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内部99.999%都是空的,为什么很多物体都不透明?
原子、原子核和电子的经典直径的数量级分别为10^(-10)米、10^(-15)米以及10^(-16)米,简单换算一下就可以得出,假如把原子核的直径放大到1厘米,那么按照同等比例放大后的原子直径就高达1公里,而电子的直径却只有1毫米,从这方面来看,原子确实是非常空旷,说原子内部99.999%都是空的,一点都不夸张。
既然原子内部99.999%都是空的,那为什么很多物体都不透明呢?
我们通常会认为,电子围绕着原子核的运动状态,就像地球围绕着太阳一样一圈接着一圈地转,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
根据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原理”,电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可能同时确定,它们会以一种“概率波”的方式分布在原子内部的核外空间里,看上去就好像原子核被笼罩在一团云状物之中一样,所以电子的这种分布方式就被称为“电子云”。
有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似乎就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因为光被原子内部的“电子云”吸收了,所以物体就不透明。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不透明啊,比如说很多玻璃都是透明的,这又应该怎么解释呢?
为什么有些物体是透明的?
我们通常所讲的光,是一种波长大约在390纳米和75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这也被称为“可见光”,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透明”和“不透明”,其实就是局限于“可见光”范围之内。
据此我们就可以推测出,假如一个物体内部的“电子云”吸收了“可见光”,它就是不透明的,反之则是透明的。具体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从“能级”讲起了。
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原子内部的核外电子只能在特定且分立的“轨道”上运动,每个“轨道”上的电子都具有特定的能量,这些能量值就被称为“能级”。
对于核外电子而言,虽然它们可以在各个“能级”之间跃迁,例如当电子吸收了能量之后,就会向“高能级”跃迁,而当电子释放了能量之后,就会向“低能级”跃迁,但是它们却不能跃迁到两个“能级”之间。
根据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光的能量并不连续,而是分为“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就是一个光子,不同波长的光,其光子的能量也是不同的,而电子一次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
将以上所述综合一下我们就可以得出,如果某个光子所具备的能量,与让某个原子内部的核外电子跃迁到更高“能级”的能量不匹配,那么该原子内部的核外电子就无法吸收这个光子的能量(因为假如该原子内部的核外电子吸收了这个光子的能量,那它就会跃迁到两个“能级”之间,而根据现代量子物理学,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换句话来讲就是,这个光子就可以直接穿过这个原子。
因此可以说,如果“可见光”的光子所具备的能量,与某个均匀材质的物体内部的核外电子跃迁到更高“能级”的能量不匹配,那么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
为什么要特意提到是“均匀材质的物体”呢?这是因为假如一个物体是由大量的小颗粒杂乱无序地堆砌而成,那么光就会在物体这些小颗粒之间进行大量的无序散射,从而对外表现出不透明,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一块原本透明的玻璃内部出现了裂痕,那么裂痕处就不透明了。
简单总结一下
虽然原子内部99.999%都是空的,但是由于“电子云”的存在,光并不能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畅通无阻地穿过原子,总的来讲,一个物体透不透明,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的核外电子会不会吸收“可见光”的光子,除此之外,还要看该物体是不是“均匀材质的物体”。
实际上,我们常见的物体基本上都不是“均匀材质的物体”,而常见的金属虽然可以认为是“均匀材质的物体”,但它们内部的核外电子又会吸收“可见光”的光子,所以在我们看来,很多物体都是不透明的。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