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认识《清明上河图》吗?期指一算,它竟有上百个版本啊!

(所有“原创”文章谢绝转载,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PS: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当然是十分欢迎哒!
《清明上河图》差不多算是我国知名度最高的画了吧,但是很多事情就是这么魔幻,长大和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不断推翻我们成长过程中根深蒂固的认知。比如在《簪花仕女图》是唐代的作品吗?》中已经介绍过我们一直认为的唐代胖贵妇(甚至就是杨贵妃的形象代表)画作却并不一定属于唐代。
而《清明上河图》需要面对的问题则是它的版本实在是太多了……
上一期提到《胤禛美人图》的尺寸是巨大的,十二个美人个个都是真人大小比例,那么《清明上河图》的尺寸则是十分迷你的,确切的说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宋代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它的高度只有25厘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一张我们最常见的A4纸长边也有29.7厘米,可见里面的人物其实是多么微缩啊!
▲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虹桥部分)
《清明上河图》的地位之所以如此高,实在是因为我国绘画史里向来缺乏这样写实性的风俗长卷,市井气如此重而文人气却罕见。乃至于宋本作者张择端的名字并非出现在我们所以的画作的落款,而是来自于卷后的第一个题跋,可信度较高(张择端是否为宋本作者仍有争议)。讽刺的是,张择端的生平信息很多也是来自于画后的各种题跋,严重与此画如今的地位不符啊。
▲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张著题跋部分)
与宋本《清明上河图》差不多时间完成的长卷,当事人推崇的是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和张伯驹《江山秋色图》那样的作品,笔下风光介于文人的想象与写实之间。这些山山水水并没有具体方位指向,却可以美得满满都是中国的味道,更是文人们的期望。
▲ 北宋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局部)
尤其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这位天才画家在十八岁时的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笔下山水浩渺而细腻,苍茫而娇媚,既有扑面而来的富丽堂皇,却又不实青绿山水的文人气质。在一般路人眼里,谈及《千里江山图》甚至无法联想到那是一幅什么画,但确实从完成一直红到现在名画,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他好像知道,过几年就死了。
——陈丹青
所以只要稍稍对比《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就可以完全捕捉到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区别。
当然要成为一幅传世名画,相对脉络清晰的传承有序也很重要。它是如何随着历史在一个个人手里流转,又是如何进入清宫,最后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一个个节点都十分清晰。古人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没有网盘可以分享,所以流传的过程其实也是给了后来诸多仿本临摹的机会。
很多人认为《清明上河图》只有三个版本,即宋本、明本和清本。其实这只能叫做三类,细分版本的话,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各个版本《清明上河图》就有八个,有人数过可以查到的就有四五十个,粗略统计加上私人收藏的恐怕《清明上河图》妥妥超过百个。
其中以明代版本最多,这就是因为明代此画几乎全部在民间流转,并且在明代《清明上河图》已然商业化,各类繁简不一的版本公然售卖,并且价格不菲。
传 宋 张择端 《清明易简图》(虹桥部分)
上图即位假托为张择端的伪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色彩鲜艳,笔力稚弱,一看就是明代的摹本。
在诸多的明代摹本里有一个重灾区叫做“仇英”,我国各个博物馆里“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图》至少已经有辽宁博物馆版本的、青州博物馆版本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版本,在私人手里的那就更不必算了,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版本之间还能互相看得出不是同一人的手笔。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 台北故宫藏(虹桥部分)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 辽宁博物馆藏(虹桥部分)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 青州博物馆藏(虹桥部分)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 保利2011秋拍(虹桥部分)
作为吴门四家里出身最为低微、成就最为单一的仇英,却也是明代画家里最有代表性的一位,所以后世伪托之作也很多,也就无怪乎成为重灾区了。
而明代各种版本的《清明上河图》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清本《清明上河图》的出现。清本也称“清院本”,因为它是由清宫画院的几位画家合力在乾隆元年完成了,可以说集结了当时中国最高的绘画水平。画面鳞次栉比、屋舍俨然、喧闹繁华,也是各个版本里《清明上河图》里最为丰满绚烂的一版。
▲ 清院本 《清明上河图》(局部)
网上流传或者说错配的《清明上河图》大多就是来自于清院本。
清院本现藏于台北故宫,而台北故宫同时还有一版沈源所作的《清明河上图》,两者相比几乎相差无几,甚至于极为细节的事物、舟车与人物的安排几无差异,可以作为清宫画院绘制长卷作品时的过程参考之用。由于沈源版本仅有极为淡雅的赭色渲染,所以也可以让我们得见清院本若在黑白电视上播放的效果,有别样的风情。
▲ 清院本 《清明上河图》(局部)
▲ 清 沈源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院本其实是在各种明本和清代前期本身就有的绘制长卷习惯之上所作的,参考对象并非宋本。因为当时宋本《清明上河图》还在民间,直到嘉庆时期才将当时的学问大家毕沅死后抄家才获得了此画。不过也是因为如此,这幅藏于清宫的宋本《清明上河图》才逃过了乾隆的弹幕。宋本后面共有十三人留下了十四篇题跋,都是极为规整的小字,记载了对于此画的所知所感,帮助后人更好地了解此画的相关信息,而主体画面几乎没有遮挡和阻碍。也算是关于宋本的一点八卦吧!
看这些各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就会发现大家其实都在画自己当时的社会,或有夸张、或有临摹,却都不是一味仿古之作。这当然和古人没有网盘有一定关系了,不过也得以让我们看到从张择端开始市井面貌的变迁,如身临其境,仿佛耳边还有小贩的叫卖声,车水马龙的拥挤感。
若要说这些《清明上河图》之间最为直观的区别是什么呢?后本总是比前本更为长、所绘内容更丰富、颜色更为鲜艳。
朝代
作者
名称
尺寸(cm)
(傳)宋
張擇端
張擇端清明易簡圖 卷
38x673.4
張擇端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卷
29.7x606
仇英
仇英清明上河圖 卷
28.2x439
(傳)明
仇英
仇英清明上河圖 卷
34.8x804.2
仇英
仇英清明上河圖 卷
28.2x439
清院本
院本清明上河圖 卷
35.6x1152.8
沈源
沈源清明上河圖 卷
34.8x1185.9
清人
清人清明上河圖 卷
31.1x678.6
△ 台北故宫所藏各个版本的尺寸
尤其宋本是在一件深宅大院处戛然而止的,但是明本、清本几乎都绘制了更后面更为梦幻臆想的宫殿部分,增添了一些想象风情,却也削弱了画本身写实的说服力。
▲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结尾部分)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 辽宁博物馆藏(宫殿部分)
▲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 台北故宫藏(宫殿部分)
▲ 清院本 《清明上河图》(宫殿部分)
而细微处的差别,从人物的服饰、建筑的样式、船只的形制、屋舍的排布、桥梁的建造都可以找出很多,甚至你可以看到所绘制的植物品种的区别。
可以说,《清明上河图》有一种魔力,会令看到它的画家忍不住绘制一版自己眼中的市井面貌,这种冲动来自于我们每个人对于生活总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而艺术家尤甚。而我们又总是想着当下,画着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如同时代传递的在清醒和朦胧之间的梦境,完全睡去是不愿意的,但是谁要将我拍醒却也会有不小的起床气啊!
业余打理,无暇校对,若有错字,还请见谅
〖 本文完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