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兰奇:社旗退休干部贾庭高的多彩晚年生活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社旗退休干部贾庭高的多彩晚年生活

作者 |赵兰奇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居住在赊店镇东裕社区丁字街88岁的退休干部贾庭高,有人说他是“家里排行老三的独生子”。
当你听见或看到“排行老三的独生子”这句话时,难免会想既是“排行老三”,那咋会又是“独生子”呢?话还从90年前说起。
上世纪的30年代,在店街里郭庄住着一对贾姓夫妻,因家境贫寒租赁开磨坊王喜家两间草房栖身。这对夫妻先后生下3个孩子,因家中穷得连锅就揭不开,被迫把12岁的头胎儿子给人家,多少换点粮食夫妻生命。待二胎女儿出生时,因家中实在没有一点办法,又与一家没有小孩的约定只要管妻子一个月的饭,就把女儿给人家。贾庭高是第三胎所生的男孩,总算是自己养着了。
由于当时兵荒马乱,贾姓夫妻根本就顾不上与自己的两个孩子取得联系,待1966年和1968年在夫妻俩弥留之际,想见一眼亲生骨肉时,两个孩子都以父母不公而拒绝。所以,贾庭高就名正言顺地成了“排行老三的独生子”。
在贾庭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告诫他说:“家穷不丢人,没有志气丢人。长大后别学坏,再穷也不能偷人家东西,不管干啥都要正经干。”父亲的家教严训,慢慢的在贾庭高幼小心灵里生根、发芽。
8岁在南联小学读书一月多的他,因没钱买小黑板和童子军鞋帽被迫退学。无奈之时,他只得拿着镰刀、拎着箩筐出寨外拾柴。
10多岁时,他经历了与大人们一起拼命地挖防空洞,遇到过日本飞机轰炸,夜间趴在麻地里目睹了从北门进入从西南门出去的日本军队,看见了驻扎在水门口的日本兵以及驻扎在宛东中学(现老一高)的皇协军。
12岁那年,贾庭高到李郭庄辘轳井担水,排队到自己打水时,一位名叫刘小丑的孩子抱着辘轳把不丢。
贾庭高说:“你算不论理,轮到我了,你为啥要打?”就这样,二人各不让步,在辘轳井旁厮打起来,因贾庭高个子大占了上风,刘小丑的姐姐到贾庭高家“告状”。贾庭高父亲听后,不分青红草白,拎起鞋子朝贾庭高屁股上猛打。
1948年赊店解放后,把原来的14个保,更换成14个村,不足20岁的贾庭高担任村治安小组组长(相当于现在的选区组长),先后参加了剿匪反霸和民主改革工作。
1950年,贾庭高担任劳动协会委员,具体管理北兴隆街、里郭庄、新兴隆街约1000人。随后,他又担任街道团支书、武装队长,1965年社旗建县后调至城关镇工作,1990年因身体原因提前2年退休。
1950年18岁的贾庭高与马街古董贤惠良善的刘坤秀结婚,婚后夫妻二人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可谓是昔日“举案齐眉”的梁鸿孟光。次年,生下大儿子贾中文,到他43岁那年夫妇俩共生育6个儿子。
因刚解放和家庭孩子多的缘故,家庭日子仍过得紧巴巴的,一家8口人拥挤在租赁的2间草房内,到了1972年在西门外街才自己盖起3间瓦房。
但贾庭高没有忘记父亲对自己的教导,并有传承的义务和权力,就经常对孩子们说:“你爷爷教育我的话今个我传给您弟兄几个,长大后别学坏,在穷也不能偷人家东西,不管干啥都要正经干。”
同时,贾庭高还抓着机会给孩子们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道理,还以戏曲的形式为孩子们演唱《三娘教子》中“子不学娘断机轴”选段,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启发和教育。就是这样,6个儿子,无论在哪里,总是表现得非常优秀,让人点赞。
1995年春天,六儿子贾中洋因生意亏本破釜沈舟到广州打工前,贾庭高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小洋啊,出门要牢记'三稳’:一是手稳,人家再宝贵的东西咱也不要拿;二是嘴稳,不管听谁说啥不要传话;三是眼稳,看见女人不要死盯着看。”就是这样,贾中洋带着父亲给他借来的380元钱,怀揣着父亲的“三稳”宝经,踏上了南下打工的征途。
父亲的“三稳”教子方法犹如春风吹进贾中洋郁闷的心窝,又似春天播撒的种子,经过肥沃土壤的滋润和充沛阳光的照射,秋天结出了丰硕果实。
两年后的一天上午,为广州一家医药批发部老板开车的贾中洋受到了严峻考验:老板在一大街下车前,指着一个敞口的大皮包说:“你看好包,我下去办个事,半小时后回来。”
老板走后,贾中洋惊讶的发现内装足有60万元散币的皮包后急忙把拉锁拉上。此时的老板根本就没有出去办事,只是在附近一家客店内观察贾中洋。
晚上,老板回去后细查现金分文不少,次日就安排财务上每月给贾中洋多加500元工资(当时贾中洋每月工资1000元)。后来,贾中洋回到社旗对父亲说:“爸,你给我的'三稳’话,真用上了。”
此时的父子俩,个个是喜上眉梢,儿子喜的是有一个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喜的是有一个听话的儿子。
2005年,刚从部队退役的大孙子,被一朋友骗至广州后,对方提出“只要拿出3000元和领来一个人,就让你回家”要求后,大孙子脑海中忽然响起爷爷的教导,就任凭自己被骗也不骗人。就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想起了一个电话话,随即偷偷用电话求救,并及时得以解救出来。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对孩子们言传身教的同时,贾庭高还注重对身边青年人的正能量传输。
特别是1990年退休后,以“走遍阡陌传佳音,道说古今播文明”的实际行动,于2002年成立了“东裕社区夕阳红艺术团”,不仅每周三下午在县城东南寨门的土戏台演出,而且为县城附近乔迁搬家、新婚生子、生日寿诞的人家助兴庆贺,还走进敬老院和赵河公园为老人和市民们送去精神食粮。
尤其是他们创编的反映计划生育节目《儿媳妇背公公》、《十大劝》等,让观众看后捧腹大笑。与此同时,县检察院把他的土戏台确定为“东南面职务犯罪预防土戏台”,定期为群众演出曲剧古装剧《包拯跪嫂》、《刘公案》等反腐戏,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对儿子们常讲反腐话,常上廉政课,常敲警醒鈡。

