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敏明 | 豆腐老头

宁海奉有羊祜的还有哪些地方?

受《羊祜志》编委委托,“乡土宁海”向社会各界咨询有关宁海民间信仰羊祜的地方(只要奉有羊祜相公、羊府相公即可),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有:

东南溪大梁山、妙峰山羊祜殿、骆家坑迴龙庙、峡山峡口庙、长街村大成殿、长街塘里村羊祜殿、长街合宁村同安庙、长街隔洋塘村羊祜庙、长街西岙村白岩山羊祜庙、长街龙山村龙山庵、桥头胡街道东吕村护龙殿、紫溪铁江镇东廊桥边羊祜殿、桑洲羊岩等。

知道情况的朋友直接在文末留言,谢谢各位。

豆腐老头

应敏明

十六岁时,我高中毕业,被分配到乡下的一家南货店当伙计。

我去的那个地方是个自然的小村落,离县城很近,不到十华里。这地方虽然小,却很有名。它是围绕着一个古老的路廊洐生而形成的。这路廊,自古便是宁海人去台州府的必经之路,据说明朝时,徐霞客开游便经过此地。

路廊是木结构的,北面依靠四间木结构楼屋,东南西三面自墙。路廊的东头,常年放着一只大茶水缸,缸边挂三四条竹筒,供行人取水。早年的路廊都兼着茶堂,让人歇脚喝水。路廊的周围,则住着十余户人家,有修自行车的铺子,缝纫店,卖小吃的,耍杂的,南货店,水作坊,还有一座小寺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做的大都是过路客人的生意。

当伙计的那些年,两个老头对我最好。一个是我南货店里的师傅。师傅是南货行的老人,辈份高,手艺好,弥勒佛样的面相。今天,我早己离开南货店几十年了,但到现在我还会斧头包、三角包、粽子包等手艺活,这些手艺活儿都是当年跟着师傅学的。而另一个老头,则是南货店旁的水作店老板,人称豆腐老头。

水作店紧靠路廊北面。是四间二层楼屋,作坊则在一层。四开间,每间三米三宽,七米长。屋内有个大土灶,土灶旁堆着成捆的柴火,土灶上有口海口大铁锅,套个大木桶,用于烧豆浆。作坊的西头,有个圆石磨,直经近一米。灶台的旁边,有个长方形的石板做的豆腐作台,作台上置有三个正方形的木制豆腐格 。屋内中间还放置二三个大木桶。

那时,豆腐老头已至六旬,身材短小单薄,长脸形,眼睛扁长,常年穿着一身有皱褶的灰旧中山装,到了夏天也是如此。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头镶有二颗金牙,张口时,口中闪有亮光。

老头跟我投缘,每天晚饭后,我总会带上一只搪瓷口杯,到老头的水作店里去坐坐。因为要煮豆浆,水作店里的土灶,一年四季都是烧着的。我去时,最喜欢坐土灶边,柴火的光线,映照着我的大搪瓷杯子,让杯子上“为人民服务"的毛体字闪闪亮亮的。有时,我们两个会说很多话,天一脚地一脚地瞎聊,有时又都一言不发。不过,即便不说话,场面也不会尴尬,似乎相互间有着某种默契。

晚上临走时,我都会把那只搪瓷口杯放在水作坊里的土灶上。到了清晨,豆浆好了,老头就会拿那搪瓷杯舀下豆浆桶最上面的那一层最浓最香的,给我留着。那是物资匮乏的年月,我也正是长身体的年纪,那每天一杯的豆浆为我打下了好的身体底子。

水作店里有四个品种,豆腐,相干,豆腐皮,空心豆腐。在一带,老头的豆制品很是有名,他是祖传的手艺。每年到了七月,老头便要到岔路去收购六月熟的黄豆(当地人叫草豆),岔路是旱地,地阔,日晒充足,适宜种出好豆。虽然六月豆产量低,但做出来的豆制品又韧又香。老头收豆子,一定要亲自去。验豆时,他会抓出一把黄澄澄的豆,放几颗在嘴里嚼,豆硬,又能咬嚼出浓浓的豆香,这才是入他眼睛的好豆子。

