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限制了人的见识和思维”,这句话你还信吗?
最近我们个人发展学会的一位粉丝在我们公号后台留言,他今年28岁了,在江西的一个三线城市,工作有七年,现在从事的是金融行业,在一家证券公司上班。
他说,目前的工作自己并不喜欢,同时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现在也每天坚持看书、健身,但是没有一点充实的感觉。想改变,但是没有方向感。
他说,自己所在的城市是三线城市,没有办法可以找到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渠道。
所以问我们:如何发觉自己的喜欢的职业?如何做好职业规划?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
其实,这位粉丝的问题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我也是在三四线城市长大,小时候父母就是告诉我们要考上大学,到大城市去读书,去工作。
因为,在一二线城市有太多学习、太多长见识、拓展视野的机会。
我太了解他的困惑了。我们个人发展学会,其实致力于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希望能消除一二线城市聚集了大量文化教育资源、而三四线到五六线城市非常稀缺的不平衡问题。
1
学习这件事情,
需要有助推。
就好比我们每天起床的时候要设定一个闹钟。这个闹钟会让我们不舒服,但是我们需要它,它起的作用就是助推。
以我自己为例,曾经去健身房办了一张年卡,但是一年到头总共去了三次。第一次是办卡,第二次是花了一千多块钱在健身房租了一个存放衣物的柜子,第三次是去体验了一下健身房的感觉。
结果一年下来,钱都白花了,给健身房做贡献了,什么作用都没有。然后,我看到那些在健身房有固定私教的朋友却坚持得不错。
私教就是很好的助推。最近我开始约朋友户外夜跑,绕家附近的半马跑到一次就跑十公里,坚持得反而不错。和我固定夜跑的朋友起到的作用就是助推。因为我们能互相打气。
2
一个人学习终究是孤独的,
真理也需要越辩越明。
和一帮有趣、积极向上、聚焦于自我成长的人在一起,通过互相影响、互相打气,这样互为助推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古时候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常言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找到同道中人并且在一起,真的很重要。而个人发展学会的发小们,就是一帮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愿意改变、对世界充满好奇、致力于终身学习的小伙伴。
网络便利了一切,跨地域的交流互助已经越来越没有障碍,所以,你找到我们、加入我们、就是找到组织、找到家了。
我们的这位粉丝提到如何发觉自己喜欢的职业,如何做好职业规划、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其实这三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的三个层次。
有这样困惑的人真多太多、太普遍了。学校里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去面对自己的职业、只有父母基于自己的偏好给我们或强制或主观的安排,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科学的规划。
而很多时候,当我们裸奔进入职场,公司的目标与我们自身发展的目标真的不那么一致,公司也不会去真正意义上设身处地的为我们自己规划前程。
3
两个大的方向性建议
在这里,我大概给我们的这位粉丝,以及有类似困惑的朋友们,两个大的方向性建议:
首先,我们要真正的认识到什么是职业,从底层上建立对职业的规律性认知。
职业的根本是在于社会价值的创造,所谓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本质上是你想要去创造和实现什么样的自我价值。
你可以深度的向内探索,扪心自问,你因为做什么样的事情获得他人的认可而有强烈的意义感和自我实现感。
其次,你要开始去感知自我,认知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劣势,这决定了自己技能与知识积累的方向。
在一个人的积累上,我还是更偏认可长板理论,主张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主,其次才是弥补短板。
如果你更乐意与人交流和相处,可以考虑销售、人力类相关特点的工作,如果你更喜欢自己思考、独处与研究,可以往研究型、创造型的工作上发展,比如文字创作、研究类岗位等等。
其实,大家所面临的困惑,也正是我们为什么做“职业精英研修班“的目的所在。
我们希望帮助大家建立对于职业底层规律的认知,认知自我、认知职业;了解自己的优劣势,知道自己需要的技能与知识方向在哪里;然后看清职场当中的人际关系,帮助大家从原点出发持续的拥有自主进化的成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