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带着情绪工作和生活,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但现实情况是经常会被他人的一些行为所激怒,从而情绪失控,说出或者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来。工作第六年,在第四年到第五年工作的时候才意识到控制情绪的重要性,特别是作为老师,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几十号不同的学生,多样化的价值观的碰撞,必然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过去三年,带的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每当想起总是会深感愧疚,曾经会因学生调皮捣蛋的行为愤怒不已;也会因学生没考后而指责他们;会因学生没完成作业而大发雷霆;也会因学生的行为没有符合我的要求而气势汹汹地发号施令...过去有太多太多这样的瞬间,每当念起,总是会懊恼不已,总是打着关爱学生的名义做着伤害学生的事,现在回想起来,导致我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不擅长控制自己的情绪。书中金句:
感受通常都会影响行为的产生。我们后面也会看见,行为也会影响感受!
新带的这一届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总体得到了提高,但是依然发生过两次没有控制住情绪的事情,通过学习埃利斯的这本书《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我发现我似乎提高了控制情绪的能力,但其实不是变得更好、更宽容了,而是学会了把一些事情用“合理化”这个借口帮自己开脱了,实质上,事情并没有变得更好。在这本书里,埃利斯指出我们有四种极端情绪,分别是:过分烦躁,过分生气,过分抑郁,过分内疚。当学生违规违纪时,我通常会觉得很烦躁,特别是一些要求我反复交代过,但是依然有学生做不到的时候,就会变得特别烦躁,比如,反复强调的早上不能迟到、考试不能作弊、不能抽烟、认真完成作业等要求,但是就是会有人做不到,这个时候就会觉得烦躁和生气,如果一直想不到好的办法解决,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甚至抑郁、内疚。之前我认为我之所以会为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感到怒不可遏,是因为学生的这个行为引起的,并且也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自认为的事实,如果学生表现好一点,也许我就会不会生气。也就是说我的情绪是被外在事物给控制住了,我自身情绪好坏跟学生的表现高度相关,这样,我就遗憾地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喜怒无常的人了。老师这样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其实非常恐怖,会让学生不知所措。但事实上是这样的吗?我们的情绪是不可控的吗?要想不受制于人和事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在A处发生的事是否真实不重要,你在B处的所思所想才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在C处的感觉和行动。
埃利斯提出情绪ABC理论,A是什么?A就是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或者遇见的人,就是这些人、这些事能刺激到你,比如你和你的上司有矛盾,你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好,这些都是A。B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你讨厌你的上司,你对孩子考试成绩不好这事感觉很恼火,这是B。C是什么呢?C就是你的情绪,你的行为,你对上司的抵触情绪,你对孩子的责备,你感觉心情烦躁。埃利斯认为我们情绪并不是由A引起的,而是由对A的看法B引起的,也就是说发生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发生事情的看法,这才是引起我们情绪变动的根本原因。比如,学生违规违纪,这是事实A,我们可以对此表示生气、愤怒,也可以想办法找到原因,指导学生学会改正错误,这都是行为C,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行为呢?关键在于我们对违规违纪的事情A的看法不一样,如果我们认为学生违规违纪是为了让我们难堪,是为了给班级制造麻烦,是为了挑战老师的权威,那么我们很明显就会生气,进而萌生给他一点颜色看看的想法。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学生违规违纪,是这个年龄段的正常现象,需要我们老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那么,我们对事情的态度、行为就会得到很大的改观。由此,埃利斯认为,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发生事情的看法,这样就把控制情绪的主动权给拿回来了。书中金句:
不管情形如何逼真,我们如何看待它才真正决定了我们会有多愤怒、沮丧,决定了它是否能牵动、左右我们!