做豆制品时,老头会将当年的六月豆早一晚泡上,泡松开,再放到石磨上去磨。磨细后,老头就会把豆粉加水装入布袋里,用石头或木棍挤压,把豆浆沥出来,再流入大木桶里。沥豆浆一定要沥干净,直至布袋沥不出豆浆,全剩豆渣为止。这时,就可以把豆浆放到大锅里去煮了。老头跟我说过,豆制品要做的香,三个要点一个不能少。第一是要当年的六月豆,二是要石磨把豆磨细,三是煮豆浆要慢火,要多烧会。

豆浆煮熟后,老头便开始小心地用一只手向大木桶里滴多年的老盐卤(老盐卤做出的豆制品味道更足),另一只手拿根木棒慢慢搅拌,眼睛看着豆浆在老盐卤作用下结成好看的豆浆花。接着,他就可以开始加工各种豆制品了。

那年代,穷人多,一些村民买不起豆制品,就来买点便宜的豆腐渣吃。有时,老头也不收钱,那些豆腐渣,几乎都是半买半送。我也到水作坊里去捞过几次豆腐渣,带回家时,母亲就捞咸菜和豆腐渣一起炒,现在想起来,早上拌稀饭是最好吃。

那年代,穷人多,一些村民买不起豆制品,就来买点便宜的豆腐渣吃。有时,老头也不收钱,那些豆腐渣,几乎都是半买半送。我也到水作坊里去捞过几次豆腐渣,带回家时,母亲就捞咸菜和豆腐渣一起炒,现在想起来,早上拌稀饭是最好吃。

豆腐老头孤身一人,以小作坊营生,小本小利,很是辛苦。我纳闷的是,我和老头相处三年,从没看见过他的家人来看过他,也从来没有听老头说起他的过去和家事,这让我觉得有点神秘。我也曾听说老头祖上家境不错,家里有好几个子女,都是公家单位上班的。不知真假,我也从未跟老头验证过。

好在,在他那光线昏暗的水作坊里,总会出现本村的一对母女,让这简陋的水作坊色调暖和了起来。小女孩还没上学,扎着二根小辫子,喜欢穿红祆,经常围着老头跳来跳去,总会甜甜地叫着老头,爷爷,爷爷,叫得老头非常开心。那母亲三十出头,人长的也清丽,那女人经常会在下午时分出现,到水作坊帮老头推石磨,磨黄豆。那女人有力推着那一米直经的圆石磨,腰弯的很低,麻绳紧勒着她饱满的胸脯,那汗水从额头上冒出往地上滴,石磨不停地响着嘞嘞吱吱的声音……

记忆中,有一年冬夜,豆腐老头生病发烧了,我去看他,他蜷缩在床角,瑟瑟发抖。屋内漏着风,寒嗖嗖的。我看见老头时,他似乎显得比平常更瘦小一些,眼睛也较平常要显得浑浊了。看见我时,竟像个孩子般露出些依靠的神色。那晚,我来回奔了七八里路,去卫生所给老头配退烧药。当我买回药,一进门,上二层,我看见,豆腐老头己起身靠着床头,那位清丽的女人正用勺子给老头喂药汤,此时的老头己少有了病态,嘴角笑着。

我在南货店做了三年伙计。那三年里,豆腐老头待我如亲人,我没什么好回报他。好在南货店有酒,老头平素里就嗜好这一口,那时买酒要酒票,但每天只要老头来买酒,无论有没有酒票,我总会卖酒给他。

三年后,我离开了南货店,和老头便少有交集了。现在,30几年过去了,老头也早己不在了,但我依然会时常想起豆腐老头,想起当年,鼻间总会漂浮起一股浓郁的豆香味,总能浮现出老头发着高烧,蜷缩在床角那副瑟瑟发抖的瘦小模样。

□撰稿:应敏明

□摄影:缪军(图文无涉)

□ 编辑:水东居士

□ 审核:DODO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传播乡土文化,弘扬宁海精神”,感谢您对“乡土宁海”公众号的支持。投稿热线:nbnh3889@163.com

乡土宁海

xiangtuninghai

(0)

相关推荐

  • 笔者深夜进入多家作坊,抓拍客家特产豆干制作,探寻其畅销的秘密

    松源豆干.麦芽糖和坨子豆腐是梅州小有名气的客家特产.春节期间价格涨了3成左右,包装简单的松源豆干竟成了客家人春节馈赠亲朋好友的送礼佳品,产量普遍比平时增加了一倍左右仍均供不应求,在饮食行业不大景气的背 ...

