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 || 经方退热探析(中)
面烫发热案
患者女,55岁,以感冒就诊。自觉面烫,周身痛,口中和,流清涕。疲劳(8-9分)。当时患者没有说发热,但结合整体状态,余让患者测体温。测量后发现38℃。舌淡胖,舌苔薄黄,脉沉细中有滑涩。(关于疲劳的问诊,应该问患者有多少分的疲劳,从0到10分。打3的分疲劳不算,因为现代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影响工作;9分疲劳则完全不一样,有可能是少阴证的疲劳)
《伤寒论》301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热以主观感受为准,而不是以客观体温为准,此中医与西医一大区别。中医关注的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如手足心热,不是我们医生触诊所得,而是应该患者自己觉得烫。此患者为阴证之发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真武汤,处方:
熟附子30g 茯苓30g 麸炒白术30g
干姜20g 麻黄9g 细辛9g
贰付
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面用细辛、附子固守少阳,另一方面用麻黄透邪,将人体内的“阴霾”拽出。服药后烧退,稍许咽痛。效不更方,继续进真武汤,加桔梗疗咽痛,因舌苔黄厚,加砂仁、半夏。此种舌苔不能清热,而应该用半夏温化。
按语:发热须分阴阳,此处的自觉面烫,有浮阳于上的倾向,同时患者也不自觉发烧,但是体温却是高的,考虑为三阴的发热。同时病人的脉沉细,符合三阴的脉证,需温阳解热,不可纯用辛温发散,否则使本已不固之元阳外越,变证丛生。而这也是中医辨证的独特之处,看似一个发热的病人,却用了大量的温热药,这需要足够的识证能力。
化脓性扁桃体炎案
患者女,21岁。1天前发烧,体温39℃。发烧时怕冷。现怕冷,咳嗽已有一个月,痰粘难出,痰白。夜间咳嗽甚。咳嗽则头痛、胸痛。咳嗽甚则呕。口苦,口干。胃口可。扁桃体化脓,肿大,咽喉红。大便臭秽偏稀。舌淡,苔白浊,脉细数。
首先辨六经:发热恶寒无汗,太阳病;口苦口干,少阳病;咽红,化脓,大便臭秽,阳明病。有太阳表证似乎应当发汗,但是患者本身有扁桃体的化脓,而《伤寒论》对于发汗的禁忌证有明确的阐述:
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5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7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扁桃体的化脓红肿是局部有热毒壅滞的体现,耗伤津血,正符合仲景所述不可发汗的情况,若纯用辛温发汗解表,津血将会进一步耗伤。处方:
姜黄6g 熟大黄10g 僵蚕10g
蝉蜕10g 柴胡45g 黄芩15g
清半夏15g 石膏30g 甘草10g
板蓝根20g 牛蒡子15g 桔梗20g
枳壳15g 前胡10g 厚朴15g
紫苏子10g 杏仁10g
叁付
以升降散(姜黄 大黄 僵蚕 蝉蜕)宣透郁热,火郁则发之,后世用于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案例也不少;以小柴胡汤解少阳之热,因阳明热盛去大枣人参,防止过于滋腻;以杏苏散兼顾咳嗽。化脓性扁桃体炎要配合清热解毒的药,如板蓝根,牛蒡子。服药后热退,患者反馈腹泻多次,然而却无不适感。此“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所下所利,乃积郁于体内之热。后以小柴胡汤、杏苏散、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咳嗽。
按语:升降散出自于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其所治病证概括起来即“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其运用在于掌握郁热这一关键。方中僵蚕、蝉蜕清热解表,宣毒透达,所治之证并不囿于温病表证。姜黄宣畅气机,热邪之所以被郁,是因为气机不畅,好比夏天一个封闭的房间,我们可以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达到降温,这其实是治疗温病的一个原则。用大黄的目的在于清热泻火,降浊通腑,使热邪有出路。化脓性扁桃体炎属于局部的热毒壅滞,在治疗时应兼顾条畅气机,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