既然对事情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那么,有哪些错误看法会让我们情绪失控呢?埃利斯指出,有三种思维方法会让我们的情绪容易失控,也就是说,是这些错误的想法导致了C:第一种,灾难性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恐怖化;第二种,绝对性的思维方式,应该化;第三种,合理化。恐怖化思维指的是我们把发生的事情看成灾难,把不是灾难的事情放大成灾难,许多灾难性思维从“万一...怎么办”开始,比如,考试的时候会想“万一考不过别人班该怎么办?”,学生没做完作业,会想“如果大家都这样效仿,该怎么办?”,学生玩手机打游戏,会想“影响了学习,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等等,把事情的结果看成恐怖的结局。绝对化思维意思是我应该做那件事,我必须做这件事,也就是具有必须和应该的思维,如,别人应该要看到我的辛勤付出;我班一定要比其他班考的好;我班的学生一定不能在考试过程中出现作弊的问题;我必要要比别人优秀;别人应该要尊重我等等,也就是说绝对化思维既体现在对别人的要求,更体现在对自己的要求,当达不到要求时,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确定性,没有什么事是一定要怎么样的,如果怀有这种绝对性的思维,那就是把自己情绪的掌控权给交出去了。第三种思维是合理化,这是一种弱化反应,对发生的事否认或者不当一回事的拙劣举动。“谁会当回事?”“哪有怎样?”“不认真我也没办法”,如此等等。在经历恐怖化、绝对化思维之后,如果事情没有任何改观,就会出现合理化的思维。这一思维也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也就是我之前承认的误区,看上去这一年不那么容易生气了,但其实是合理化思维在起作用,“学生玩手机时,会想我也没办法,我已经教育了”;考不过别人班时,会安慰“自己也有认真教,学生考不好总不能怪老师,为什么有人就能考的很好呢?”;“我已经尽力了,他要自暴自弃我也管不了”等思维。合理化在短期可能对控制情绪有作用,但是最后会在情绪操纵者面前不堪一击,因为你压根没有和问题进行正面交锋。书中金句:
我们能够不可思议地将不道德或不得体的行为合理化,然后骗自己接受自己的行为。
埃利斯认为,当我们在合理化的时候,其实是在软弱地应对问题,是在逃避真正的问题。这三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导致我们的人生出现各种各样的痛苦。埃利斯总结了10种常见的错误的人生信条,我们的坏情绪都是因为这些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的。每一条都对应着我们前面提到的三种思维方式: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有的人可能会集中在某一种,有的则是混合了几种,我们一一来看。书中金句:
合理化成功地掩盖了真正操纵我们的人或事。唉,遮遮掩掩起不了作用。回避和否认并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办法。回避的问题仍然存在,绝对会再一次浮现出来!
第一个,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你。比如,我在别人眼中多失败,多丢脸啊!当你有这种想法,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你的时候,你就是在把别人的看法恐怖化。第二个,无法忍受在重要的任务中失败。比如考大学,工作中重要的项目,重要的关系,都不能失败。谈恋爱失败,无法承受,要自杀;项目失败了,感到丢脸,要辞职离开。这就是应该化,认为自己应该成功,事事要做到最好才行。应该化是非常高的要求和非常大的压力。第三个,人和事都应该朝着我要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是,那就太可怕了……这也是应该化。第四个,如果发生了糟糕的情况,那我一定要追究到某个人的责任,然后批评责备教育他一番。比如工作中事情出错了,一定要追究到某个人的责任,看看是谁,不按我的要求做事,一定要处理他,这也是典型的应该化。第五个,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总是抱着深深的忧虑。这是恐怖化和应该化。总是担心失败或者不完美,过分地担忧。第六个,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法,我必须立即找到这些方法。典型的应该化。想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往往会导致停滞不前和沮丧挫败。健康的方式是,追求改善,尽力去做,很有可能会产生最好的结果。第七个,逃避困境和责任比正视问题要容易得多。作者认为,这是最有破坏力的合理化。我们甚至可以说服自己永远置身事外,但这也意味着你没有任何机会去做事,也就不会有任何成就可言。第八个,如果我事事不投入,只保持若即若离的关注,我就会永远开心。这也是典型的合理化。和上面一条一样,这也是一种逃避的消极态度,事事若即若离,不主动行事,就不会有任何建树。第九个,因为我过去、小时候、最近发生的事情,造成了我现在的样子,我努力也改变不了。这种想法是混合了恐怖化、应该化以及合理化三种错误思维方式,这就等于说,我现在的情绪,焦虑、生气、抑郁、内疚、沮丧、痛苦都是合理的,我就可以放肆地继续,放纵自己的坏情绪发作。