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特稿】毕谷云先生《二本太真外传》欣赏
今天是八月中秋,又称祭月节、月夕、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早先各各戏曲班社都会演出应节戏,中秋节的应节戏着实不少,像《嫦娥奔月》、《唐王游月宫》、《白兔记》、《拜月亭》等。
荣春社演出《唐王游月宫》广告
《唐王游月宫》说的是唐明皇游月宫,传下《霓裳羽衣曲》的故事,其剧在早期明代便有所记载。
翁偶虹先生《北京话旧》中漫话中秋节一文中写到:明代的刘浑吉女戏演《唐明皇游月宫》,能在叶法善导游时,“场上一时黑魅地暗,手起剑落,霹雳一声,黑幔忽收,露出一月,其圆如规,四下以羊角染五色云气,中坐常仪、桂树、吴刚、白兔捣药轻纱幔之内。燃赛月明数株,光色青藜,色如初曙。撒布戏梁,遂蹑月窟。境界神奇,忘其为戏也”。从中可见古人的舞台渲染和布景不逊今人。我曾得见手抄本《庆赏中秋唐明皇游月宫昆戏总本》,剧本中戏中人物扮相、念白、戏文俱详。其中三场上守广寒宫的玉兔星君,扮相奇特,抄本原文:“四白文堂四小兔精同站门上,玉兔星上,白兔脸,三瓣嘴,金眼,白蓬头银额子,双白发髻,白垂鬓发,后代白兔形冠,翎尾,两个大长白兔耳,白蟒围领,双白彩绸球、方靴玉带,持云帚上。”兔仙文扮穿蟒兔冠只此一剧中有。
《太真外传》“梦游月宫”剧照
这出戏早就不再演出了,梅兰芳先生编演《太真外传》一剧中,在第二本的剧情中有唐明皇游月宫的情节:
至于“梦游月宫”一场,布景十分华丽,即便在今日的舞台上,也颇可以说得下去了。这堂景是要表现月宫里面的情形,给观众的印象是如置身于月宫之内,而并非由地球远望月球,所以不能只是在幕上远远悬了一轮明月就算是在月宫了。布景必须要切合剧情,宁缺毋滥。自然以目前科学知识来论,月宫不再是一个谜,而已经为人类探穿其究竟了。但就此剧而言,当时这个谜还是牢不可破的。梅演出时,台上之布置,约略如下:在舞台最前面的右上角,高悬一棵丹桂的枝桠,上有亮晶晶的花叶。第二层是薄薄一层绸幕,先是由罗氏真人作法启请嫦娥。梅又改饰嫦娥在幕后唱[西皮倒板]:“殿前的素女们一声通禀。”绸幕徐徐拉开之后,现出后面的桂殿兰宫、琼楼玉宇。台中有一基石,台上有一机动化兔儿爷在捣臼。上面还有其他的彩饰电灯,不停地在明灭掩映。这时姚玉芙和朱桂芳分饰的寒簧、素英,已经站立两厢。嫦娥梳海棠髻,头戴珠凤,身穿湖色古装小袄,下袭白色绣花彩裙。披着珠串的披肩与小腰裙,手执白云帚。随着[长锤]鼓点徐徐登场。似此衣饰,再配以电光,几疑为天人下界,掌声亦即随之而起。一段[原板]佳腔迭出,字字珠玑。再配以徐兰沅的胡琴,二片(王少卿)的二胡,令人为之心旌荡漾。真个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可称[原板]之中最过瘾的一段。只惜当时未有录音机,无法收取,幸有高亭公司所灌的唱片,否则岂不成了绝响。唱完这段[原板],明皇已由罗真人的指引来到月宫。拜见了嫦娥之后,请为一奏仙音。嫦娥即命众仙姬演奏霓裳羽衣仙曲。寒簧、素英与嫦娥在牌子声中与之共舞。众仙姬亦着古装披肩及小腰裙,共有八人。在这场舞里,除嫦娥手中执拂为拂舞外,其余的人均用长袖与之配合共舞,实际上为袖舞。而身段、眼神、舞袖起落、姿势之变换,完全与嫦娥之拂尖看齐。云帚舞具,无形中等于指挥棒。无论是一字雁阵、三插花,或三推手,在翩翩起舞之中,层次分明,疾徐有致,指挥棒之功也。嫦娥唱的一段[南梆子],其词曰:“唐天子你须要洗耳静听,这就是霓裳曲第一新声。” (奏牌子声中一段舞) “歌幽雅舞翩跹声容并稳,十二支钧天乐集合而成。” (再奏牌子起舞) “好参详宫羽调要牢牢记紧,将此曲听仔细传到凡尘。历年来世上人未得观听,有谁知桂府内仙乐仙音。”舞毕与众仙姬齐下。这时明皇追随罗氏真人走一个圆场,又回到宫廷,并命贵妃记下此曲,谱制新声。以上为三本太真外传翠盘舞的伏笔。选自《齐崧先生文集》
梅大师的《二本太真外传》很久没有在舞台上复排演出了,今天请欣赏梅大师的弟子毕谷云老师欣赏录制的《二本太真外传》精彩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