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妇搬柴禾时,大喊“鬼子来了”,1981年开国中将专程找上门

1941年年底,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时任新四军第4师参谋长的张震将军,从淮北区党委驻地出发,经过敌人的重重封锁线,来到了宿东地区。

此次前来,张震将军有两个任务:一是向宿东党政军干部传达中央和淮北区党委的指示;二是检查当地工作。

11月18日,张震将军在宿灵县沱河南岸的小秦庄(今安徽省固镇县仲兴乡境内)召开了会议。会上既对敌我双方的情况做出了分析,也肯定了我方在斗争中的积极表现,同时还对接下来的工作方向提出了要求。

整个会议气氛十分热烈,参会人员一个个斗志昂扬,会议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才结束。

考虑到大家在小秦庄待的时间也比较长了,再待下去有可能引起敌人的注意,于是会议结束后宿东游击支队长姚运良向张震将军提议,队伍转移到10公里外的盛圩子。

张震将军想了想,觉得姚运良的提议不无道理,于是当即带着队伍开始转移。原本10公里的路程,按照我军的行军速度,应该很快就能抵达。不过因为天已经黑了,再加上道路不熟悉,这10公里整整走了4个多小时。直到凌晨时分,他们才赶到盛圩子。

然而,当到达盛圩子后,张震将军却遇到了一个“意外”情况。当时他带着十几位战士,敲响了一户人家的大门,想要投宿,但是敲了半天门,却没有人来开门。

其实这也不能怪当地老百姓,主要是大家都被吓怕了。盛圩子靠近铁路,沿线一直有日军驻扎,他们经常到村里来搜查闹事,让大家的日子苦不堪言。尤其是不久前,彭雪枫将军带领新四军从这附近经过后,日军更是加大了搜查力度。为了查出谁是“通共”分子,日军有时候还会伪装成新四军敲门,一旦谁家开门,那么一家人都要遭殃。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张震将军这么晚敲门投宿,这家人才不敢开门。

而此时在一墙之隔的屋子里,这家的男女主人也正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开门?这家的男主人叫盛维凡,女主人叫孔秀英,两人刚结婚不久。想来想去,孔秀英还是决定开门,因为对于这样夜晚投宿的情况,她听自己的弟弟说过。她弟弟早年参加了新四军游击队,也经常像这样到老乡家投宿。

当孔秀英壮着胆子打开家门后,只见门外站着十几个穿着灰色军装的人,领头的是一位瘦高个青年,看上去很是英武。对方应该是看到了房门上贴的大红色“喜”字,微笑着说:“原来惊动了新娘子,真是对不起,打扰了。

这个瘦高个青年正是张震将军,只是由于保密需要,他并没有向孔秀英夫妇说明自己的身份。

孔秀英家里并不大,除了新房,就只有西边的偏房。原本张震将军和战士们就想着一起在偏房挤挤,凑合一夜。不过孔秀英却怎么也不同意,自己的弟弟就是新四军,和这些战士们年纪相仿,将心比心,她不想也不愿这些战士们受到委屈。于是她将一部分战士们安排在偏房,另一部分则是安排在了自己的新房打地铺。

战士们本来就忙了一天,再加上晚上的夜行军,一个个都疲惫不堪,所以很快就睡着了。但谁也不曾想到,在距离盛圩子5公里外的日军据点,此时已经发现了村里的异样。

我军一路从小秦庄赶到盛圩子,虽然大家都小心翼翼,没有弄出什么大的动静。但是沿途的村庄都有养狗,有生人经过,一直在狂叫。而加上张震将军和战士们来到盛圩子后,村里很多人家都点起了灯。

这些情况自然被不远处的日军据点收入眼底,所以隔天一早,他们就组织部队来到盛圩子查探情况。

当时天才蒙蒙亮,张震将军和战士们都还没有起床。不过勤快的孔秀英倒是已经起来了,当天正好是农历十月初一,按照当地的习俗,每家每户都要拆洗棉被。所以孔秀英起床后,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准备到村头的柴禾垛搬一点柴禾,一会儿给新四军战士做早饭,晚点再拆洗棉被。

但当孔秀英来到柴禾堆附近时,耳边突然传来一阵阵“轰轰”的声音。这个声音是从南边传过来的,而且还越来越大。孔秀英一边寻思着啥声音,一边往南面看去想要一探究竟。这一看可不得了,只见一排雪亮的灯光刺破晨雾往村口而来,原来是汽车。

孔秀英想了想,突然意识到,新四军可没有汽车,这肯定是鬼子的车队!怀里的柴禾瞬间掉落一地,她当即转身往村里跑去,一边跑一边喊:“鬼子来了!鬼子来了!赶快起来!赶快起来!

