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速递 | 1%聚桂醇硬化剂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年9月第13卷第9期

1%聚桂醇硬化剂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

侯乐伟*、梅志军、邓国瑜、梁清、景在平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上海 200433

*现解放军四五四医院普通外科,南京 210002)

摘要:

目的:探讨硬化剂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的效果。

方法:2010年9月~2011年7月,运用1%聚桂醇硬化剂注射治疗108例下肢毛细血管扩张,一次治疗总剂量2~10ml,治疗1~2次,治疗后使用长统弹力袜(压力20~30mm Hg)至少4周。随访1年,记录毛细血管消退和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随访1~12个月,(7.8±2.5)月。97例(90%)扩张毛细血管全部消退,11例(10%)部分消退。57例有症状患者中,28例症状消失,29例症状改善。2例聚桂醇过敏,5例头痛,54例皮下硬结,60例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其中10例6个月后仍残留皮肤色素沉着),1例局部皮肤点状坏死。

结论:聚桂醇硬化注射是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症状,并极好地解决美容问题。

关键词:

毛细血管扩张;硬化剂治疗;聚桂醇

文章编号:

1009-6604(2013)09-0796-03

毛细血管扩张是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一种类型,外观呈蜘蛛状或细线状,常给患者带来美容上的问题,部分患者伴有腿部不适、疼痛、肿胀、夜间抽搐等症状。硬化剂注射是目前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常用的方法[1],但在国内仍未普及。我院2010年9月~2011年7月运用国产硬化剂聚桂醇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108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男21例,女87例。年龄21~55岁,(32.7±5.6)岁。57例有症状,左下肢38例,右下肢27例,主要发生在小腿及足部,包括下肢不适54例、疼痛2例、肿胀15例、夜间抽搐10例、抖动5例、皮肤瘙痒12例、疲劳6例。

病例选择标准:只有毛细血管扩张,扩张的浅表静脉直径<2mm,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无明显深静脉阻塞。患者有症状或有美容要求。

病例排除标准[1]:①对酒精严重过敏;②近期发生过血栓栓塞事件;③妊娠;④局部或全身感染;⑤明确的下肢缺血;⑥已知症状性卵圆孔未闭。

1.2 治疗方法

硬化剂为1%聚桂醇注射液(中国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445),使用1ml注射器细针头于扩张毛细血管内注射,每点注射剂量0.2~0.5ml,一次治疗总剂量2~10ml,一旦扩张毛细血管消失便停止注射。治疗后立即使用长统弹力袜(压力20~30mm Hg),至少使用4周。对于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一次治疗总剂量无法完成,需行二次注射治疗,两次间隔时间6~8周。

1.3 随访

治疗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随访主要内容为扩张的毛细血管是否消失,下肢不适、疼痛、肿胀、夜间抽搐、抖动、皮肤瘙痒、疲劳等症状是否改善。

结果

2.1 手术效果

99例一次治疗完成,9例行2次治疗。随访1~12个月,(7.8±2.5)月。下肢扩张的毛细血管全部消退(图1)97例(90%),部分消退11例(10%)。无复发。治疗前主诉有症状的57例,28例症状消失,29例症状改善。

2.2 并发症

2例聚桂醇过敏,于注射当时在注射区域皮肤处发现红色丘疹;5例术后24~48小时内出现头痛,均自行缓解。54例术后3天出现皮下硬结,1例术后3天局部皮肤点状坏死,停止治疗后予以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局部涂擦,均在6个月内治愈。60例术后1周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其中10例经6个月喜辽妥治疗后仍残留皮肤色素沉着。未出现静脉炎、血肿、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毛细血管扩张是下肢浅静脉曲张中的一型,主要引起美容问题,部分患者伴有下肢不适、疼痛、皮肤瘙痒等症状,罕见扩张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硬化剂注射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毛细血管扩张的方法,它通过破坏血管内皮,引起血管的炎症、血栓形成、血管塌陷和纤维化,最终导致静脉硬化闭塞[2]。目前国内常用的硬化剂主要有鱼肝油酸钠、磷霉素钠、50%葡萄糖、聚桂醇等。聚桂醇硬化剂最初是作为局麻药物应用的,对组织刺激较轻,经过长期临床使用已证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硬化剂。
从本组资料看,国产聚桂醇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效果良好,总有效率100%(108/108),其中90%(97/108)的患者达到完全治愈,未出现深静脉血栓、急性肺栓塞、大面积皮肤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尽管如此,为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中,操作者仍应应注意以下问题:
(1)选择适合运用硬化剂治疗的病例,见本组病例选择和排除标准。
(2)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注射。国内目前最细的针头即是1ml注射器的针头,直径为0.34mm,所以对直径<0.3mm的毛细血管不能保证针头完全进入血管腔内,尽量选择较粗较直的血管进行注射,可避免硬化剂外渗造成的皮肤色素沉着和皮下硬结。如遇到成簇的毛细血管扩张,可选择用“两步法”[3]进行注射,即先注射成簇毛细血管的根部,注入的硬化剂随血液流动可以自行闭塞注射点远端较细的血管,这样既可以减少硬化剂的使用量,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量避免选择踝关节和胫前区血管注射,因为此处皮下组织薄,一旦发生聚桂醇外渗,容易造成皮肤坏死。本组1例皮肤点状坏死就发生在内踝注射点处。
(3)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注射前可将针头适当弯曲,针尖斜面向上,紧帖皮肤穿刺,使操作更加顺畅,针头更容易进入血管腔。
(4)确保针头完全进入血管腔内。这样在注射聚桂醇时才能确保硬化剂不渗出血管外,避免皮肤色素沉着。当静脉穿刺完成后可回抽注射器,若有静脉血回流顺畅则证明针头完全位于管腔内,可接着注入硬化剂。穿刺较细的静脉做回抽注射器动作时容易使原本已完全穿入血管腔的针头滑出,此时在完成穿刺操作后,可原位轻轻下压针头,若毛细血管颜色消失则证明针头已在血管腔内,接着一次完成注射。
(5)适时停止硬化剂注射。在治疗过程中,当患者主诉疼痛或出现皮肤丘疹样改变时,说明硬化剂已渗出血管外,应停止注射防止更大范围的皮肤色素沉着或皮下硬结形成。注射过程中,当治疗区域扩张毛细血管消失时说明硬化剂已闭塞了血管腔,已达到治疗目的,也应立即停止注射,减少聚桂醇的使用剂量。
我们主张对有症状和有美容要求的下肢毛细血管扩张患者应予以干预。聚桂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硬化剂,可以作为临床治疗下肢毛细血管扩张的比较好的选择[4]。医生需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