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寿衣有哪些讲究?为什么要穿寿衣?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人往生了要穿寿衣,但是寿衣这一称谓是如何而来呢?穿戴寿衣又有哪些讲究呢?今天就简单谈谈!
其实,在古时很多老年人在六十岁以后就会开始置办死后要穿的衣服,美称“寿衣”,寓为健康长寿之意。
寿衣包括帽子、衣裤、鞋袜等,衣裤至少要做够三套,套数均要单数,忌双数。做寿衣一般要在古历闰年做,因古历闰年比平年多一个月,俗称闰年做寿衣,可以为老年人增寿。
所做的布料要用棉线织的布。古时,从被褥鞋帽到内衣、外衣、袍子、鞋袜,均要女子亲手做。
新时代,一般人家除了外衣是自己做的之外,内衣和鞋帽等都从商店购买,大衣也渐渐取代了袍子。
旧时做寿衣,有许多讲究。外衣里子用红布做,子孙后辈会红火。帽子上边缀红顶子,亦象征后辈儿孙红火。男人寿衣外面多为杏黄色,女人外衣多为青蓝、古铜色为主。
寿衣无论内外衣,一律不用纽扣,只用小条布带。以带子代替纽扣,暗喻会带来儿子,后继有人。
而人往生以后,就会更换寿衣,我个人认为这仍然是一种愿望的寄托,心理的安慰,以及视死如生的观念。
穿衣上路这是人之常情,随便去哪里,都需要穿衣服,那么人往生了,去到另外一个世界,同样需要穿衣服,这样的逻辑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即便穿衣服又为什么要穿那么多呢?至少都是三领三腰(三件衣服三条裤子),再多还有五领三腰,七领五腰,九领七腰,十一领九腰,其实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因为在古时有守灵3天5天7天9天15天不等。且出殡的日子时辰都得找风水先生算好。由于科技并不发达,所以遗体不可能得到妥善的保存,这必然得面临遗体腐败的问题。
遗体腐败后会有液体流出来,并可能会透过棺材渗漏出来。为了防止渗漏,除了在棺材里面放上草木灰、草纸一类吸水的东西,还要多穿衣服,亦为了能吸水分。
人的内脏在上身,腐败时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后人相袭成俗,一直沿用下来。
解放以后,国家提倡殡葬简易化,慢慢演变至今,寿衣的件数一般都是市面上的三件套,五件套最多不过七件套了。包括大袍,棉衣棉裤,衬衣衬裤。这是由于,火葬时,对棺木的大小有要求,否则,进不了火化炉,所有的纸棺都是固定大小的。较之以往的木棺,偏小。如果寿衣的件数,被褥的件数过多,逝者就无法入殓。
寿衣的材质一般以棉质的为最好,棉料的衣服烧出后的骨灰比较纯净。丝织品或化纤材质容易产生静电导致肌肉收缩,会让人误以为尸变,同时化纤料的衣服在火化时会影响骨灰的品质。
无论如何,亲人去世都会换上新衣,不让亲人光着身子离去是大多人的传统意识。至于寿衣的档次以自己的经济条件为主,切勿强求爱面子,多花冤枉钱,最终受罪的还是自己。
丧葬的理智,源自于个人的处世态度,也体现出一个人的素养和品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