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能解题方法思路】第14讲 解答选择题遵循的六大基本原则(二)——全面原则

与高考命题人对话  颠覆传统解题思路第14讲  解答选择题遵循的六大基本原则(二)——全面原则全面原则是指题干材料以分号、句号或省略号为标志,包含着并列关系的两层或三层意思,对应的正确选项也必须全面包含这些意思,否则就是错误选项。  在运用全面原则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1)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具体来说就是,题干材料中间如果有分号、句号或省略号,就要引起注意了。一般来说,有一个或两个分号、句号或省略号,就意味着题干材料包含着两层或三层意思,但这里两层或三层意思必须是并列关系时,才能考虑运用全面原则。(2)注意分层标志性标点符号是否有转折性词语。如果分号、句号或省略号的紧后边有转折性的词语如“而”、“但”等字,此时的根据标点符号初步断定的并列关系,就必须要服从于转折关系,全面原则就不适用了,而应考虑重心一致原则。(3)全面原则主要是基于对题干意思全面的准确把握后对选项的判定。正确选项必须包含题干材料中涉及的所有意思,缺一不可,否则就是错误项。为什么我会提出这个原则呢?因为经过对新课程下高考选择题的大量研究,我发现,有两类选择题已经被抛弃,一是组合型选择题,二是否定式选择题(亦称逆向选择题)。尤其是组合型选择题的剔除,使得一些只反映题干某一部分意思的选项就不可能成为正确选项。正是基于此,我提出了全面原则。下边我以高考试题举例来说明全面原则的应用吧。举例说明如下。

