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商改住”这样的怪现象?

在上海、北京,一直受资金热炒的商办类用房迎来整治风暴。近日,北京严查“商改住”在售项目,六项目被停网签,15家中介被停业整顿。在此之前,上海已于1月底开始对“类住宅”等商改住项目进行清查。业内人士预计,近期或将有更多中心热点城市加大对该类项目的整治。

此前,只听说过“住改商”,原因主要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房屋的利用价值。通过“住改商”,实现房屋价值最大化、效率最高化。尤其是沿街的房屋,更成为“住改商”的主力,相当一部分住房都派生了商业价值、经营价值;一是提高房屋的转让价值、拆迁价值。实践证明,凡是经过“住改商”的房屋,在转让和拆迁过程中,价值都会大幅提升,都能让房屋主人获得远高于没有“住改商”房屋主人的回报。很多没有进行“住改商”的居民,会在房屋转让和拆迁过程中感到很后悔。

令人想不到的是,仅仅几年时间,竟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在很多城市,开发商居然把规划中的商业房改成了商品房,进行“商改住”了。殊不知,按照规划,商业用房的价值是远高于居住用房的。最差的地段,商业用房的价值也会高出居住用房50%以上,为什么开发商会逆道而行,将商业用房改成居住用房呢?而且,不是个别现象,在北京,被查处的就有万科、恒大、龙湖等著名开发企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开发商做出这样的改变的呢?难道开发商不再追求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了吗?

显然不是,可能的原因,就是居住用房价格上涨速度远快于商业用房,导致居住用房价格已经与商业用房价格大幅拉近,甚至已经逼近商业用房价格,开发商为了尽快将房屋销售出去,减少资金占用,降低资金成本,防止资金积压风险,而采取的一种对策。这也意味着,居住用房价格上涨已经完全脱离了市场规律,脱离了商品房的内涵,而成为纯粹的投资品。“房子是用来住的”理念,并没有得到落实。

事实也是如此,房价上涨能够让居住和商业概念颠倒,开发商愿意将价值理应远高于居住用房的商业用房性能改掉,变成居住用房,可见,居住房的价格已经涨到什么水平了。因为,尽管经济运行状况不佳,商业用户价格并没有出现严重缩水,多数地方的商业用户价格仍然维持较高水平,上涨的只有居住用房,是居住用房的价格上涨失去了理性,才导致商业用房和居住用房的价格出现“倒挂”,至少,价差已经远没有原来那么大,开发商已经可以在两者的利益对比中弃商取住,这样的价格,对工薪阶层来说,自然只能望其项背了。

对开发商擅自改变房屋性质的行为,毫无疑问应当严厉查处。不仅如此,对已经销售出去的“商改住”房,能恢复原貌的,一定要恢复原貌,不能恢复的,要按相关规定对开发商实施查处,并坚决禁止开发商有新的行为发生。但是,对“商改住”反映出来的问题,却不能就此打住,不能因为处罚了开发商、纠正了开发商的不规范行为就认为问题解决了。开发商能够弃商取住,决不只是开发商的不规范行为,而是房价出现了严重问题,房价上涨已经完全没有理性可讲了。

虽然按照一城一策的要求,很多城市,也包括一些三、四线城市,都相继出台限购限贷政策,以遏制房价上涨,但从这些年来的经验教训看,限购限贷只能保得了一时,而保不了长远。政策一退出,房价上涨的内在动力更强,对居民的伤害也更大。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加快开征房产税、物业税、遗产与赠予税等,把炒房、投机、投资可能获得的利益压到最低点。譬如对一套以上的商品房按照属性征收高额物业税,对一套以上住房收取遗产赠予税等。如果与居住没有关系的房屋被课以高额税收,投机和投资者无法从炒房、偏离投资和投机中获得暴利,甚至入不敷出,可能就没有几个人会去炒房了,也不会把房屋当作主要投资品了。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加大保障房供应力度,多开发一些保障房、多增加一些廉租房,让中低收入阶层、尤其是低收入阶层居有所屋,房屋的市场价格、市场泡沫就会小得多。

“商改住”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开发商行为有多不规范。开发商天生就是吃的不规范行为的饭,天生就不可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房价上涨没有失去理性,开发产即便想不规范,空间也不会那么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房价上涨不能没有理性。

(0)

相关推荐