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字画的独特之美
傅抱石出生在江西。因生活轨迹的影响,早年的作品深受明清文人画的熏陶,风格奇峭,注重线条的穿插和笔墨之意境,那时候尚不具备自己的面目。在明清重笔法的基础上,将渲染之法的传统重新纳入画法中来,不惜多层次用墨渲染,气势淋漓,表达出了若云若雾、若阴若晴的大自然情态和纵恣苍莽的精神气象。日本留学所学的是东方美术史,也使他有着深厚的史识定位,并加深了他的历史意识和对现实的灵敏感受,也开阔了视野。这一点,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灵感的勃发,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不仅如此,由于史识之感,他对中国画的现状也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因而无论是在山水画、人物画,都能有其相应的成就。
傅抱石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虽然作过不少画作,但也只是让他在南昌小有名气罢了,直到遇到了徐悲鸿。在此之前,傅抱石从没想过要出国深造,但是徐悲鸿看中了他的才能,为他争取到了江西省公派留学的名额。
傅抱石在对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艺术思潮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情景下,努力实现把个人对自然观照而形成的艺术个性同时注入到符合社会功用的群体价值中,在平衡具有“民族性”的传统与“人民性”的现实之间寻找到“专家点头,群众认可”的“创新”路径,而这种“新路”是以满足社会风尚、政治要求和接受群体的审美趣味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傅抱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创新”是有条件、有限制、有范围的“定向突破”。
晚年,傅抱石自觉适应时代潮流,大胆革新,强化写生,强调从生活中汲取艺术养分,完成了绘画思想的转变和风格样式的革新,以卓 越的成绩令人瞩目。诸如1960年“二万三千里长途写生”、1961年“东北写生”等写生绘画方式,成了他晚年八年生命历程里的主要创作状态,也成为了他晚年绘画的最为重要的特色。
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1965年9月29日病逝南京,卒年六十二岁。 徐悲鸿赞其画:“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并题:“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浑茫浩瀚,造景益变化无极,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谓炉火纯青者非耶?”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修伞匠人家。1921年他以第 一名免试升入省立第 一师范。其时他在治印之余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尤其是看到石涛的“我用我法”顿开茅塞,他更欣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
傅抱石所画人物,大多是高士逸人,远离生活,寓于诗词歌赋中,这些人物气节高尚,情操古逸,性情潇洒,才气横溢,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真实原型以供描摹,只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中,但傅抱石却用传统人物造型方法画出了人们心目中的屈原、李白、东晋名流等人物,而且神情毕现、气质非凡,如屈原、杜甫、陶 渊明、李白、王羲之及竹林七贤等,都是历史上别有怀抱、具有崇高人格的人物。他们的悲愤、郁悒、不满现实、萧疏放逸以及人物内心深处不可名状的哀伤与沉重,在傅抱石笔下,都与画家心有灵犀。令人感到他不只在画人,而在画心境,在表现人 生的际遇、表达画家对他们的理解与共鸣;令人感到画家不只在 画古人,而在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