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药,锁住阳气!改善手脚不温,消化不良,源于敦煌遗书
三味药,锁住阳气!改善手脚不温,消化不良,源于敦煌遗书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聊一张,可以锁住阳气的小方子。
来,你看一下——
准备中药山药、芡实、韭菜各30克,粳米50克。把山药和芡实捣碎,然后韭菜切成末,和粳米一起来煮粥。空腹吃。吃完了,喝少许热酒为妙。
这能干什么呢?主要就是用于改善脾肾阳虚的问题。脾肾阳虚之人,四肢不温、发凉,经常腹泻便溏,浑身乏力,腰膝冷痛,遗尿,精神衰疲。这样的人,用这这个办法很好。
尤其是往后,天气逐渐转凉,手脚不热乎的人可能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如果用这个办法来应对,是比较合适的。
这个办法,道理其实非常简单。韭菜,作为药食两用之品,可以温补脾肾之阳。芡实,可以健脾固摄,山药,能健脾益气,兼有固摄之能。所以说,它可以补益脾肾,并且把补益进去的阳气固摄住,改善遗尿、便溏、乏力、食欲不怎、全身不温的状态。所以我说,它是可以“锁住阳气”的办法。
看起来,这一切都很简单。
不过,我重点要说的,是这个配伍的来历。
它,源于敦煌遗书。
什么是敦煌遗书呢?话要从自从前秦建元二年,即366年说起。
那一年,有僧侣,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县开凿了第一尊佛像。从那以后造佛像的事儿就没听过,代代相传。僧人们一边造像,一边写经,然后藏在窟内。
这件事儿,一直持续到北宋仁宗的时候。
那一年,西夏兵前来进犯。为了躲避战乱,保护佛像和经卷,僧人们将大批文书藏于洞窟之复室中,然后在外面修了一道墙来掩人耳目,作为保护佛像和经卷的办法。
就这样,时间一转眼,到了清光绪26年,即1900年。
这一年,敦煌的道士王圆禄无意中发现了敦煌石窟第十六窟画有壁画的墙上,出现裂缝。他透过裂缝一看,大惊失色。原来,这里头有大量的经卷和佛像。就这样,敦煌石窟里头的秘密,被揭开了。
从那以后,敦煌县令屡次将敦煌经卷和文书作为礼物送人。这个秘密逐渐被公开化了。以至于到后来,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通过各种不耻的手段来盗取经卷,使得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流失到海外。后来,虽然清政府也开始了保护,但是未能追回所有流失海外的经卷。
而这些历经千百年的经卷,就被称为敦煌卷子,或者叫敦煌遗书。
山药,芡实、韭菜的配伍,就出自敦煌遗书。
我为什么要写这个呢?我由此联想到了中医学。
现在,我们国内对中医学的态度分化两极。有些人特别信奉,甚至神化,有些人则嗤之以鼻。这不利于中医的发展。这么多年来,中医在海外的发展十分红火,反倒是国内,鄙视和怀疑中医的人层出不穷。这就好像敦煌遗书——我们中国人拿去随便送礼,外国人却当成宝贝来收藏。别的不说,中医的很多历史文献资料,就被收藏在国外,国内只能看到翻印本、手抄本。甚至有人讲,要想去感受原汁原味的汉代医学,得去日本,去韩国。那里保存得最完整。这不得不说令人心寒。
所以,我一直呼吁,请善待中医,善待祖国的文化遗产,善待这个民族的精神内涵。
山药、芡实、韭菜三味药的配伍,源于敦煌遗书,它对固摄脾肾阳气、一身精气的作用,是值得重视的。我们能通不能从重视这个配伍开始,重视古代医学给我们的遗产呢?
我也不知道。也许,只有天知道。
全文完。
转自 小药养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