(清代)》第330页、《丛书书目汇编》第三册第326页著录。
[36]《中国丛书广录·类编丛书·集类·总集类·通代》第749页著录,北京图书馆、群众出版社藏。中国书店收购竹纸8册本,应属不全丛书。
[37]《贩书偶记·经部·尔雅类》卷三第63页著录,收入《拜经楼藏书》中。[38]《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第453页著录,北京图书馆藏1 册本。该刊本半页8行,行19字,白口,左右双边。
[39]《汇刻书目》第六册第5页著录。
[40]《安徽省馆藏皖人书目》第146页著录,安徽省图书馆藏,但误为当涂人。[41]《贩书偶记·集部·别集类》卷十六第411页、《安徽省馆藏皖人书目》第1 47页、《清人别集总目》第858页著录,四川省、福建省图书馆藏。
[42]《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一》第497页著录,北京图书馆藏。[43]《清人别集总目》第858页著录,南京图书馆藏。
[44]《贩书偶记·集部·别集类》卷十六第411页著录,并指出近代影印《拜经楼丛书》中缺《文存续编》及《补遗》。
[45]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中“吴子撰校《史记》”条说:“(吴椿照)其兄醒园昂驹,亦好古籍,近校《敬业堂集》、撰《参正》一卷授梓,老年犹不倦也。”
[46]《清人别集总目》第858页著录,上海图书馆藏。此七种四十六卷应为汇集前的单行本。
[47]《香港所藏古籍书目·史部·目录类》第141页著录,香港新亚研究所图书馆藏4册本。
[48]据该书蒋光煦《跋》中称本来秘不示人的此书,因之淳至友蒋光煦要借拜经楼善本以校所藏不足处,“鲈乡曾手录其稿以见遗,因授之梓,而附其父子诗文若干首于后”。
[49]《清人别集总目》第858页著录,北京图书馆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