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商看医药CSO的一些事儿
专栏作者/爱可乐的仓鼠
医药行业中的实践者。
笔者先说两个看上去并无关联的事件。
第一件,就是不久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某冰冰逃税事件,8.84亿元的天价罚款让笔者甚是惊骇,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羡慕,用抖音最近非常流行的一个梗来形容笔者就是 “当明星,真好!”。
第二件,就是笔者生活在北方一座二线城市,曾几何时,大街上码列着各种流动小吃,什么鸡蛋饼,烤冷面,麻辣涮…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可是,一个 “创建卫生城”运动,就让这些风味美食一夜间消失的无影无踪,让笔者不禁的想起了一把传说中的宝剑,名约“秋风落叶扫”。
在笔者看来,这两件马牛不及的事件可以晦涩的总结为十个字:“我不说不代表我不知道”。
先把上面的十字总结搁在一边,待会再用,下面我们简单谈一谈CSO吧。
CSO(合同销售组织),在医药领域并不是个新鲜事物。在国际上,CSO主要代理很多大企业快要专利过期或已过期的品种,对于大企业来说,是一种产能转移或者战略需要;
对于CSO,不但本身运营成本比大企业低很多,而且产品大多比较成熟,只要代理的条件不变态苛刻,还是有利可图的。
这种你情我愿的生态模式促进了CSO的蓬勃发展。
而在我国,CSO经历的却是过山车般的起伏:早期萎靡,近来井喷。
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CSO有:康哲药业,亿腾医药,泰凌医药等,即便放眼整个行业,每家也都是响当当的企业。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对CSO公司的认知。
1
CSO公司为什么会快速发展?
根据天眼查公示信息整理,截止2018年1月15日,全国注册医药CSO类型的企业共有140093家。而2017年内注册的医药CSO类型的企业就有49413家,占总注册量的35%。
笔者认为,CSO春笋般的成长是宏观政策倒逼下的产物。
两票制,营改增以后,传统的过票模式穷途末路,厂家只能走高开模式。
那么一个迫在眉睫的矛盾来了,厂家只能高开,代理商们还要继续卖药,怎么办?CSO似乎成了一个暂时完美的答案。因为这类公司不但运营成本低,而且咨询行业个性化突出,价格的随意性和可调节性很高,税务机关稽查困难。
可是,真正的CSO公司是专业化的,是能够提供做市场,学术,策划等专业工作的企业,而现状似乎只是为了解决企业的财务问题,更直接一点,就是用来开票,用来生存。这种涉及饭碗的事情,飞一般的发展也就不难理解了。
2
CSO的隐患在哪里?
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在文章的前面,答案就是“我不说不代表我不知道”。
笔者并非财务部,合规部出身,但作为常常把“统计学有无差异”放在嘴边的学术推广人员,我都能半吊子的提出一个疑问,高开票以后,那么多的制药企业销售费用激增(很多都在60%以上),那么多的CSO成立或临近满额度废业,这么没有“统计学差异”的大样本事情税务工商难道会看不到?
举个例子,早在2017年年初,山西省太原市就出台过相关文件,规定药品,医用耗材生产企业不得委托科技公司,咨询公司等非药品经营企业推广销售药品,不得向这类企业支付费用,变相“洗钱”的相关文件。
再有,2017年12月2日,上海市工商局对泰凌医药处以1160万元的罚款。做为CSO的标杆企业,泰凌的被罚其实很有几分杀鸡给猴看的意思, 连泰凌这样的正规CSO都能查出问题,那些假到离谱的CSO你们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了。
对于虚开发票的惩罚,大家可以自己在网上查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所以,某些机构把CSO叫做税务陷阱确实有几分道路。
3
CSO的路在何方?
有需求就有市场,只有你打开“度娘”,就会看到许多有关“如何规范建立CSO”的培训项目,用一句话概括:其实就是回归CSO公司的本质,即真正去做专业化的学术外包。
具体如何,笔者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笔者在这里只是表达一些自己的感概:
1.我现在做专业化的CSO公司,但那么多的伪CSO依然存在,我能不能坚持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2. 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产品究竟对企业有多大的红利,其实还是依赖政策。同理,这样的观点也适用于CSO。换句话说,CSO是不是未来药企唯一的出路,未来会不会还有其他更好的经营模式等问题,都是打着大大问号的未知数。
医药人,每天都在政策的刀口上砥砺前行。
但不管怎样,合法,合规,合理的一定是万变中的不变要素。
以上就是笔者的一些思考,CSO一定是目前比较特的话题,非常希望各位小伙伴能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