而藏在村子西南角大树上负责放哨的战士,听到孔秀英的喊叫时,也看到了鬼子的车队,赶忙鸣枪报警。这枪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也让鬼子注意到了他,开始向着大树射击,负责放哨的战士就这样牺牲了。

当孔秀英赶到家里时,只见被枪声惊醒的战士们已经从屋里钻了出来,在游击支队长姚运良的指挥下开始准备反击。但孔秀英没有看到昨晚的那个瘦高个子战士,她记得对方昨晚在新房里打地铺,于是赶忙闯进新房。

这一看可急坏了孔秀英,张震将军可能太累了,此刻竟然没被吵醒,还在睡觉。她站在大立橱旁放声大喊:“起!快起呀!鬼子来了!

张震将军被叫声惊醒,一下子翻身而起,掏出枪就钻出屋子迎击敌人。但是敌人人多势众,而且占据着火力优势,我军战士竭力反击,也没办法击退敌人,相反他们离院子越来越近。

现在摆在张震将军和战士们面前的路只剩下一条,那就是:突围。但是从哪里突围出去呢?大家伙都是昨晚才到这里的,对于附近的地形都不熟悉,而且外面敌人的情况也不清楚,完全不知道该往哪里突围。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孔秀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没有所想,拉住张震将军就往门外跑去,一边跑一边大喊:“全部跟上。”

她带着张震将军和战士们出了家门后,沿着院墙一路向西跑去。没跑多远,众人面前出现了一个小胡同,孔秀英停下脚步,对着战士们说:“顺胡同一直跑,翻过圩濠,越过一片苇滩,再沿一条小沟,走不到一里就到沱河了,一翻过干旱的沱河,敌人的汽车就没无法追赶了。

当时情况紧急,张震将军也没顾得上问孔秀英的名字,只叮嘱她:“枪声太紧,你回屋里去吧”。之后,张震将军就带着十几位战士,顺着孔秀英指的路线,冲出了敌人的围堵。

等张震将军等人突围后,愤怒的敌人冲进村子,来来回回搜索了三次。不仅如此,他们还大肆盘查村里人,想要从村民口中得知我军的下落。但这些村民没有一个屈服,都冷冷地看着鬼子,嘴里只说不知道。

等到夜幕降临,村里人一起收殓了牺牲的烈士遗体,共有31人壮烈牺牲,其中18位是警卫连的战士,还有13位是当地干部。

这件事过后,孔秀英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她不知道自己救过的那些战士的名字,也很少向人提起自己救人的经历,只是认认真真过着自己的生活。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当年那个瘦高个战士,从来没有忘记过她。

这次险象环生之后,张震将军继续着自己南征北战的革命生涯,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他被授予了中将军衔。但他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一定要再到盛圩子去看看,看看当年牺牲的战友们,也看看那个救过自己的“新娘子”,问问她的名字,当面向她致谢报恩。

只是由于工作繁忙,张震将军一直没有抽出时间。直到距离盛圩子事件发生40年后的1981年,此时的张震将军已经67岁,他终于有时间能够完成自己的心愿。于是在儿子的陪同下,张震将军一路南下,终于再次来到了宿州境内。

虽然一路舟车劳顿,但张震将军却不愿耽误片刻。到了宿州以后,他都没有休息,就让当地干部带着他直奔盛圩子而去,这一刻他等了太多年。

40年过去,此时的盛圩子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当年村民们还住在破旧的茅屋里,现在很多人家都住上了青瓦红墙的新房子。张震将军一时间也是思绪万千,不过当初的事情太久,他已经记不太清孔秀英家的具体位置,于是他就找村里的乡亲打听。

在村民的带领下,张震将军终于来到了孔秀英家门前。只是此时孔秀英家已经大变样,当年的偏房已经拆掉,大院子也变成了小院子。他缓步走进屋内,四下打量,突然,一个熟悉的东西映入他的眼帘。这个东西就是大立橱,张震将军清晰地记得,当年孔秀英就是站在它旁边叫醒他的。

而此时的孔秀英,正在屋后干家务活,听到家里来人,她当即就返回家中。一进门,她就看到了一群陌生人,不过这群陌生人中领头的老人,却让她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似乎在哪里见过,她不由细细打量起来。

这个老人就是张震将军。孔秀英在打量他的时候,他也在打量孔秀英,眼前这个已经上了年纪的老大娘,依稀能够看出当年新娘子的轮廓。不过张震将军也不敢确定,于是试探地问道:“你可知道当年(走火)的事?