但实际上,我们是有本事抵抗和修正我们对过去的看法的,也是有能力调整这些负面的情绪,去积极做事的。第十个,坏人坏事不应该存在,当它们的确存在的时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说到这儿的时候,你的愤怒情绪可能又来了,这是典型的应该化,认为让人愤怒的事情不应该发生,所以如果发生了,那就只有愤怒这一条路了。这10个错误的人生信条,和前面的三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就是 ABC 模式里的B,这些错误的B就会导致错误的C出现,就是开头讲到的四种不良情绪,过分的烦躁,过分生气,过分抑郁和过分内疚。说到这,我们应该明白了,我们经常陷入这些不良情绪,是因为我们用了一些错误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埃利斯提出了除了恐怖化、绝对化、合理化三种错误思维之外的第四种思维方式,即以更佳之选形式出现。以更有效的形式出现,如“我想要...”、“我更喜欢...”、“如果...就更好了”。作者举了一个例子,马上要进行一个非常重要的演讲,内心很紧张,很怕出错,恐怖化思维会想“万一演讲不好该怎么办?”,绝对化思维会想“我一定要把这个演讲做的精彩”,合理化思维会出来安慰自己“演讲不好也会没人在乎?如果听众不喜欢我的演讲,那也无所谓,我也不会在乎。”这几种想法其实都是非常常见但都是有害的思维,具有建设性的思维应该是怎样的呢?作者用第四种思维“更佳之选”的思维告诫自己:“我希望这群人喜欢我,对我所说的评价很高。如果不行,那就是我不走运。除非我把这件事看成是恐怖事件,不然的话,并不恐怖。我想干好,我会尽力,但如果没干好,也不是什么可怕和恐怖的事。我会遗憾,会失望,会认真地当回事儿来看,但也会专注地去发现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喜欢漂亮地回答问题,但如果做不到,我也可以在不给自己念'应该’经的情况下处理事情。”更佳之选的思维是承认自己的期待,如果事情没有按照符合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虽然也会难过、失望,但也能接受,并且会思考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这里的重点在于接纳事情本身,同时思考如何让事情变得更好,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讲完了这套理论之后,作者列举了许许多多事例帮助我们学会用正确的思路去分析发生的事情,让自己的情绪变得可控。埃利斯给出了四个步骤:第一步,反思我为什么会有不良的情绪出现。第二步,审视我的想法,从三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和当下关系的角度。第三步,反思如何来对抗不良情绪。最后一步,问问自己我有没有更好的选择。第一步:从C来倒推,对于学生晚自习吵闹这个现象,我是感觉生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步,审视对事情的看法B,我是怎么想的,以至于让自己变得如此怒不可遏?是不是认为我班的学生一定不能在晚自习吵闹?是不是我提的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听的进去?是不是别人班就是非常安静,我班这样就一定会影响成绩呢?第三步,如何抵抗不良情绪?部分学生确实晚自习控制不住自己,我面对这个现象是不是一定要表现出怒不可遏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呢?我非常严厉地批评集体或者典型的个人,这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吗?让自己生闷气,这对解决这个事情有作用吗?对着学生发一通脾气,这对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作用吗?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第四步,我该用什么最佳之选来替代我的非理性思考方式呢?对于晚自习纪律不好这个问题,我确实感觉失落,我希望能给大家营造一个更好的自习环境,但现在的情况是不如人意,我该从哪些方面努力着手去改变呢?如果最后还是改变不了,能不能去看看别人班是如何做到的?是不是一开始就是我的“完美思维”存在问题呢?一晚上做到鸦雀无声确实是做不到的,如果能做到总体上安静其实就可以了。埃利斯认为所有的问题通过这四步,都可以让自己变得安静下来。这套理论看上去不难,甚至比较简单,但是最重要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总结一下,为什么我的情绪总是被人左右?埃利斯认为我们受到三种错误思维的影响,分别是恐怖化思维、绝对化思维、合理化思维,为此我们要通过四种步骤,运用第四种思维即最佳之选,这样就能把控制情绪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做到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我们反复地实践、实践、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