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
'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山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古至今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在古代有先秦时期的至圣先师孔丘,还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通鬼神的诸葛亮,以及笔若惊鸿若翩若游龙的王羲之等等。
山东的土地受儒家学说浸润千百年,以至于现在文风仍然兴盛。远的不说,就说莫言,这位第一个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就完美的代表了山东文坛。
(一)、特殊经历,针砭时弊
世界上有很多出名的作家,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而莫言,也不例外。他在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的乡下,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因此饥饿也成了他始终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
那时候饿殍遍野,啃树根的啃树根,挖野菜的挖野菜,母亲带着年幼的莫言四处寻找吃食。虽然现在的莫言身宽体胖,但谁能想到他小时候严重营养不良。1966年或许是莫言最为难忘的一年。
因为那场运动十一岁的他被迫放弃自己所爱的学业,跟着大人们一起整日的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即使可以干农活了,吃不饱也是常态。年幼的莫言还是经常跟着母亲去找食物,某次他跟着母亲和一大帮人去田地里捡麦穗。
不料看守的歹徒发现了他们,莫言的母亲是个旧时代的女人,裹着小脚的她怎么跑也跑不快。年幼的莫言就眼睁睁的看着母亲被那个年轻的小伙子一拳打倒在地,他眼睛里噙着泪水,默默的攥起了那比乒乓球大不了多少的拳头。
可这么一个弱小的人儿,如果冲上去保护母亲,只能是跟着受牵连,还可能挨一顿打,无奈他只能忍了下来。这段经历他每次提起,眼眶总是湿润的。倘若能够吃得饱饭,谁还会冒着如此危险去地里找食物。
倘若那个卫兵能够有些仁慈之心,怎会不怜悯这弱小无助的娘俩。时隔多年,莫言又曾碰见过那个人,这时他长大了而那个卫兵老了,母亲却在一旁说道:'他不是打我的那个人,走吧,走吧'。
动荡时期结束的那年,莫言参了军,还当了四年的图书馆管理员。这段经历使其受益匪浅,莫言终于有机会能在书海里自由的翱翔。在'贪婪的'读书时他曾想自己会是未来国家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也曾想过衣锦还乡,照顾年迈的老娘。
1985年,莫言进入军艺读书,那时的他'泯然众人矣',在一众优秀的同学面前有些抬不起头。为了一举成名天下知,他每天激励着自己创作,终于因《红高粱》而举世闻名。
因为经历过动荡时期、经历过痛苦的童年,使得他有许多与常人观点相悖的看法。比如在军艺念书时,他就曾说过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充满着连队小报的油墨香,言外之意,就是说李存葆在唱赞歌,博关注。
而与李存葆不同的是,莫言总能发现社会的阴暗面,而用他那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将其演绎出来。正是因为那段经历让它对某些不可言状的东西嗤之以鼻,让他对那些具有那个时代特色的创作厌恶不已。
因此也有人认为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完全是因为他在抹黑祖国,而西方人愿意看。这件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来看莫言的文学功底还是很不错的。
(二)、书生意气,或为真谛
在2005年莫言取得了香港公开大学演讲时,曾经说道:'我觉得一个合格的作家,首先是要敢讲真话。若是一个作家为了曲意逢迎而不讲真话,那么他必然会谎话连篇。这样的作家,对文坛无益,对百姓无益,对国家无益。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就得先把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现象,搬到文学作品里。若是都在一昧的赞美,还有谁来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
莫言认为他的风评一直不好,就是因为写的东西太过于现实,现实到许多人不愿意直接面对。那么就索性直接不看,而给他扣上一顶'给境外势力递刀子'的大帽子,上纲上线。倔强的莫言没有就此屈服。
他在那次演讲中说道:'哪怕就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继续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的确,现在有些人太过于玻璃心,明明生活中真有那样的事发生,却拿出'家丑不可外扬'的招牌来反对将其暴露出来。
这些人往往是既得利益者,或者是盲目的跟风者。后者是将自己摆在了异常的高度看问题,认不清自己的处境。因此,许多作家为了自己的声誉,就可着大家都喜欢的写。莫言愿意说实话,但也有人不愿意听实话。
若是一个作家都选择人云亦云,为了追名逐利而抛弃自己的原则,那么他配不上作家这两个字。鲁迅之所以伟大,就是敢说真话敢说实话,他的笔触如柳叶刀一般犀利,刺痛着整个社会的敏感神经。
即使当年大多数人不赞同鲁迅,可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创作原则。有什么就说什么,从不畏惧'风吹浪打'。他追求的不是一时的饱受赞誉,而是未来的名垂青史而是彻底的改变当时腐朽的认知。
(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尽管过了近一个世纪,鲁迅的字字句句仍然回响在耳畔。若他当时害怕'给境外势力递刀子'就不会写出那么多的至理名言。以鲁迅的才干和名气,不论投到谁的名下必定会得到重用。可是他没有,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创作原则。
那么,社会发展到今天,究竟该如何看待莫言提出的这个问题?
首先,应当允许有异议存在。如果文学创作成为了一昧赞美盛世的工具,那就真的是粉饰太平,社会的发展就会变得迟滞,就开始变得《1984》化。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中国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天下之大,谁又能够保证没有阴暗面的发生。这些问题写出来被更多人知道,才能得到重视,才能得到解决。如果只是讳疾忌医一般的逃避,那得到的只会是虚假繁荣。
总有人说莫言是'敌对势力',可如今都已经二十一世纪了,不再是那个阶级斗争的年代,没必要弄的如此苦大仇深。他只不过是说了一些旁人不敢说的话而已,如果真的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就不会怕人说实话。
其次,高举四个自信伟大旗帜。我国曾积极倡导过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中国的文坛才能璀璨,如今又提出了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等四个自信,这个自信不应该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若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就不该怕人说,不该让人不敢说。还是拿莫言举例,既然觉得他说的不对,就应该拿出足够的论据来反驳他,而不是不由分说的扣上个大帽子。
再次,'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毫无意义'。赞美与批评,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了批评的衬托,赞美才显得高贵;若是没有了批判,赞美就有些廉价。倘若没有了不同的声音出现,那么有一天赞美的不够全面也会成为莫大的错误。
文学作品应该追求实事求是,作家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良知。不能因为利益而抛弃自己的写作原则,好就应该夸,不好就应该说出来,提出问题,然后大家集思广益的一起解决。
因此,应该既有赞美也有不同的声音。文学就是该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如同一个孩子,若是一昧的赞美他,只知道夸奖他,长大后他就会摔一个大跟头。树木也是一样的,不加修剪就会杂木丛生而难成栋梁。
应该将赞美与批判,互相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构筑成完美的文学世界,不能只接受阴暗而不赞颂光明,也不能只追求光明而忽略了阴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