那天发生的事情,虽然孔秀英很少对外人提起,但她却始终未曾忘记,这时候听人说起,她不由回答说:“知道。那是旧历九月三十晚上,天明十月初一的事。我记得很清楚,按这儿的习俗,十月初一要拆洗被子。

张震将军又追问:“你家门口原来可有东西?

虽然家里已经大变样,但是以前家门口的布局孔秀英又岂会不知,于是果断答道:“门口有棵大槐树,树下卧个大石槽。

张震将军听完,已经基本确定眼前这个老妇人就是当年救自己的新娘子。不过为了慎重起见,他一边说着:“我的马就吊(栓)在你家的石槽上”,一边从包里掏出一个旧笔记本。

害怕自己记不清当年的事情,张震将军将这段往事的细节都记在了笔记本上。他一边翻着笔记本,一边询问:“我是被人喊醒的,你可知喊我的那人是谁?

孔秀英听到这里,也知道了眼前这个人就是当年自己叫醒的那个年轻首长。于是她当即回答:“是我。

张震将军继续追问:“你站在哪里喊的?

孔秀英回:“站在大立橱跟前。

张震将军又问:“怎么喊的?

孔秀英回答:“我喊:起!快起呀!鬼子来了!

张震将军听着孔秀英的回答,又仔仔细细看了看自己笔记本上的记载,这些细节全部都对上了。40年过去了,他终于找到她了。张震将军激动地说:“你喊的那个人就是我。你还指了路,叫我向北跑。要不是您救了我,我哪能活到今天!

孔秀英听到张震将军这番话也是激动莫名,她也没想到40年前救的人竟然会出现在自己面前。

两人说了很多话,期间张震将军突然想起一件迟到了40年的事情,那就是当年他忘记问新娘子名字了。所以这一次张震将军专门问了孔秀英的名字,得到答案后,他将“孔秀英”这三个字认真地记在了笔记本上。

叙旧结束后,在孔秀英丈夫盛维凡的陪同下,张震将军又来到了村西南。当年牺牲的烈士们,都埋在了这里。看着眼前的一座座坟墓静静矗立,张震将军心里也是感伤莫名,泪水不由浸湿了眼眶,喃喃道:“我们……已经幸福了,你们……却躺在这里。

在烈士墓前肃立良久,张震将军缓缓转身,对跟在身后的当地负责人提议说:“能修个烈士纪念碑就好了。

其实直到此时,孔秀英和村里人还不知道张震将军的真实身份。一直到张震将军离开盛圩子回到北京,宿县当地报纸报道了张震将军来的消息,孔秀英和乡亲们这才知道,原来那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老人,竟然是开国中将张震。

不久之后,孔秀英的丈夫生盛维凡来到北京,寻找张震将军。此次前来,他并非为了自己或者是家里求点什么,而是带着一个重要的任务。

张震将军的那句“能修个烈士纪念碑就好了”,当地政府很重视,在他走后就开始筹备这件事。不过墓碑上的字,他们希望能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题写。张震将军作为这些牺牲烈士的老首长,由他来题写,再合适不过。所以这个请张震将军题字的人物,就落在了盛维凡头上。

张震将军知晓盛维凡的来意后,欣然题写了“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在盛维凡返回的时候,张震将军还热情邀请说:“下次,欢迎你和'新娘子’一起再来做客。”

烈士陵园落成后,门后建了四间招待室。孔秀英夫妇就留在了这里义务守墓,守护着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每年清明,都会有很多人来到这里,悼念这些烈士。

而张震将军和孔秀英夫妇一家的友谊,也一直没有断过。后来,孔秀英夫妇多次到北京,每次张震将军都会热情接待,他闲暇的时候,会亲自陪着孔秀英夫妇游玩北京,他忙的时候,也会安排工作人员接待她们。

1999年,张震将军已经85岁高龄,他对当年抗日根据地的父老乡亲和那些牺牲战友,无比思念,于是他就想再去看看。家里人几次劝说,毕竟张震将军年纪大,不适宜舟车劳顿。但张震将军执意要去,家里人拗不过他,只能陪着他再次来到盛圩子。

此时的烈士陵园早已落成,看着焕然一新的烈士陵园,张震将军很是满意。在烈士墓前,他含泪向着那些牺牲的战友深深三鞠躬。离开前,他还向陵园捐款4000元,作为陵园的维修费用。

2007年,88岁的孔秀英去世,远在北京的张震将军听闻后,专门发去了唁电。此时距离他第一次见到孔秀英,已经过去了66年。

66个春秋,他从未忘记孔秀英的救命之恩,从未忘记盛圩子的父老乡亲,也从未忘记牺牲在这片热土的战友们。

谨以此文,纪念张震将军和孔秀英老人跨越时间的友谊,也纪念那些为了新中国成立披荆斩棘的革命先烈。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