贾庭高(中)在自己家向学员们讲述“一把弦子起家”的故事

就是如此,贾庭高的皓首白发献余热、愿为社会鼓与呼的举动,先后被南阳市委宣传部、社旗县委宣传部评为“先进文化艺术团”、先进文化团体”等荣誉。
2003年一位姓闫的老头患心脏病,每顿只能吃一点稀饭,从不吃馒头之类的硬食,并且每次吃了饭后就坐在“乱葬莹地”旁边一块石头上手捂胸口,心中的忧虑从脸庞上就能看出,也不与任何人说话,身体一天一天的变瘦,家人为此甚是焦虑。看到此事的老贾,劝他去听戏,慢慢心里舒畅了,心脏病也好了,脸色滋润了,身体强壮了。
还有一位女退休干部因与儿媳妇性格不合,导致婆媳关系紧张,不料一个周三下午婆媳二人都去看大调曲《十大劝》,她们边听边心中自责,悔恨的泪水也不时的往下淌。回到家中,婆媳二人各认各的错,使一个堆积多年的家庭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六个儿子六块金,个个比着尽孝心。
2012年老伴去世后,贾庭高因心脏搭桥住进医院。在那里,六个儿子、儿媳妇轮流陪护在床前,端屎端尿,取药喂饭,洗刷换新。
值得一提的是,五儿媳妇特意从深圳回来7天伺候公爹,在医院只见她忙的不亦乐乎,不是叫医生,就是喊护士,要么为公爹喂饭、喂药,要么是为公爹洗衣、擦身子,要么为公爹哼小调、唱小曲。
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医护人员对贾庭高说:“您这闺女真孝顺,人家婆子家真是有福!”听了这话,心脏病猛地好了许多的贾庭高,劲头不知从何而来笑着对她们说:“我这老头是有福的,我没有闺女,她是我儿媳妇。”
贾庭高康复出院后,五儿子贾中新和六儿子贾中洋知道几个哥哥日子不太富裕,就背着他们每人每月给父亲500元,因为他们这样想:当父亲接到钱时会想他有几个儿子,当每月给父亲寄钱时儿子们会想自己有一个健在的父亲。
18年的执着,18年的演出,18年的风雨,一路欢乐走来,使老贾感觉到了一份责任,就是那是寓艺于乐、为社会奉献精神食粮的责任,是余热生辉、传承文化瑰宝、挥发正能量的责任。他表示,生命不息,演出不止,一定要把夕阳红艺术团办下去,唱出老年人的晚年霞彩,为社区群众带来更多精神愉悦和文化享受。
如今,“排行老三的独生子”贾庭高,已是四世同堂,全家共有30口人,其中一个孙女通达法、德、日、英四国语言,在广州市旅游局工作,颇受单位领导和外宾好评。

作者简介

赵兰奇,60后,祖籍唐河县大河屯镇,出生于社旗县饶良镇,河南省委党校大专学历,就职于社旗县政府某单位,从事文秘工作。曾从戎5年,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先后在报纸及媒体发表稿件4000余篇(幅),有20多件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县“好新闻”奖,连续多年被市人大、市人口计生委、县委评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