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名医李东垣的秋季常用方
小编导读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先生是“补土派”创始人,在临证中,李东垣先生还会制定时方,并根据时令加减药物。今日立秋,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下《脾胃论》李东垣先生创立的秋季常用之方——升阳益胃汤。
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脾胃气虚,症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长夏湿热少退,但仍有湿热,脾胃虚兼湿热,症见 “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秋燥令行,本当由夏浮转为秋降,但一方面,脾胃气虚,转化不足,即肺降不足;另一方面,湿热内滞,肺降道路不畅。肺主皮毛,肺虚,宣降失和,症见“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
治疗上,一方面应当补中升清促使其转化;另一方面,应当清化湿热以助肺降。
临证中,使用升阳益胃汤的辨识要点为:脾胃气虚见症、湿热内阻见症、胃降脾升失和见症和阳气不伸的皮毛见症。至于是否秋燥令行,仅作参考。
薛立斋在注《明医杂著》中写道:“光禄扬立之,元气素弱,饮食难化,泄泻不已,小便短少,洒淅恶寒,体重节痛。余以为脾肺虚,用升阳益胃汤而痊。大凡泄泻服分利调补等剂不应者,此肝木郁于脾土,必用升阳益胃之剂,庶能保生。”
元气虚弱,肝木郁于脾土之泄泻,使用升阳益胃汤的辨证眼目在于见到洒淅恶寒、体重节痛等肺表和湿热见症。在临证时,这组症状很容易在问诊中漏掉。
升阳益胃汤
黄芪二两 半夏汤洗,此一味脉涩者宜用 人参去芦 甘草炙,以上各一两 白芍 防风以其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羌活 独活以上各五钱 橘皮不去瓤,四钱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泽泻不淋勿用 柴胡 白术以上各三钱 黄连二钱
升阳益胃汤由14味药组成,用“药类法象”分析: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橘皮、半夏6味药属“湿化成”类,白芍、茯苓、泽泻3味药属“燥降收”类,防风、羌活、独活、柴胡4味药属“风升生”类,黄连属“寒沉藏”类。
方中以“湿化成”类药物为主组成以“益胃”,“风升生”类药物配伍“燥降收”类及“寒沉藏”类药物“升阳”,佐以降浊。立足于中焦,重在恢复升降出入。
本方可以看作是在四君子汤加黄芪补中益气的基础上,加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清,合二陈汤加泽泻降浊,再加白芍、黄连泻阴火。
单从药物组成分析,升阳益胃汤是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去升麻、当归,加防风、羌活、独活、半夏、茯苓、泽泻、白芍、黄连组成。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强了升降出入的力量。
《张氏医通》在谈到升阳益胃汤时说:“不可误认阴寒而用热药,又不可误认实火而用凉药,宜此汤升举,微汗则愈。”
肺虚,顺秋旺而用补。
人参补肺,白术运脾,芍药制肝。从五行生克理论补肺。
上㕮咀,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禁忌如前。其药渐加至五钱止。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也。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可以小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大劳役使复伤。若脾胃得安静尤佳。若胃气少觉强壮,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仍为小剂量,可根据病证的需要渐加。
引起升降出入障碍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于脾胃气虚,升浮不足。因此,养护和用药当时时注意不伤阳气、不损升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