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六重境”之病理改变
一、当升不升
如前所述,气在人体背部当升,因内脏皆系于背,内脏本身正常位置的维持,功能活动的正常均依赖于背部能量的向上运行。同时脑部需要的大量营养物质、背部的散热,也要依靠气机的向上、向外运行。当背部向上、向外的运行受阻,根据阻遏熵增的原理,就会出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表现。或者,由于弹性自适应系统的功能衰退,导致向上向外的功能减弱,则会出现内脏的松弛、下垂、此时,在上会出现胸闷、气紧、头晕,在中会出现腹胀、嗳气,在下则会出现便秘、小便不畅等。临床中,以黄芪建中汤、升陷汤治疗胸憋、气短,以补中益气汤治疗内脏下垂,便秘、小便不通,均属此例。
二、当降不降
人体之内部,因属消化道、泌尿道所主,故均主于降,腹主动脉向下运行,也导致其周围筋膜运动均以向下为主。前降后升,暗合道家任脉降、督脉升之小周天循环。
当降不降者,在经方体系中有一个特有的概念,叫气上冲。此气上冲,几乎可以涵盖经方运用的各个方面,特别要引起重视。
气上冲的表现,可以表现为一般意义上的表证,如发热,汗出,恶寒,头项强痛,呕逆,或鼻鸣干呕,喘等。也可表现为气上冲胸,心下悸,头眩,身膶动,等典型的上冲反应,还可表现为不寐、心烦等情志异常。对于气上冲的治疗,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发病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如表证的气上冲,当使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解表法,表解则冲逆自降。对于气上冲心等表现的气上冲,平冲降逆是治疗大法,桂枝是主药,但要根据病因分别处理。如果是发汗太过,导致的激发太过,引动冲气上逆,表现为心下急迫,欲得按者,要使用桂枝甘草汤,一方面用桂枝降冲气,一方面用甘草缓急迫。如果是伴有烦躁,腹诊胸腹动甚的,要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用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治烦躁的同时,解决胸腹动的问题。如果是引动水饮上逆,心下悸,或脐下悸,要用苓桂剂,如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或茯苓甘草汤。还有一种情况是胁下水邪凝聚,表现为胁下满微结,影响到心而表现为心下悸的,要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还有一种是腹部有水血凝聚的症积,导致腹主动脉下行阻遏,反应性地引起心下搏动增强而表现为心下悸的,则以攻积为主,积去则心悸自宁,不寐、烦躁也就随之而愈了。具体应用上,如果复诊脐部搏动增强,搏动周围呈块状坚硬,随搏动起伏,或有压痛,伴心悸不寐烦躁者,这是桂枝茯苓丸证。如果脐下有压痛,这是大黄牡丹汤证。如果脐上有块随主动脉搏动且坚硬者,这是桃核承气汤证。如果出血性疾病伴腹部搏动感强烈,心悸不寐,这是黄土汤证。如果手足心烧,不寐,这是三物黄芩汤证,一般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脐下有压痛,小便利,不伴有搏动的,可以用下瘀血汤或抵挡汤。如果尿血便血,小便不利,脐下或脐周有小块压痛的,是猪苓汤证。月经崩漏,脐周脐下有压痛,但腹软,小便利,是芎归胶艾汤证。
但需要注意的是,腹部瘀血证,上述方剂指征往往不一定能截然分开,也非机械地一一对应,只要攻下瘀血,使用桂枝降逆,芒硝软坚,茯苓去水,水蛭、遮虫去干血,地黄治烦热,根据病情轻重加减应用,一般就能取得疗效。
如果是水块,一般是表现为上腹部、脐下部饱满,按之不硬但似有物,推之则散,典型的皮下能发出沙沙声,或指下有按未装满的砂袋子的感觉。这种情况在上腹部,一般用小青龙汤或苓甘五味姜辛汤,苓桂术甘汤。如果比上述稍硬,边如旋杯者,用枳术汤或桂甘草枣黄辛附汤。如果有水块,按之凉者,用真武汤,脐下凉且感觉不敏感,不仁用肾气丸。
水邪日久,与筋膜系统互相凝结,表现为掣痛者,要用含有甘遂的方剂。所谓掣痛,就是筋膜抽扯疼痛,自觉有牵扯感,或体位移动牵扯后疼痛加剧,或疼痛集中在一点。此时,必须用甘遂制剂方有效果。这样的方剂有十枣汤、十枣丸、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甘遂半夏汤、大黄甘遂汤、控涎丹等。尤其是控涎丹,治疗抽掣疼痛尤其有效。
用芒硝的指征是积块坚硬,按之不移,无论水、血,食积,符合此特征就可
使用。
气上冲表现在胸中者,诊断比较困难,因胸中有肋骨阻挡,直接触摸主动脉搏动不如腹诊方便。但也有一定的线索可供判断。如果病人心烦明显,可以判断有气上冲,此时要按双侧锁骨下窝,一直到腋前线,压力不能过大,如果能触及到类似脉搏跳动,可以判断为胸上有动,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类方剂的使用指征之一。此外,要触摸膻中附近,如果有轻微的搏动,悸动,也属于气上冲,等同于心烦。如果此部位触摸之觉热,也属于心烦,是黄连、栀子类药物的使用指征。栀子豉汤心下按之软,必须伴有此征,同时手心摸之不凉而温热,方可使用。此外,虚里部位,即心尖搏动处,如果搏动明显,也是心烦的指征。
胸部如果有压痛,一般是大、小陷胸汤证。如果压时局部不痛,而整个胸中发闷,可以是瓜蒌薤白桂枝类方证。如果按胸部而咽喉急迫,或按腹部胸中急迫,是甘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