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的含义: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关于霜降为什么会下霜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霜降后的苹果更好吃

因为霜降要在气温很低的情况下发生,苹果为了抵抗寒冷,会将淀粉类物质被淀粉磷酸化酶催化而转化成糖分,这样苹果中的细胞液就不容易破坏,也就不容易被霜打坏,这是植物自我保护、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办法。苹果经过这样变化,就会变得比之前更甜了。

另外,其他的植物果实、块根、块茎等贮藏淀粉多的器官,在冬天低温环境下也会变甜,这也是淀粉磷酸化酶作用的结果。

霜降后苹果还长

苹果收获的季节,应该是每年的霜降小雪期间,即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等到霜降后再摘苹果,那时的苹果才是成熟的。

苹果还未成熟前,果内含有大量的淀粉,苹果会发甜是因为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其中,淀粉降解为葡萄糖有两种形式:淀粉的水解磷酸解。淀粉的水解是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然后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而淀粉的磷酸解是淀粉在淀粉磷酸化酶的催化下,生成葡萄糖。淀粉酶水解淀粉需要较高的温度,而淀粉磷酸化酶要求温度较低,所以霜降时苹果内的淀粉在淀粉磷酸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提高了苹果甜度。另外,植物果实、块根、块茎等贮藏淀粉多的器官,在冬天低温环境下也会变甜,这也是淀粉磷酸化酶作用的结果。

霜降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霜降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

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秋燥明显、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在气象学上没有“霜降”的概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霜”通常出现在秋、冬、春这三个季节。“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讲法,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