例1:(2020年全国Ⅰ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人口大迁移和全面原则分析题干材料。题干材料讲的三个史实:(1)宋真宗时,引种越南出产的优质水稻在福建、江淮两浙诸路和北方诸路广为种植;(2)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3)四川田土广种麦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提到的这些地区,过去经济都比较落后,唐末以来,北方藩镇割据,及至五代十国时,战乱频仍,北方民众大举南迁,促进题干材料所说的这地地区经济迅速开发,许多土地被开垦,广泛种植粮食作物。所以,题干的三个史实综合起来,意思就是宋代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因此,全面准确反应题干材料意思的正确答案就是A项。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压根就没有提到翻车,何以见得是翻车发明提高了生产力?不符合史实,翻车是汉代发明的水利灌溉工具。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讲的是宋代时那些原本落后的地区,由于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使得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作物广泛种植,与水利灌溉工具没有关系;况且翻车是北方比较干旱的地方使用的灌溉工具,而题干材料的提到的是长江以南的东南和西南地区,这些地方计较盛行水利灌溉工具是筒车。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信息。不符合史实,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出现,标志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苏太湖流域或者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成为经济重心,形成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故C项错误。D项:“根本”太绝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题干材料压根就没有提及民众饮食结构的信息,何以得出“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的结论?故D项错误。例2:(2020年全国Ⅱ卷·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解析】B 本题考查的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是“五育并举”的体现。题干材料讲了三个史实:一是角抵流行于巴渝一带的百戏之一;二是秦二世在宫中欣赏角抵;三是汉武帝举行大规模角抵表演,并以角抵来欢迎西域人。这说明角抵这种体育活动在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全面准确反应题干意思的选项就是B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角抵与川剧的“促进”逻辑关系;不符合全面原则,如果第一个史实与A项有点关系的话,秦二世、汉武帝关于角抵的史实与A项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呈现角抵“推动丝路交流”的信息;且没有体现C项所给“推动”这一逻辑;不符合全面原则,第三个史实与思路有一定的关系,第一、二个史实与丝路没有关系;况且丝绸之路与“巴渝”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逻辑,材料根根就没有呈现角抵起自于民间劳作技能的信息,加之没有体现“起自于”这一逻辑关系。故D项错误。例3:(2020年全国Ⅲ卷·33)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A.赋予各州主权B.恢复邦联制度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的民主制度,解题关键是对题干材料强调重心的把握。分析如下:(1)题干材料包含着“过去……现在”的时间呈现方式,强调的重心就在“现在”部分。(2)“过去”部分:麦迪逊认为1787年宪法关于联邦政府与地方州政府的权力界定不明确,言下之意是,关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权利的界定有瑕疵,必须改。(3)“现在”部分:在第一届国会上,针对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权利的界定有瑕疵,麦迪逊提出了修改意见,这一意见明确中央政府权力,其余权力归各州,即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联邦政府作为中央政府,权力规定明确,如国防、外交等权力;地方保留了应属于地方政府的权力,如州长的选举等。很显然,麦迪逊的这一主张,明确中央和地方权利的界定,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有助于发展完善联邦制。综上,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联邦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的权力明确界定,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故C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题意和全面原则,麦迪逊主张明确界定联邦中央政府和地方州政府各自的权力,并非是强调赋予各州权力;而且A项只涉及州,没有包含联邦中央政府,不全面。不符合史实,各州享有的是部分主权,如独立立法,但不能与联邦宪法相抵触。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邦联制就是中央地方权力很小,而地方权力很大,而题干材料麦迪逊的主张是明确界定联邦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的权力,并无压缩中央政府权力,扩大地方权力,即回到邦联制度。不符合常识,麦迪逊作为宪法之父,当年正是看到邦联制的弊端,竭力主张制定宪法,废止改革邦联制度,最终促成了1787年宪法的制定,促成联邦制度的形成,他怎么可能主张又回到邦联制去?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主体不一致和全面原则,麦迪逊主张明确界定联邦中央政府和地方州政府各自的权力,并非主张扩大联邦政府权力;而且D项只涉及联邦政府,没有涉及州,不全面。例4:(2019年全国Ⅱ卷·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库存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作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解题关键是运用全面原则来分析题干材料。题干材料从三个方面强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一是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是为农业结构的调整);二是退耕还林还牧,是为农业结构的调整;三是举办社队企业,是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三个举措实质上就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客观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政策,也就是对农村原有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以达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的目的;另外经济结构包括农业结构、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等。因此,全面准确反应题干意思的正确选项就是A项。B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农业,而非私营企业,另外材料里提到“社队企业”属于公有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并非私营企业。C项,不符合逻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时才刚刚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不存在发展完善这一说。如果要说发展完善,一般是某政策推广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东西,然后对此改革调整,这时才能说某政策的发展完善。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1992年十四大决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题干材料所给的时间,当时的中国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经济体制,何来个“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故错误。而且,B、C、D三项均不符合全面原则,即没有准确反映出题干材料涉及到对农业结构、产业结构等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故这三项均为错误项。例5:(2019年全国Ⅱ卷·35)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题关键是运用全面原则来分析题干材料。图片呈现的信息有两个:一是1961年赫鲁晓夫时期制定的十年经济发展目标,到勃列日涅夫时期,从农业、重工业实际达成情况,都没有完成最初的目标。二是与重工业发展达成目标对比,农业预期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差距非常大,说明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衡。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早在斯大林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问题就已经显露无疑,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赫鲁晓夫时期,开始了经济改革,由于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衡并没有改善,最终失败。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经济改革,尽管有一定成效,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军事上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终因改革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框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没有得到解决,还是失败。题干材料所列经济发展数据,说明了苏联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很严重,使重工业发展受到影响。这说明了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次改革,苏联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积重难返。综上,全面准确反映题干材料意思和基础知识的选项是A项。B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推理,题干材料并没有把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经济政策做对比,无从得出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的结论。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非但不能体现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转向农业的的意思,反而从农业工业发展数据上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改革重点还是重工业。从和基础史实来看,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还是以重工业为重心,C项叙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无法得出苏联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意思;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就整个苏联时代来看,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始终满足不了民众需求,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吃饱饭生活好一点贯穿整个苏联时代,即这个社会需求始终没有变化。故错误。另外,B、C、D三个选项均没有全面反映出题干材料中重工业(钢煤)与农业(肉、蔬菜瓜果)计划指标与最后达成的巨大差异,故这三项均为错误项。例6:(2019年天津卷·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开端之武昌起义。解题关键是全面原则的运用。题干材料讲的是美国记者对武昌起义的报道,内容是湖北革命党人在革命中发布的安民告示,主要意思有:一是保护外国人;二是保护正常的商业经营活动;三是革命军是代表人民利益的的军队;四是革命军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残暴的晚清王朝;五是革命军要恢复中国人民本应有的权利。从中可以看出,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中的革命目标非常明确——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恢复民众天赋之人权。全面准确反映题干材料意思的即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呈现的是没有呈现武昌起义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故无法得出武昌起义“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结论;也不符合所学史实,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呈现的是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对武昌起义的报道,并没有呈现国际社会对中国革命支持的信息。也不符合史实,武昌起义爆发后,西方列强如英国曾将军舰开到武汉,准备镇压中国革命。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说革命党人发布文告要保护外国人,这里边也隐含着保护外国人在中国的各项权利,因此不具备反帝性质。故错误。例7:(2018年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演变的史实,属于本质类试题,史学素养方面体现的主要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41个藩镇中对唐中央集权构成真正威胁的只有河朔型的7个、其他三种类型的34个藩镇基本听命于中央。透过表现看到的本质是,安史之乱使中央集权受到沉重打击,但是其后的百余年间,唐中央基本上能够维持对全国的统治。分析至此,正确答案D已经呼之欲出了。(2)我们再分析并排除其他三个选项,A项,41个藩镇不上交赋税的只有河朔型的7个,其他34个藩镇基本上都上交赋税,故说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不符合题意,而且上交不上交赋税与控制朝廷财政没有直接关系。B项,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断的意思,尽管这是史实,但不符合题意。C项最具迷惑性,用全面原则即可秒杀,河朔型的7个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足以说明这7个藩镇对唐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本不可能去“维护中央权威”,更别说“注重”了。综上,A、B、C三项错误,D项为正确答案。例8:(2011年上海·33)右图是一幅创作于1903年的漫画,其主旨是

A.批评洛克菲勒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企图   B.讽刺洛克菲勒给予芝加哥大学的资助来自于巨额利润   C.嘲笑芝加哥大学依傍寡头,接受洛克菲勒的蝇头小利  【解析】D 本题属于考查本质类选择题。题干的主要信息有:①1903年、洛克菲勒谋求吞并全球石油贸易——可联系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②洛克菲勒——谋求吞并全球石油贸易的垄断组织,长相犹如魔鬼撒旦,占有的画面最大,是题干材料的主体;③芝加哥大学——乞求洛克菲勒石油垄断公司的资助,占有的画面很小,不属于题干材料的主体;④小翅膀——美丽天使安琪儿(Angel)的独特装扮,是“美”“善”的代名词,这对翅膀装扮在魔鬼撒旦似的洛克菲勒身上,含有无情嘲讽之喻义。A项不全面,没有反映“芝加哥大学”、“小翅膀”,属于错误项。B项,企业赚钱支助教育事业,这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的好事,用“讽刺”一词描述捐资助学不符合常理;而且没有反映出洛克菲勒谋求垄断全球石油贸易的图片意思,不全面,故属于错误项。C项主体为“芝加哥大学”,与题干材料的主体“洛克菲勒”不一致,故属于错误项。只有D项全面准确地反映的题干材料的四层意思——洛克菲勒;谋求垄断全球石油贸易;用资助学(芝加哥大学);美化自己(小翅膀),所以D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