  • 推碾子、转石磨的稀罕和渣子饼子的风味——印象·过大年:二十五 磨豆腐

    推碾子.转石磨的稀罕 和渣子饼子的风味 --印象·过大年:二十五 磨豆腐 屋里院外都打扫干净了,下面的日子里,就该准备过年的吃喝用度了.年节前哪天该做什么,怎么做,大人们都有条理地安排好了日程. 从二 ...

  • 母亲做的那一锅豆腐真神秘啊

    小时候,不怎么喜欢吃豆腐,觉得豆腐即涩又苦,除非蘸酱油或者切片腌咸,最好晒成咸豆腐干. 可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包热乎乎的刚出锅的豆腐,正散发着浓浓的家乡的味道,洋溢着热闹的年味.顿时,满脑子都是那锅冒着 ...

  • 【短篇小说有奖大赛】吴瑕丨鸡冠花开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吴瑕:河南商城人.喜读书,爱写作.记录生活点滴感悟,展现小城风俗民情.愿意脚踩在坚实深厚的土地上,写真事,抒真情. 鸡冠花开 吴瑕 [编稿手记]  短篇小说有奖大赛征稿启事发出后 ...

  • 过大年往事(二)

    乡村豆腐坊 农村人过大年,能讲究也讲究,从不将就.有钱没钱,杀猪过年.有菜没菜,豆腐必备.生上豆芽,压上粉,沒有的,慢慢再安顿. 其实,村里人一到冬天,就没什么新鲜蔬菜了.山药窖里只有吃不完的山药蛋和 ...

  • 应敏明 | 父亲的嗜好

    我的父亲与他的孙子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应敏明 父亲一米七二,不算高,但他腰板挺直,一辈子没塌过,在我记忆里,他一直都是个高个子. 父亲这辈子嗜好烟酒茶,在当时,这嗜好算是高 ...

  • 应敏明 | 缑城曾有个“拐老本”

    城关的拐老本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应敏明 插图:柴伟国 原标题:拐老本 出处:甬派APP 缑城是个小镇,建在一道陡坡上.传说很早时,天下了一场大雪,有只猴子沿着这陡坡跑了一圈 ...

  • 应敏明|杏树脚下的阿官

    文/应敏明 缑城人物 缑城西门有株千年杏树,三人合抱大,枝干有人腰粗,树皮已像鱼鳞般的坚硬,这株树是缑城树中的老祖宗了.相传在明万历年间,有一位外地刘姓的卜易家来到此地,观天象察地理,手指老杏树说,此 ...

  • 应敏明|“神针”葛道官

    图片选自网络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来源:<岔路记忆>初稿 作者:应敏明 (宁海收藏大家) 岔路镇祥里村,西北面依靠天台山山脉,天台山一支清流从村中蜿蜒曲折流过.东南面开 ...

  • 应敏明 | 横金,淹没在山里的小村庄

    横金村 处帽(妙)峰山北 仅十几户人家 隶属桃源街道 据<宁海地名志>载 金姓于清雍正(1723-1735)初 自天台大石乡后田金村迁此 以村边有五条横路 金氏居住,故称横金 横金,淹没在 ...

  • 应敏明 | 组织

    上一辈,包括我们这辈人,都有着深深的"组织"情结. 文丨应敏明   正文 一天,我们当年公司办公室的朱主任急冲冲地来找我,气喘嘘嘘地对我说:"应经理,X书记这几天每天眼睛 ...

  • 应敏明 || 小张和老张

    小张 小张今年三十岁,小个,圆脸,眼窝深,有些像越南人. 小张玩瓷器,玩老窑瓷器.小张在宁波古玩城有爿店,店不大,放着一张八仙桌,几把凳子.柜台.橱窗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瓷器.瓷片.平素里,小张总一副无 ...

  • 父亲节特刊丨应敏明:父亲的乡愁

    献给天下所有的父亲 父亲的乡愁 应敏明 晚年的父亲很少有笑容,更不要提有笑声了.父亲年轻时身体很棒,且上代人均高寿,本就有长寿基因.但晚年的父亲显老,六十多岁就步履蹒跚.他每晚几乎都很晚睡觉.到现在, ...

  • 贺岁佳作丨应敏明:灯火可亲

    灯 火 可 亲 应明敏 小时候我们家每年过了农历十二月二十,母亲就会请小镇上有名的书法家给家里写上幅大红春联,内容无非是辞旧迎新.祈祷祥和,父亲就会忙碌地找来梯子,给自家门口挂上红灯笼.也就是从那个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